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山

作者: 张成刚2021年04月09日生活随笔

牛山,应该是我有记忆以来,听说过的第一座“名”山了。

当我还是个拖着鼻涕,穿着开裆裤的小小顽儿时,牛山就已经在我的脑子里根深蒂固了。那时候,每当夏天的夜晚,我们一大群顽皮孩子,都会早早地拖着凉席,躺在村边的老柳树下,等待着村子里最老的那一辈人中唯一读过几年私塾的被称为“文化人”的四老太爷讲故事。

四老太爷讲的最多的莫过于牛山了。不知道听过多少遍关于牛山的传说,其厚重的历史文明,也被四老太爷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子里了。相传黄帝在涿鹿大战蚩尤,屡战不胜,于是命令大将“神荼”“郁垒”在东海流波山,捉了一只夔牛,在淄河岸边一座山下,做了一面大战鼓,把牛头、牛骨埋在山上,以后每年夏天雨季,淄水爆发,夜间,就听见山上牛叫。后来人们称此山为牛山,当地人春耕和秋收后,都前往祭山拜牛,祈祷山川神牛保佑平安和取得好收成。

当地人祭拜牛山的习俗,逐渐延续下来,变成了今天着名的牛山庙会,俗称“赶牛山”。“三月三,赶牛山”,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是传统的牛山庙会的日子,来自临淄以及周边青州、广饶、淄川等地的群众、善男信女们和客商纷沓而至,参加牛山庙会,登高踏青,酬神祈福,经商交易。牛山庙会现在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着名歌唱家彭丽媛演唱的《赶牛山》,也唱出了古城临淄,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

牛山在四老太爷的描述里,不仅是一座巍峨壮丽的雄山,还是一座吉祥美好的吉山,我对牛山也从敬仰变成了深深的憧憬。

上小学时,我们学校里有个不成文的传统,每年的清明节,都要组织五年级的大孩子骑着自行车去逛牛山。每到那天,五年级的孩子就像过节一样快乐,他们会穿上新衣服,早早地把车子推到学校去,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体从学校出发去逛牛山。每当这时,我心底里不仅仅是羡慕,更多的是盼着自己快快长大。现在回想起来,到我上五年级的时候,也不知道为什么,好像学校里已经不再组织去逛牛山了,我的四年的热切期盼也随之破灭,所以,我的五年级的记忆里已经没有了逛牛山。后来随着慢慢长大,我对牛山的记忆,也仅仅剩下小时候被四老太爷根植于脑海中的传说了。

几年前,我被调往齐陵工作,到齐陵的第一天,我对牛山尘封在脑海中几十年的记忆,顷刻间喷薄而出。儿时深深的向往,促使我在当天傍晚,便一个人顺着蜿蜒的山边小路,爬上了这座儿时记忆中“巍峨壮丽”,但海拔只有174米的“高山”。山虽不高,但山体葱郁,松柏成林,植被丰茂。一个人的山路,虽然没有体会到“春回牛山雨蒙蒙”的盛景,但草长莺飞,茂密丛林里的莺歌燕舞,已足以让我心旷神怡。更令人惊奇的是,我这个不速之客惊起了密林中歇息的一群群白鹭,扑楞楞飞到稍远处的枝头,探头探脑向着我观望,这才记起前段时间听友人说过,近年来随着临淄生态环境的改善,牛山和太公湖已经成为大批白鹭的栖息地,每年春夏季节,这些白鹭白天在太公湖觅食,傍晚就回巢牛山,于是我放轻了脚步,尽量不打扰着它们。

抬眼已到山顶,见有雕刻精致细腻的莲花底座和龙柱散落在乱石中,看来这就是昔日香火兴盛的牛山禅寺原址了。如今的牛山禅寺已重新兴建于山的西北麓。看着已然破败的乱石,想当年“齐景公流涕”的场景又现脑海,“齐景公是齐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较长的国君之一,但在其晚年仍然是经常感叹人生苦短,经常为自己年事已高将不久于人世、会失去荣华富贵而黯然神伤。有一次,齐景公带领几位大臣和侍从到牛山游玩,当齐景公等人爬到牛山山顶放眼北望时,见临淄城内楼阁殿宇,鳞次栉比,又见滔滔淄水奔流北去,面对这大好河山,本来应该是赏心悦目,但齐景公却突然感到一阵酸楚,而禁不住痛哭起来,并且一边哭一边对随从说:难道我将来就要像这滔滔北去的淄水一去不返一样死去吗?”这个故事记载在《晏子春秋·谏上》里。后人就把它概括为“牛山之悲”,也叫“牛山叹”,用来比喻人心不足,自寻烦恼。

我悲叹着“牛山叹”的同时,登上了一块高高的岩石,放眼西北,如今的临淄城内楼阁殿宇虽已成往事,但高楼林立,颇有现代都市的风范。

环眼四野,无数高大的冢墓,散布在牛山山麓。真是“牛山有幸三尺土”,成为这些帝王将相长眠之地。山的北麓有辅佐桓公称霸的名相管仲之墓;东麓远处是齐侯田剡和齐桓公田午之墓;往西有四座大墓一字排开,甚为壮观,依次是齐威、宣、湣、襄四王之墓。齐王陵素有“东方金字塔”之美誉。山的西南,有汉代曾向汉武帝请长缨,羁南越王而致之的终军之墓。这些冢墓虽已历经两千多年,如今依旧苍松相伴,翠柏环绕,巍巍耸立,庇佑着齐国的子孙后代,守护着这一方净土。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