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手艺时代

作者: 周竹生2021年04月18日心情文章

在多媒体时代,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少。就是这样,遇到《舌尖上的中国》《大国工匠》《超级工程》这样的节目,我也能抽出时间,静下心来,慢慢地看,细细地品。我看的是中国手艺,品的是中国功夫。

手艺,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已经是一个很陌生的名词。但是对于我们的父辈祖辈,手艺是一个恭敬神圣的名词,在他们的时代,凭手艺吃饭,靠手艺安身立命,养家糊口。什么都可以不学,但是手艺不能不学,什么都可以没有,手艺不能没有。

在我年轻的时代,还是一个手艺人走四方的时代。铁匠、铜匠、漆匠、箍桶匠走村穿巷,木工、瓦工、电工、搬运工早出晚归。在我搬入新居打家具时,曾和几个木匠有过亲密接触。

上世纪八十年代年初,父亲买了一堆木料,要为我打一套家具。木料买回来,打什么,怎么打,全由我做主。我联系了我做木匠的同学,按照简洁实用、美观大方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组合家具一套、书柜一套、书桌二只、餐桌一只、大床一只的家具计划。根据房间的面积,当时流行家具的式样,经过反复测量比对,确定了家具的尺寸图样。

暑期一到,动手开工。我和两个木匠就开始打家具,前期是锯板开料,把木料锯成不同尺寸的板料和方料,之后是刨光开凿,粗糙的圆木变成了有棱有角光滑无比的木块。这些工序到位之后,进入到拼接阶段。三合板正反贴在木龙骨上,成为一片一片的柜门。近两个月的慢工细活,一件件家具全部做好了。把这些家具按照原来设定的位置一一摆放,全部到位,距离不多不少,恰好。

这套实木家具,材料地道,做工考究,牢固结实,虽然搬家几次,但是始终没有舍得淘汰,虽然不用了,依旧在老屋里摆放着。原因很简单,这是我参与打造的一套纯手工家具,倾注着一份感情,有着我对手艺的一份了解和尊重。

回想过去,思考当今,在机器人甚至是智能机器人更多地替代人工的时代,手艺人怎么办?手工工艺路在哪里?

手艺投入的成本太大,太辛苦。手艺这玩意,长在谁的手里,真还有先天后天之因素,并非个人心愿能成。先天要足,爹妈要给,如果没有那么一点天赋,不是那块料,榆木疙瘩是雕刻不成玲珑琵琶的。后天要续,有了高于别人的禀赋和兴趣,也要磨刀霍霍。有时候自我努力也不够,也要时代给力。

这个时代真的不要手工手艺了吗?因为这个时代的浮躁已经不兴手艺了。

手艺和艺术的养成跟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丰年荒年,丰收歉收,有时候既在人,也在天。汉魏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同的时代孕育不同的艺术。艺术来自风尚风度,燕瘦环肥;艺术来自气质个性,郊寒岛瘦;艺术来自沉淀沉静,十年一剑。人心浮躁,急功近利,山寨掠夺,蜂拥而上,都是艺术的大患大难大忌。好酒不怕巷子深,从这个意思上讲,真正的艺术都在巷子深处,都有一个长长的窖藏过程。深处就可以慎独深思,入静修行,窖藏就可以吸收天地之精华。否则心神不宁,见利思迁,火候不到,浅尝辄止,就不可能有艺术之精,功夫之深,技艺之绝。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达,一些以作坊为承载的手艺和手艺人难免趋向消亡。铁匠、铜匠、笔匠,可能兴盛了千年,但是让他们推出舞台不过是三四十年而已。生活不需要了,想留也留不住。

这个时代真的不要手工手艺了吗?不!大国工匠是国宝,手艺蕴含的工匠精神更是国粹。

当今时代年轻人不热衷于学艺,职校学生不热衷于学技,手艺人越来越少,手艺越来越生疏,手艺时代,渐行渐远,非手艺时代,危机四伏。

实业的基础是手艺,企业的根基是技艺。根据有关机构调查研究,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岁,而欧美企业平均生存年限是12.5年,日本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原因何在?这一统计数字告诉了我们众多答案中的一个,没有工匠的手艺,就没有精密制造,没有工匠的精神,就不可成为制造的大国强国。

是时候了,果断地说,把非字去掉,让手工手艺与工匠精神和时代同行。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