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仪式感

作者: 王唯唯2022年04月28日生活感悟

生日这天,朋友发来一家酒店的定位图,说是晚上给我过生日。我赶忙回复:我在宁夏银川旅游呢。朋友回复道:那你晚上一定要给自己点碗长寿面,再买一块小蛋糕。记着晚上一定要发张图片给我看!我笑了,朋友知道我这人在生活上一向马虎。晚上,按照朋友的要求,买了一块蛋糕,在一家面馆点了碗面条,另让老板在面条里加一个荷包蛋。吃前,拍了一张照片发给朋友,朋友回复道:对嘛,过生日就是要有一点仪式感。

说到仪式感,我至今记得在我而立那年过生日的情景。那年,父亲和母亲从合肥来到我工作的地方铜陵。他们来前也没告诉我。当我打开家门,二老就那么突然地出现在我面前,激动得我好半天没回过神来。我在铜陵工作了九年,这是二老第一次来铜陵看我。父亲笑着说,今天是你30岁生日,我们这是给你过生日来啦。母亲从一个包里拿出一套西服对我说,你爸爸说啦,你现在是一个区文化馆的馆长,大小是个官,出门在外没有一套像样的西服,会让人笑话的。接过母亲递过来的西服,看着二老,我眼泪几乎要跌落下来。

过去,我对仪式感的理解是,那些个俗套的礼节,繁琐、磨人。古人的“沐浴焚香、抚琴赏菊”,是一种仪式感,但太麻烦。如《红楼梦》里的贾母很是注重节日的仪式感。元宵节,她命人制作小巧精致的围屏灯,让孙子孙女们写了灯谜贴在屏上,然后备了多种玩物作为奖品,组织大家猜灯谜;中秋节,她召集一家人吃团圆饭,赏花、赏月。说“赏月在山上最好”,把酒席摆在园内高处的厅内,皓月当空,一家人把酒言欢;端午节,她亲自带众晚辈去清虚观打平安醮等等。节日的仪式感是有了,但那是个什么年代?在今天匆忙疾驰的都市生活中,还有多少人去关注所谓的仪式感?白天把自己忙得像个高速旋转的陀螺,晚上回到家疲惫不堪,吃个外卖草草了事。逢年过节,全家人上酒店吃个团圆饭图个省事。

人到中年,我才慢慢明白,所谓的仪式感,就是认真地对待生活,对待自己。对生活充满敬意,对自己充满尊重。明白了仪式感的意义,在后来的工作中,上班时,我穿戴整齐,认真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写作前,先给自己泡上一杯绿茶,点上一支香烟,坐在电脑前静默片刻;闲暇时,做一顿可口的饭菜,收拾一下家,插上一束鲜花,让空气也变得芬芳。就像王小波说的: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我们的生活需要一些仪式感,它是一种敬畏,一种美好,一种精致,一种态度,它无需做给别人看,只需要你从内到外地用心,让平凡的生活里充满着独一无二的感动。

人是需要用仪式感来表达内心的庄重与情感的。2008年,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出版了。捧着新书,我首先想到的是父母。我带着新出版的散文集来到父母的墓前,大声告知父母:爸爸妈妈,儿子带着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来看你们啦。放心吧,儿子还会努力的!在父母的墓前,我将书一页一页撕开,点着,一边看着它们慢慢化为灰烬,一边嘴里反复地说,爸爸妈妈,你们在那边慢慢看,我还会继续写下去的!

看过李安导演的电影《饮食男女》,对影片开头朱老爷子做饭那一段如痴如醉。一个退了休的名厨,依然会花费大量心思和精力,去准备一桌华丽的饭菜,尽管他知道女儿们其实吃不了多少。但在朱老爷子眼中,这份心思是他向子女表达爱的一种方式,更是他潜藏在心底的一份美好。现在想来,朱老爷子之所以愿意把时间花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是因为这也是一种仪式感。所谓仪式感的生活,不是一种矫情,一种炫耀,而是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一种认真专注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让平凡的生活变得更有滋味,更加精致。

现在,我也退休了,我能否也像朱老爷子那样,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做一个讲究生活情趣的人呢?我告诉自己,人老了,因为看清了自己,也就原谅了自己。所以,正确的仪式是,向自己的过去鞠躬道歉,深沉地说:那时候,我争强好胜,要得太多,对不起,委屈你了。从现在起,我要给自己多增添几许幸福感,多增添一些兴趣爱好,发现、挖掘、注重生活的美好,让所拥有的每一个平凡普通的日子,散发出光彩。

今天,收到光明日报出版社的一封信函:王唯唯同志,你所提交的散文集《掌上烟云》已收悉,经初步审阅,同意列入《光明文学书库》出版计划,并给予部分资助出版……反复看了几遍,确认无误,心中大喜,立刻给朋友打电话,请朋友去饭店用餐——这也是一种“仪式感”。

又一次掀开写作生涯的新篇章,真好!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