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的元宵节

作者: 张思伟2021年06月17日心情日志

元,始也。宵,夜也。

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称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月圆时分,亲人相聚,吃元宵、猜灯谜、赏月,有团圆美满之意。

大年初一是节日的序幕,元宵佳节是浪漫的结尾。过完元宵节,人们才会收拾好心情,开始回归到正常的生活

元宵节是多情的,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热闹的元宵节,更多了几许诗意和浪漫。

传递亲情。元宵是家家户户必吃的一种食物。北方称之为“元宵”,南方称之为“汤团”。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元宵节吃汤团,吃到嘴里,香甜可口,甜美会长久留在心底。

南宋姜夔的诗:“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清代符曾的《上元竹枝词》:“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桂花馅里裹有胡桃仁的元宵,真让人垂涎欲滴了。

表达爱情。赏灯是元宵节的重头戏。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生动地描绘了元宵佳节满城花灯、满街游人、通宵歌舞的热闹情景。

“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已见炬如千树列,更看灯似百花开。”写的都是元宵之夜展灯、赏灯的欢乐情景和美好祝愿。

元宵节,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古时少女平时不出闺门,元宵节为青年男女提供了相识相恋的机会,诗词中有不少这方面的描写。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把一对恋人在元宵节约会的甜蜜和惆怅写得美妙绝伦、余味无穷。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可谓元宵节诗词中的千古绝句,不知道感动了多少有情人。

品味友情。元宵节,当然离不开月亮,圆圆的月亮挂在天空,珠圆玉润,皎洁明亮。

夜晚,与友人相聚赏月,觥筹交错,浅唱低吟,沐浴着如水的月光。月光似乎有了情感的温度,生发出深深浅浅的情感蕴藉,化为优美动人的文字,流传至今。

唐代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人潮一阵阵地涌着,马蹄下飞扬的尘土也看不清;月光照到人们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哪儿都能看到明月当头。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崔液的《上元夜》)

明代唐寅的《元宵》“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元宵有灯却看不见月亮,又如何能让人开心,尽情娱乐,有月却没有花灯,又怎么能算作佳节。

点亮乡情。当元宵节的灯点燃的时候,思乡的心,也跟着明亮起来。

虽然城里的灯展有各式各样的花灯,但家中的面灯会长久留在记忆里,朴实而有家的味道。

灯是元宵节的主题。古人为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点灯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

花灯源自汉武帝时期,农历正月十五于皇宫设坛祭祀太阳神,由于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可能是元宵节点灯的开端。

面灯多是用面做成,有用豆面、也有用红薯面或高粱面做成。

“上元”风俗中有“蒸面做灯,注油点之,视其烬花以占五谷丰歉,曰灯花卜”的说法。

正月十五这天,母亲早早和好了面,到了下午开始蒸面灯。

一般要捏12盏面灯,每盏面灯的边缘捏上褶,一盏灯代表一年中的一个月份,12盏面灯代表一年12个月。如果是闰年,还要多加一盏灯。

蒸好的灯,中间插上一根草棍儿做灯芯,再绕上棉花做灯捻,倒上油即可点着了。

静静燃烧的面灯,灯光照在脸上,心里也会亮亮堂堂的。

面灯,是祈福避祸的吉祥灯,是照亮前程的启明灯,也承载着阖家团圆的乡情。

元宵节的热闹渐渐散去,春节也会接近尾声,带着浓浓的情、暖暖的爱,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我们一起努力向前奔跑,在追梦的路上前行……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