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宋戈先生

作者: 扣子 2015年11月30日散文随笔

宋戈老师,网名凌川叟,一九三六年生,毕业于南开大学,辽宁大学教授,现任辽宁省老干部大学诗词班讲师。去年三月初,有幸与他老人家结识并从师学习,而今算来已快两个学年了。如果说两年的时间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似乎不可思议,但对我而言,凌川师的言传身教,老一辈学人散发出的那种中国传统文化醇酒般的馨香,却让我在红尘滚滚、快餐文化甚嚣尘上的当下切身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担当和拥有了一份回味不尽的审美把握。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昌黎的这一定义千年以来一直被锁定在校园的围墙之内。作为一名杏坛耕耘一生的资深教授,面对老干部大学这所既无会考,又无升学压力,完全是一个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文化场所,凌川师却把背课、教案、甚至批改每一名学生作业的大量时间都给了自己。

记得凌川师任课不久的一次课后作业,要求以古风形式改写《诗经》中的《关雎》,同学们按照要求纷纷完成作业,并将改稿发在班级微信群里。凌川师置多病身体于不顾,耐心细致的批改每一篇来稿,有时直达深宵。如今,翻检那时的手机微信,其情其境依然历历在目。

“九月,你的译文能在充分理解原诗的基础上,以精炼的语言,律诗的结构,将全诗予以高度概括,意境优美,韵律和谐,且饶有趣味,是一首颇具创意的佳作。译文可分两类,一为直译,一为意译。你的诗当属后者。但无论如何,均应力求准确。如诗中‘逑’字译为名词较妥,‘窈窕淑女’最好译出……”

“孙秉忠同学的作业完全符合译诗的要求,不仅较准确地译出原诗,而且保持了原诗的章节和句数。韵律也十分和谐流畅。是一首相当规范的译诗。最后一节的‘摘取’可仍用‘摘采’,以保持一韵到底……”

“扣子同学的译诗意境优美,声情并茂。是一首用心创作的好诗。第四句‘鸳俦’多指双方,可改为‘但愿今生结鸳俦。’尾句可否改为‘钟鼓相迎燕尔欢?’”

这就是凌川师对待课外教学的态度,就像他老人家自勉诗所言:”抱病阶前赏杜鹃,满园桃李乐无言。犹思学子期圆梦,未忍轻抛三尺坛。“

凌川师不仅是我的尊师,也是我的诗友。两年间,我用不同体裁,不知创作了多少歌颂赞美老师的诗,也常常在微网上与老师进行近体诗的往来酬唱。 ”儒雅风流是我师,高山伟岸仰观之。说文解字传经史,继晷焚膏阅卷时。弟子得食应盼久,春苗润露且嫌迟。谁人得似凌川叟,肝胆传薪未了痴。” 这是我初识凌川师后,于去年三月十六日发在微网上感寄他老人家的诗。凌川师文笔洗练,意境明朗,临屏酬答于我,诗曰:”质朴无华名素娟,天然一曲动凌川。寻芳不惮昆山远,踏却荆榛是芷兰。“这首如行云自由敖翔,似流水自由奔放的小诗,已深深镌刻在我心中,它将永远激励我在创作的路上奋然前行!它是尊师殷殷的情,是慈父拳拳的爱!

两年的时间里,我和同学们不知去过老师家多少次。每逢夏季,同学们或约三五,或约几十,一是看望想念的老师,二是品尝老师亲手莳弄的绿色无公害的瓜果,临别时,老师还会让我们带上些再回家。记得去年的七月十四日,二十几名同学在班长的带领下,观赏沈师公寓旁的荷塘后便到老师的家中探望刚刚病愈的老师。课堂上,老师的仪容严肃而又慈祥,课下却总有几分诙谐与幽默。同学们每次到老师家,从没有丝毫拘束感!看到同学们的到来,老师也高兴极了,像似盼到了久别而归的孩子们,忙把准备好的各种水果、点心分给“孩子们”吃,又安排保姆给“孩子们”做午饭。此时的我,真正的觉得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像一朵小花在阳光的呵护下倍加温煦而馨香!这是上天赐予我的恩福,我要把它好好的珍藏,永久的珍藏!

这就是我的老师,这就是我们的师生之情,愿我稚拙的诗笔永远有老师的护佑,更愿上苍大地“且就廊前赊月色,年年岁岁照凌川!”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