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有枝

作者: 沈希宏2022年04月20日美文阅读

山有木兮木有枝。田有禾兮,禾也有枝。

水稻的枝叫作分蘖,《齐民要术》里称分蘖为科。如今农民也还称分蘖为“发科”。

科从基部茎节发起,主茎节上长出的是第一次分蘖,从第一次分蘖上又能长出来二次分蘖,是以一粒种子可以生长出多个分蘖。一个分蘖会抽出一个稻穗。古时就有“九穗十三穗,倘生于一干”之说。所以田间的水稻,看上去是一丛一丛的。

一亩田的水稻,大概有2万丛。一丛水稻长几个分蘖,就能算出一亩田有多少稻穗,多少产量。为此,农民在秧田育苗的时期,就注意培带蘖壮秧。秧苗就茁壮的自带分蘖了,等于是有先发优势,希望一块田里能多长些出稻穗来。

分蘖是受光照、温度、水分、肥料、空间大小影响的。一块稻田里,分蘖也不是越多越好,太多了会荫蔽,反而影响产量。而且后续长出来的分蘖相对弱小,有的甚至不能长成穗子。再而且,分蘖多了稻穗会变小,结实也会受影响。这也好理解,什么样的茎秆承受什么样的稻穗。如果七八十个分蘖,稻穗就会小的跟狗尾巴草似的。先生者美米,后生者谷秕。一步重要的田间管理,就是烤田。等到分蘖长到一定程度,就把田烤干,把田地晒的裂开,控制无效分蘖的肆意生长。

当年我开始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田里数分蘖。盛夏炎热的稻田,热浪滚滚根本让人一分钟也待不住。我也得艰难地猫在田里,弯腰弓背地扒开一丛一丛的稻子数数,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六七,这个稻子有多少个分蘖,那个稻子有多少分蘖,分别记载。当时我从事新品种试验,来自全国各地的穗的新品种,正种在试验田里比赛。一亩多少穗,一穗多少粒,一粒多少重,需要通过取样的方法,来测算一块田的产量,这也是对一个水稻进行描述的基本功。数完分蘖量身高,数完稻粒称重量。大半年里,脑子嗡嗡嗡的尽是些数字加减乘除,可是水稻的印象也第一次钻进了脑海里。

也是在我上班的第一年,国际水稻研究所的著名育种家库西博士来访,我就猛然看到青年的钱前老师,兴冲冲地去田里挖了一株稻子来,一腿泥巴来到会议室。库西博士一看,哇,好神奇,一个不会分蘖的水稻。我们也都好奇,我也是第一次觉得水稻这么好玩。后来钱老师他们把这个不会分蘖的基因克隆了,发在《Nature》上,是我国科学家在这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生命科学基础研究论文。

在工作中我也慢慢地去领悟,水稻作为一种群体植物,一定有它的社会行为。分蘖的强弱与多少,事关最终产量构成的穗数、粒数、粒重三因素,甚至稻米品质。总体上却是要趋于一个平衡的,有时候是要多分蘖,有时候是要大分蘖,因地制宜,因种制宜。我是偏向于培育一些多分蘖的新品种,这样的品种适合密植。也容易种植。想起1960年代鼓吹的万斤亩产,主要就是密密密,密到人工去堆积,堆积成山。其实一定的密植是有道理的。

我还以为,多分蘖等于多分担,不用一茎之力,去承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