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头发

作者: 李兴濂2021年04月13日生活随笔

头发在人体的最顶端,至高无上。中国文化里,关于头发的成语就多达上百个,如白发千丈、鹤发童颜、黄发鲐背、解发佯狂、毛发耸然、怒发冲冠、千钧一发、吐哺握发、眦裂发指,等等。最早的关于头发的记载来自《书传》,汤伐桀之后,大旱七年,史卜曰:“当以人为祷。”汤便把自己的头发、指甲作祭品,也算是为万人请命,于是天降甘霖,方数千里。在这里,汤其实用头发替代了自身。可见在远古时期就认为,头发可以代表人的整体。汤以牺牲自我而求雨,体现了很高的境界。

随着中华文明的演进,头发被赋予更多特殊的含义。《孝经》有一句先哲圣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古人除了出生时剃一次胎毛外,几乎终生不再剪发。不剪发,但需勤洗发,而且“五日一沐”,故此有了周公“握发吐哺”的故事。周公摄政时,既日理万机,又礼贤下士,洗头居然要“一沐三握发”,频频被来访的客人打断。

头发长短颜色样式不一,于是成了人们互相辨认的重要标志。春秋时期,楚平王悬赏捉拿伍子胥,并画了人像,挂在各地城门口。伍子胥白天躲藏,夜晚赶路,来到吴楚两国交界的昭关。因为官吏盘查得紧,伍子胥一连几宿睡不着觉,愁白了头发,竟使守关役卒辨认不出,侥幸逃脱。

头发的传奇故事,更是举不胜举。一代奸雄曹操讨伐张绣,正值麦熟季节,乃颁布军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岂料他自己的坐骑却踩坏一大片麦田。戏剧性的一幕上演了,曹操闹着自杀,被劝阻后,他学商汤来了一个“割发代首”,玩一把权术游戏,居然成为历史佳话。因为头发“受之父母”,“全而生之,当全而归之”,所以中国古代曾有“髡刑”,强行剃去人的头发,这是对人精神和人格的一种蹂躏。

在头发的传奇故事中,巾帼自古不让须眉。卫子夫就是凭一头秀发,像磁石般地吸引了汉武帝。《太平御览》有述:卫皇后“与武帝侍衣得幸。头解,上见其发鬓,悦之,因立为后”。杨玉环出生时,居然没有一根头发,后来饮水“独头泉”,才长出乌黑油亮的头发。有一回,杨贵妃与唐玄宗闹别扭,被赶回了娘家。最后还是唐玄宗心软了,将御馔分了一半送去,把玉环小姐感动得直哭。于是,杨贵妃当场剪下一缕头发,交给宦官说:“妾罪当死,陛下幸不杀而归之。今当永离掖庭,金玉珍玩,皆陛下所赐,不足为献,惟发者父母所与,敢以荐诚。”唐玄宗一看见杨玉环的青丝,怨气顷刻烟消云散,连忙让高力士将之接回宫,从此“宠待益深”。

慈禧太后也珍视头发。梳断了慈禧的头发就梳掉了自己的脑袋,只有李莲英有套办法,他边给太后梳头,边讲笑话。慈禧的注意力被分散了,即使掉了几根头发,李莲英也能悄悄装入袖筒,弄得神鬼不知。就凭这手绝活,小李子脱颖而出、飞黄腾达。

头发这么重要,就有人造假。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传说鲁哀公在城墙上见到一个美发如云的女子,就派人剪了她的秀发,给王后吕姜做假发。南朝时兴戴假发,就有人卖头发。《晋书·陶侃母湛氏传》记载:陶侃年轻时家境贫寒,范逵有一回到他家投宿,为了买点酒菜招待客人,陶母湛氏悄悄剪掉自己的长发卖给邻人。范逵得知原委后叹曰:“非此母不生此子!”陶侃日后终成大器,想必是常常感念慈母卖发而励志的结果。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