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渭分明”游记

作者: 文俊[文集]2020年12月21日原创散文

小时候就知道成语“泾渭分明”的含义,也知晓它是源于陕西的一个自然景观,但一直没有踏访这一奇特景象。求学前的岁月,遥距陕西数千里,很难萌生亲历的心思,也缺少亲观的动力。后来,身融三秦大地,距离近了心却懒了,总感到这么近的距离有的是机会,等有机会了再去欣赏,事情就这样拖了下来,一直也没有等到亲临的机会。

前两天筹划周末休闲计划,无意中看到了泾渭分明的景点介绍,勾起了往日的宿债,随即前往。

“泾渭分明”在西安的高陵区,从南郊过去大概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从景色观赏的角度,“泾渭分明”不是一个好去处,游憩美誉度不算很高,估计大多数游客历临河岸,既是休闲观景,更是寻找成语故事,了却心头萦绕多年的“泾渭分明”情节,起码我的心思是这样的。

站立在渭泾河岸,稍稍有点失望,涛涛的两河水,并没有清晰的分界线,不知是天气原因还是季节原因,泾渭分明并没有很分明,我吃力地寻找着,分辨不清。当地老乡告诉我,你可以登高试试。塬上远眺,隐隐约约看到了泾渭水的区别,泾河偏绿,渭河偏黄,泾清渭浊。

泾清渭浊是今天的观瞻,古代曾有变换。《诗经·邶风·谷风》记载“泾以渭浊,湜湜其沚。”与当今的表现是一致的,也是第一次对“泾渭分明”奇异景观进行文字记载。唐朝诗圣杜甫诗中曾多次提到泾渭水色,“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旅泊穷清渭,长吟忘浊泾",诗中呈现给我们的是泾浊渭清的景色,与《诗经》记载并不一致,可能那个时期是渭河清澈泾河混浊。到了清朝,陕西巡抚秦承恩专门对泾渭进行过考察,结论是"泾清渭浊"。由此可见,“泾渭分明”曾经经历过“泾清渭浊”和“浊泾清渭”多次转换。至于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转换,没有细究,估计与两河上游人类活动多寡有关联。

无论是“泾清渭浊”还是“浊泾清渭”,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景观,视觉感受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倒是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值得我们铭记、深思。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要是非分明,不能含含糊糊,黑白混淆。要清者自清,遇浊水而不溶,出污泥而不染,做到“泾渭分明”。

作者文俊的文集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