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到厦门

作者: 邵玉田2021年01月21日情感日志

两次到厦门,感觉大不同。

我第一次到厦门,是二十世纪90年代初。参加“广交会”,带了一辆车,结束时从深圳返盐,途经厦门,顺道而访,如蜻蜓点水。

时隔30年后,我已退休,携夫人同行,从上海乘高铁,直达厦门。享受着无拘无束的自由,思想完全彻底放松了。脚步所到之处,视线里每一个画面,那些美的东西,慢慢去品,慢慢发酵,再慢慢消化,仿佛一下子接通了没有终点的远方。

有人说,眺望远方,往往跟文学有关。

北京作家宁肯的散文《我的自述》里边的文字:“我很小就渴望远方……一个人站在房顶上的时候,看得最多的东西也是远方。我看到胡同像一条小河一样流向远方,我每天穿行在胡同里就像有舟楫一样”。

而我眺望远方,整整30年,除了有古代名人郑成功,还有近现代的名人陈嘉庚、林巧稚、林语堂、郑小英、舒婷、易中天,等等。上述这些人的名字,串联起了我退休后的一个文学梦。

每次想起了厦门,又会联想起离我居住的这个城市不远的上海崇明岛。

厦门大概有1700年的历史,崇明岛成陆也有了1300多年——长江的水,携带着青藏高原的泥沙和植物的种子,一路奔流,将泥沙放在这……然后,江水融入东海……

而厦门也是岛屿,则有另一种特性——是大海的停止之处,但又是一种浩瀚的开始。

厦门又称“鹭岛”,白鹭栖息之地。就目前而言,占中国鹭科鸟类总数的50%以上,有小白鹭、中白鹭、大白鹭、中国鹭和岩鹭等鹭类10多种,数量高达3万多只。

白鹭是厦门市的市鸟,厦门的航空标志就是一只张开双翼的白鹭。

无独有偶,那天我从城市高架上远远看过去,火车站庞大的身影,更像一只飞翔的白鹭。

这,不只是一个缩影,更是厦门今天的现实。

眼前这只翱翔的白鹭,羽翼丰满了,更加健硕了,令人刮目相看。

出了厦门高铁北站,无论是进出门户的集美区,或是三面临海的经济、政治、文化、金融中心的思明区,还有我眺望了30年的厦门经济发祥地、国家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全国十大港口之一的湖里区,一路过来,只见万丈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高新技术产业遍地开花,电子信息产业方兴未艾,壮观的港口吞吐量雄踞世界前20位,有海峡两岸首个亿吨大港之美誉。

变化真的太大了。一到驻地,打开电脑,马上搜索,不由地“乖乖隆的冬”一句盐城方言(惊叹的表达,相当于网络语——“哇塞”)脱口而出!就我前后两次到厦门,这期间,厦门的GDP由7.4亿元增长到2535.8亿元,建成区的面积扩展了约19倍,常住人口增长了近10倍。

更加惊喜的是,这样一座“海中之城,城中存海”的美丽城市,她辖区范围内水的化学所需氧量浓度依然保持几十年不变,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却较之以前下降了一半以上。

一城如花半倚山,万点青翠拥海来。

今天的厦门,草更绿了,花更艳了,天更蓝了,海更清了。

遥望金门的途中,海面上海豚翻腾跳跃的画面;雅游筼筜湖,那1.3万平方米的红树林;在市区内穿行,路两边的凤凰木、大叶菩提、大叶榕……一条路一种树;从白鹭洲到环岛路,浩瀚的大海,飞翔的白鹭,争奇斗艳的三角梅等,由此而将人们带进了诗意。

绿因水而活,水因绿而动。这份自然的美、生态的美,人在厦门,自然而然就会感觉生活的美、心情的美。

第二次到厦门,我特意在集美敬贤公园附近,选择了一家快捷酒店下榻。

离开前,那个流连不止的晚上,和夫人去嘉庚公园海堤上散步。看着夜色中厦门,我默诵舒婷《我的厦门》那篇美文,感慨万千,才深深领悟——“只有生长在海边的人,才能目睹月色在蓝天与碧海的双重作用下,几将气化的这一美妙过程”,仿佛我们两个也“沐浴其中”,“内心蔚蓝而且润湿”了。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