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让故乡变了样

作者: 王义静2021年05月13日心情随笔

我的娘家在淮安市淮阴区南吴集镇头庄街,现乡镇合并归码头镇管辖,是西汉大将军淮阴侯韩信的故里。

48年前,我远嫁到江南镇江。现在,人老了,魂牵梦绕的浓浓乡愁经常涌上心头,尤其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家乡旱涝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

记得上个世纪60年代,我的家乡交通不发达,经济比较落后,水无通道,庄稼望天收,经常遭受自然灾害,不是涝就是旱。我家住在大运河南岸的河堆上,那时没有水田,全部是旱地。每年靠种麦子,高粱,玉米,豆类,红薯为主。如果风调雨顺还好,农民生活有保障,一旦受到自然灾害就闹饥荒了。

印象中,庄上农民会在堆下运河南岸种上玉米或豆子。那年秋汛,运河水上涨,淹没了河边上的一片快要成熟的黄豆子,乡亲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快要到手的粮食被淹。随着大水带来了许多鱼落在豆子地里,庄上的人们纷纷拿着篓子,篮子等去捉鱼。八九岁的我也跟着去凑热闹,只见鱼从眼前过,忙了半天。一条鱼也未捉到,现在想想真好笑。遇到干旱时,地被干得裂开了口,也只能眼看着庄稼枯死。记忆犹新的有一次干旱,竟然有一只大螃蟹跑到我家院子里面来。

后来,搬迁到离运河一公里外的头庄街居住,吃水就是个问题了,要去头庄街南面约一里地的废黄河里取水。因为我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任大队书记加上家务事缠身。开始母亲和我抬水,后来每天都是十二三岁的我和七八岁的我大弟抬水吃。那时因我们人小,只有走走歇歇,慢慢往家里抬。我舍不得弟受累,总把水桶搁在自己的面前,几乎连路都不好走。如果干旱了,废黄河的水干涸了,就要到头庄街北面,翻过一条大堆,堆北面有一个水塘里去取水。由于取水人多,一早会排着很长的队,等着水塘慢慢渗水,有一点舀一点。黄黄的水抬回家经过明矾过滤后才能饮用。我家打了一口井以后才解决了吃用水的问题。

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的生活有了显著的提高,家乡大搞水利建设,实行旱田改水田,沟渠道通往各家田头,排灌系统健全,农田被建成旱涝保收的高产良田。全年实行稻麦轮作,改变了祖辈都是靠种杂粮的传统落后种植局面,让家乡的人民也能吃上自己种的大米,大多数余粮到市场出售。特别是近几年,我回娘家到已故父母坟上去祭祀,每次都有新变化。看到排灌沟渠成网,农田成方,条条灌溉渠被建成了水泥防渗渠。春天,麦苗青青菜花黄,农庄被粉红色的桃花掩映,美不胜收。秋天,一望无际的稻子散发稻香,稻穗在微风中摇摆,丰收在望。在农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自来水管道从三十里外的水厂送往各户,人们饮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同时,各家小楼的屋顶上都安装上太阳能,自来水可直送两三层高的楼顶,使人人都能洗上太阳能热水澡。家家户户实现了五十年前“电灯、电话、楼上楼下,龙头一拧,自来水哗哗哗”的梦想。每到夜晚,万家灯火,与城里一般。

家乡的水啊,是甘甜的水,是有灵气的水,是故乡人的幸福之水!

水利,让我的故乡头庄变了样!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