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年味

作者: 陈永兰2021年07月30日情感日志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2019年春节向我们走来。农贸市场、超市人声鼎沸,节日商品堆积如山,人们在喜庆的氛围中购物。看到此情此景,少年时代的春节往事不禁在我脑海里浮现。

上世纪计划经济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过年时我们放寒假在家,要一边做作业,一边帮着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春节前大扫除,是每家每户必做的“功课”,蒸包子也是必须的。打扫卫生时,我们头上会扎一块方巾,将扫帚绑在竹竿上,掸去家里屋檐下的灰尘,完成后,再擦窗户玻璃、橱柜、大床等。印象较深的是我们家有一张镂空雕花大床,床上镶有镜子,还有抽屉,打扫时特别麻烦,每一镂空花格都要用块布条塞进去来回擦洗,唯有这样才能擦干净。清洗碗橱时,因油污重,我们要用刷子沾上石碱水慢慢地刷,费时费力。那时年龄小,虽对做家务心里不是很喜欢,但一想到没几天就过年了,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家里蒸包子时,我们帮妈妈打下手:包子包好上灶台蒸时,记下时间,隔多少分钟提醒妈妈。包子出笼时,我们早就做好准备工作,将不同馅心的包子做上记号,在竹筛上分开摆放,然后清洗蒸笼布,循环操作,为下一锅做准备。当热气腾腾、口感柔软、散发着诱人香味的包子从锅里出来时,妈妈会让我们尝一尝味道,那情那景那味,至今不能忘怀。

那个年代的人们平时都穿旧衣服,甚至还打着补丁,过年穿上新衣服、新鞋子是让人期待的事。春节前,妈妈事先会根据家人的喜好买好布料,请裁缝上门为我们量身定做新衣服;棉鞋是妈妈亲手做的,通常是我们上床休息时,妈妈在灯下纳鞋底,做鞋帮,然后送皮匠那儿上好,这样,过年时我们就能够穿上新衣服、新鞋子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虽然那个年代穿衣打扮非常简朴、颜色单调,但并不影响我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记得有一年春节前,我舅舅出差去上海,送给我们姐妹三人每人一条丝巾作为礼物,这在当时属于紧俏、时髦的商品。丝巾的颜色还历历在目,姐姐是鹅黄色,妹妹是粉色,我是橘黄色。拿到丝巾时,我们迫不及待地来到镜子面前,将丝巾扎在脖子上来回走动,三张幸福的笑脸定格在镜子里。春节拜年时我们戴着它走在路上,引来多少小姐妹羡慕的眼光。

那时没有电视,更没有春节晚会之说。吃过年夜饭,放过鞭炮,妈妈会让我们早早上床睡觉,她继续在灶台前忙碌。第二天早上,我们会在枕头下发现包着压岁钱的红包、橘子、苹果、云片糕,件件都代表着特定的寓意。起床后,先到父母面前拜年,说爸爸妈妈身体健康等祝福的话,爸妈会说,祝你们学习进步、天天向上之类的鼓励话。然后妈妈让我们吃红枣、汤圆、包子等。吃完早点,再到邻居家拜年,说完祝福语,他们会抓些糖果、瓜子、花生、小麻饼等食品给我们。走过了几家后,小伙伴们聚在一起,比谁口袋里装的东西多,看谁的衣服漂亮,问谁收的压岁钱多。

随着时代的进步,那些年味再也不会有了。我们少年时追寻的物质生活早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的常态,而记忆却总是在平静的生活中激起阵阵涟漪,让人感到那么的温馨,那么的可亲。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