我的母亲

作者: 刘爱玲2020年11月04日亲情文章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亲是一位农村妇女,没有文化,但她聪慧明理,心高志远。母亲对读书求知有一种朴素的高尚的认知,在那个困难的年代,她不假思索,将我们五个儿女,全部送入学堂。看到母亲一天料理家务,非常辛苦,好多人都建议母亲留一个女娃帮她干家务,但母亲却说:干活累了可以休息,要是不让孩子上学,耽误了娃的前途,那可是一辈子的大事。母亲的这种思想和做法,奠定了我们人生的基础和方向。也是我们一生最大的幸运。当时,我们全家七口,仅靠父亲微薄的工资收入来维持,没有母亲的精心计划安排,是无法运转和维持的。

我小学毕业没考上初中,被民中录取,情绪低落,一时失去了上学的信心。加之民中的高费也会给家里带来新困难,我更加悲催。这种情况下,父母不但没有指责和批评我,反而耐心地给我做工作,特别是母亲,要我鼓起精神:“上民中,考大学!”后来我被延安大学录取,因为不理想,我哭着闹着不愿去。母亲又劝我,只要好好学习,不管哪个学校都能学下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母亲的劝说下,我最终还是去上延大了。

“少年读书不用心,不知书里有黄金;早知书里黄金贵,夜店明灯下苦心”。这几句话,我最早是从母亲那里听到的。她要求我们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刻苦读书。逢寒暑假,她总要给我们做出安排,学习、干活、休息,非常规律,几乎像上学一样,井井有条,使我们较早地养成了一种好的学习习惯,不敢有丝毫懈怠。期中期末考试,母亲把我们从学校拿回来的各类奖状,都认真地贴在屋里的正墙上,她觉得那是无上的荣光。也就是这个时候,我总能看到她老人家一脸的笑容和发自内心的喜悦。正是母亲这种高兴的表情,给了我们无穷无尽的力量,激发了我们发奋读书的决心和信心!我们兄妹五个,其中四个从高校毕业,学有所成,走向社会,为人民服务,母亲的功劳当数第一。

母亲心地善良,处事大方。她教育我们:“做人要实,处事要长。不要贪占便宜。”她还说:“和别人共事打交道,不要怕吃亏,吃亏是福。”左邻右舍或其他人,只要向她开口,有能力她就慷慨地去帮;若一时有困难,也要想办法帮。一次我们家的一个朋友因急事向她借钱,家里一时拿不出,母亲二话没说就出门了,跑了好几家,借来五元钱交给了来人,朋友拿上这五元钱,感动得不知该说什么好。人常说,一分钱难倒英雄好汉,在上世纪60年代,这五元钱该是多么的重要。母亲就这样一宗宗、一件件不知帮了多少有困难的人。左邻右舍一说到母亲,便个个伸出大拇指称赞:“刘大嫂人真好!”

母亲热爱集体,时时处处把集体的事放在首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家的厅房长期无偿提供给生产队作库房,里边经常堆满了粮食、棉花,从来无人担心粮会少一粒,棉会少一朵。因为大家相信父母的人品。我们家有口井,吃食堂时,食堂就在我家对面,用水全部从我家挑。因为用水量大,冬天我家半个院子都成了溜冰场……因为子女多,我们住的门房盘的是满间炕,文化革命中,村里就在我家开会,三天两头开会,特别是晚上,炕上炕下坐满了人,人多事多,开一次母亲就得打扫一次,生性喜好干净整洁的母亲对此毫无怨言,一直坚持了十余年。

母亲勤劳俭朴,治家有方。尽管我家经济拮据,可她总能克勤克俭,精打细算,想各种办法使全家人度过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日子。特别是低标准那段日子,由于孩子多,严重缺吃,母亲想着法子把糠、菜给我们做成吃食,让我们填饱肚子。她自己总是勒紧裤腰带,把仅有的一点粮食省下来给孩子们吃,由于长期营养不良,母亲经常贫血。那时我正在上高中,背的馍就是糠窝窝,吃起来真是难以下咽。就是那糠窝窝也不足,每周都吃不到星期底,母亲看我吃不好,便用酸菜和少许玉米面给我烙成饼子,让父亲送到学校,我吃着那温热的菜饼,觉得香极啦,关系要好的同学尝后也赞不绝口。几年前,我曾试做了几次这种饼,但始终做不出母亲的味道来。

母亲生于1915年,经历了大革命、十年内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因而她对毛主席怀有特殊的感情,当别人夸赞她教子有方时,她总是这样一句话:都是毛主席的功劳,我们都享毛主席的福哩!因而她常叮咛我们,不论在哪里上班,不论干什么事情,一定要好好为人民服务,多为人民办事情。母亲头脑清醒,好学善思,讲迷信又讲科学,守传统又与时俱进。因为工作家务繁忙,我们难免失去耐心打骂孩子,她就对我们说:“每个孩子的特点和性子都不一样,什么娃要什么对待,才能把他们教育好。”有一次她看见我爱人又在打骂孩子,当时没言语,过后批评他:“大小人都有脾气哩。你打孩子娃不敢说,要是把气憋在心里,时间长了会憋出毛病的。”爱人折服,从此再未出现这种情况。父亲去世后,母亲经常在我家生活,我爱人对我母亲特别敬重,总觉得她身上有学不完的东西。因而常对我们的几个孩子讲:你婆虽然没有文化,但她的所作所为,一点不比文化人差。当初她若能上学,学理很可能成为一位科学家;学文能成为一位政治家。记住,她永远是你们学习的好榜样。

母亲顾全大局,处事若定,是我们的总后方。1967年我大学毕业走向社会,先后从教育转入公安,又从公安走进政府、市委,最后到政协,经历了多个部门,担任了领导职务多年。期间,我遇到各种事情,碰到各种大小困难,母亲用她朴实的、正确的三观和智慧帮我度过难关。特别在一些关键节点,是母亲帮扶着我前进的。我记得当我从外地调回韩城,到公安局工作后,一切都得从头学起,而且时间不长,我有了大女儿,生活似一团乱麻,在母亲的鼓励和帮扶下,我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和工作。但紧接着,我又有了老二、老三,生活和工作的双重担子压得我几乎喘不过气来。这个时候,母亲挺身而出,使出了全身力气,帮我照管几个孩子,一管就是10余年。有一次我回到家里,看到母亲坐在炕上,左手抱着我姐的小孩,右手抱着我的孩子,几乎喝不上一口水,累得她老人家眼睛都快睁不开了。我快快接过孩子,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1986年,我父亲去世,当时我刚到市上任职,正逢刚推行火葬,对父亲的后事处理,成了摆在我面前的最大难题。火葬父亲,怎么对母亲说?正在为此事犯难时,母亲把我们兄妹几个叫到一起说:“你父亲的葬埋之事,一切都要按政策去办。尤其是爱玲在市上刚担任领导不几年,不火葬,影响不好。”母亲的大道、理解和支持,解了我的难题。在之后的好多事情上,母亲都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和力量。

2010年元宵节,我那95岁高龄的老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七天后,我们在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的帮助下,将敬爱的母亲与父亲的骨灰盒合葬在了老家的公墓里。

“外婆生于农历七月初七,卒于正月十五。七夕和元宵,一个美好的开始,一个圆满的结局,不仅仅是巧合。我相信,那是因为她毕生追求完美,她本身亦足够完美。”这段话是我大女儿在母亲的悼文上写的,也是对我母亲一生最好的评价和概括。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