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的故事

作者: 乐心2022年04月28日生活故事

(一)

老太太整天犯迷糊,难得有清醒的时候,也许是冥冥中有冯氏神灵保佑,她跟缪云说冯氏家谱挂在房屋木梁上,已多年未动过了。此时她脑子是清爽的。

缪云半信半疑爬上去找,果真在屋山尖的梁上寻到了一只木盒子。打开来,见外面这层用青布包着,里面又用大红布包着,一套八卷冯氏家谱,完好无损。这是周铁祝塘冯氏一脉三百年间第九次修编的一部家谱。

拿到这套家谱,缪云喜出望外,终于让他寻访到舅家的根脉源头了。

缪云父亲姓缪,娘姓冯。缪云从小跟冯姓舅家人亲,直到现在,每年清明上坟,年底祭祖,他都虔诚跪拜纪念逝去的亲人。前几年,乡村搞建设,道路要拓宽,缪云外公、外婆以及太舅公、太舅婆的坟要从自家坟地迁到分水公墓里去。迁坟时要立碑,立碑要有名字,缪云不知道太舅公、太舅婆的名字,就打电话给身在山东济南的舅舅。舅舅说,自己很小的时候,祖父就去世了,之后他一直在外读书和工作,父亲又突发疾病去世,因此对祖上的历史完全无知,只知道祖父姓冯,不知名字,祖母姓徐,名字也不清楚。

祖父母的名字都不晓得,岂不是要让人笑话。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总要晓得自己的来处,晓得祖先是谁。舅舅和外甥在电话里探讨,可否寻寻根找找冯氏家谱,那上面可能会有记载。缪云自此留心起来,为舅家寻根。过后不久,他妹夫的父亲去世,他去吊唁,吃饭时一桌上坐着扶风夏芳村的几位冯姓长辈,缪云便打听,夏芳祠堂有冯氏家谱不?对方说,有啊。缪云当即提出想要看看。对方说,清明节前你来,我们祠堂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拿家谱出来看看,族人在一起缅怀先祖。

宜兴当地有传统习俗,冬至和清明,有祠堂的人家会聚在一起祭祀祖先,然后一起吃祠堂酒。缪云记住了这件事,到清明节的时候,如约赶到夏芳村。祠堂负责人冯义楣捧出家谱给缪云查找,缪云翻了半天都没有找到舅家这支血脉的根。原来,夏芳村的冯氏是金坛这边迁徙过来的,不是同一支,不过肯定与周铁的冯氏是同根,因为天下冯氏本就是一家嘛。

缪云在夏芳村没找到舅家这支的记载,那天他在镇上叫了一辆三卡车开到祝塘村,见村上几个老头在晒太阳闲聊,本家长辈冯树心也在其中,缪云便与他们攀谈,打听家里有没有老家谱之类。树心老伯想了想说,冯云祥家里可能有,去问问看。

这一问问出了名堂,缪云真在老太太家找到了全套八卷完整版家谱。他终于知道,周铁祝塘冯氏家族最早是南唐吏部尚书冯复第三子冯延惠,避战乱而隐居无锡西部菱岸里。元末明初,延惠公后裔第十四代义三公举家迁居宜兴周铁祝塘,为祝塘冯氏迁始祖,距今六百多年。

因为有这部幸存的老家谱,历史的根没有断,接上了。

(二)

初夏的一天,无锡人陈倩和顾颖到周铁分水村寻访杭肇后人。在我师巷找人打听时,看见一个老妇人坐在家门口干活,考虑到老阿姨不一定了解情况,顾颖先问她:“你家里老先生在吗?”老妇人没有回答,只是说:“你拿了百渎家谱啊,我丈夫之前就是修这个谱的,可惜他前年去世了。”

听闻此言,两人大喜。顾颖翻开宗谱,将杭肇直系后人的姓名指给她看。她只瞟了一眼说:“这些人我都熟悉,我带你们去找。”

于是,两人很快见到了杭肇的七世孙杭卫明先生,而他的房屋方位正是其祖先杭肇住宅的大致位置。

时隔8个月后,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五批珍贵古籍名录,杭肇的《研斋琴谱实录》名列其中。此结果,陈倩和顾颖功不可没。

如王菲《传奇》里唱的那样:只因在人群里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顾颖偶尔在无锡市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上,一眼瞄到《研斋琴谱实录》。凭他直觉,这可能是一部新发现的琴谱。他产生了兴趣,到无锡市图书馆一番查找,找到了这本书。看藏书印章,来源是无锡民族工商业家荣德生的私人藏书。这是个手稿,里面抄录《德音堂琴谱》和《理性元雅》等谱,书里面有“丙子荆溪杭肇虞封氏手录”字样,每页页侧有“知畏堂”标识。

荆溪是宜兴古名,顾颖和陈倩商量,决定到宜兴查寻杭肇。在传统文献查找无果的情况下,他们想到了家谱。从《沙塘港杭氏家谱》查到《百渎杭氏家谱》,最终找到杭肇。杭肇字虞封,号研斋,生于雍正十一年,其父杭应申,乾隆六年举人,“知畏堂”就是他的堂号。杭肇家族主要聚居周铁镇分水村我师巷。有了这线索,两人赶到周铁镇分水村,在我师巷找到了杭肇的后人。

两位研究传承民族音乐的文化人,追寻考证珍贵古籍的来龙去脉,让杭肇这个名字有了鲜活的记忆。而找寻过程中,家谱起了重要作用,顺着线索,可以触摸到树的枝脉根系。

(三)

李锡芬的丈夫姓丁,老家是周铁前彭村人。在南京工作的丁先生有次上网查信息,跳出来一个内容,上海图书馆有丁氏家谱。好奇的丁先生马上打电话给侄儿,请他到上海图书馆去借阅复印出来。这本民国二十年修的丁氏家谱,文本都是繁写体,且没有标点符号,要有些古文功底的人才能看懂。妻子锡芬恰好退休在家,她有时间琢磨。刚开始她也是好奇,看着看着,对丁氏先祖肃然起敬。丁氏周铁这支是随宋室南渡而来,家族中出过不少名人。最让人感兴趣的是,家谱中的族规,患难相恤、贫贱相济等等,传承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精神和门风。

比如:有遇横祸而非其罪,不能自御者,通族协力救援,以笃亲亲之意。

族中有幼而好学,家贫不能从师者,量给束修,请师训诲。

族中有家贫,亲老能知孝道,幼稚不能奉养,量给膳资。

族中有七十以上之老与十六以下之孤贫苦无依,兼其亲房亲分贫乏不能助抚者,通族议给衣食以养,老者终天,幼者成冠。

族中有子弟府试有名,议给院试费银五钱,家贫者一两,入泮(考取秀才)者,公给衣顶银三两陆钱,登贤书题雁塔者,各加倍给银,若抡元独步者,公议优荣,非例可拘……

她把这些内容,摘出来发在微信群,让丁氏家人能便捷地了解家族的美德。

家谱,这个中华民族独有的底层文化载体,现代人对它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她读懂家谱后的一大认识。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