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槐树下的纺车声

作者: 张景录2022年06月07日情感日志

“白线线,银线线,邻居娘娘纺线线。槐树下边纺车摆,纺下线线挣钱钱”。每到夏天,我的耳边就想起儿时老槐树下的纺线声。

这首古老的纺线童谣,伴随着我度过了艰难苦涩的童年。母亲说,家里的油、盐、酱、醋和我们兄弟几个的学费都是从抽穗纺线、织布机里换来的。后来,我才知道,纺线、织布的工序复杂。从采棉纺线到成品布,需要经过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等大小不同72道工序。当时,村里的农家妇女靠22种基本色线可以变幻出许许多多绚丽多彩的图案,堪称千变万化,巧夺天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河津农村靠着种植棉花得天独厚的优势,家家户户用纺线、织布来添补家庭经济的不足。纺线是夏天晚上我家门前大槐树下最热闹的场景。那些中巷、磨坊巷的奶奶、婶婶、姐姐等七大姑八大姨,围坐在老槐树的四周,开始嘤嘤嗡嗡地纺线线。

坐在正中的纺线能手是祠堂婆,虽年过七旬,但手脚麻利。你看白绒绒的棉穗从她左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抽出丝线,又细又长,细长的胳膊上下飞舞,右手均匀地摇动着车轮,旋转的锭子,发出嗡嗡嘤嘤的催眠曲,催促我们这些邻舍家的孩子渐渐进入梦乡。

听祠堂婆说,纺线是一门技术活,车轮摇不均匀,会断线头或打结。所以,摇车抽线配合默契,还需要下一番功夫。

月挂中天,明亮的月光穿过老槐树上的枝叶缝隙,变成千丝万缕的光线,与一辆辆纺车抽出的银线交相辉映。妇女们拉着家常,重复地做着摇车、抽线、上线、下线等动作,潇洒自如地把线绕在锭子上,那线穗子一层一层膨胀,直到大得像成熟了的玉米棒子,这才从锭子上取下穗子,像似从果树上摘下丰硕的果实。劳动之余的喜悦是无与伦比的。

日月交替,寒来暑往。历史的烟云已飘逝了50多年,但那老槐树下的纺线声时常萦绕在我的耳边。尤其是母亲织出的一匹匹土布,用各色经纬彩线织出精美的方块、道道、几何等图案,用抽象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等变化,形成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感,反映出农家生活艰难曲折、战胜饥饿贫穷的顽强意志,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老粗布透气、吸汗、冬暖夏凉,用着特别舒服。时至今日,在我的家中还珍藏着六卷妻子出嫁时陪嫁的老粗布。这一卷卷土布散发着农家人勤劳纯朴的气息,那老槐树下的纺线画面给我的童年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也给我的人生一次又一次启迪。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