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漫谈

作者: 胖胖[文集]2020年12月29日心情随笔

此去经年,读张永和先生的《京剧艺术一知谈》,回头在网上找了一些名家名段来看,感悟却自是和儿时不同。

首先,欣赏京剧需要耐心。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越来越少的人能看懂京剧,是因为它里面有各种方言的念白吗?还是人物关系复杂?想来想去好像都不是,京剧经过改良后,京腔为主,大部分人都是听得懂的。

听剧要有耐心等待,等待一个“啊”,一个百转千回的结束,很多人都已经掏出手机来滑屏了,这样一个拟声词似乎容纳不了过多的信息含量,但如果细细品味,就能欣赏到老祖宗藏在京剧里的精粹。京剧舞台上的文戏尤其慢,武戏尚可有紧张之感,但是看惯了3D和倍速的我们,总觉得这些东西慢,把式太假,没错,它不可能表现一个人杀死一个人真的就血浆四射,连表现“死亡”都是慢慢的,实在是与快节奏的现代格格不入。

其次,欣赏京剧需要时代适配。

比如,《桑园寄子》这出戏,大师谭鑫培名作,几乎成绝唱,但是这故事在现代却有逻辑硬伤,邓伯道在逃亡路上选择弃子存侄,若说他有程婴的牺牲情怀也好,毕竟那是封建社会的优秀道德观,但是他儿子被抛弃之后两次追上来,不说带着儿子走,为什么非要把儿子捆在桑树上让他等死呢?

张先生感喟这出大戏几乎要成绝唱,但在当前的历史环境下,很多改编古籍里的戏很难火起来被更多的人看到,很多曾经宣扬的优秀道德现在几乎跟电视剧《娘道》一样令人不寒而栗。总而言之,剧本也是观众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可是京剧的舞台,舞台的限制对剧本本来就苛刻。需要进入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去看待那些大戏,还需要理解这是行走着的活艺术。

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师故去,很多当年万人空巷的大戏终成绝唱,我们无法跨越时空回头去欣赏,只能凭借想象和他们的传人的演绎来想象,传统京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三大文化工程倒是进行着——“音配像”“像音像”和“京剧电影”。作为国粹的京剧行业,现在也面临着不景气,虽然京剧演员使尽了浑身解数,但是却始终有种无力回天的味道。

这个问题可以反过来看,在所有的曲艺形式中,相声是最有希望复兴,而且是最让人觉得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形式。

随着老一代京剧迷们的逐渐凋零,京剧行业因为观众人数的剧烈减少,从响当当的国粹艺术,变成了小众艺术,这是可悲的事情。其实,艺术家们大可不必把京剧放在阳春白雪的位置,京剧行业需要郭德纲们,能够有勇气面对行业的变革,能够面对京剧传承百年的观念,唱观众喜欢听的京剧,用观众喜欢的方式来重新演绎京剧。

比如《国风美少年》整个节目过程中介绍了多种传统曲艺、戏曲形式,还有传统叫卖《十三香》、京韵大鼓《击鼓骂曹》、京剧《卖水》等等,看下来可以说是让许多年轻人了解到我们的传统艺术有多么的精彩纷呈,有多少魅力值得去发现。用“鲜肉”青年艺术家来吸引年轻一辈,随时随地为选手以及观众们普及传统艺术中各类戏曲、曲艺的相关知识,并且一次次用自己的才艺带领大家窥探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瑰宝之一隅。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西凉川四十单八站,公主赐我金鈚箭,说什么花好月圆人亦寿,海岛冰轮初转腾,大小儿郎听根苗……

作者胖胖的文集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