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炊烟

作者: 魏海强2021年07月13日现代散文

炊烟,常常寄托着人们的思乡之情。识得“炊烟”二字,大概已是我念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了,对于生在大后山小村落的我来说,在此之前那是村里人生火做饭时烟囱里冒出的烟气,更是这偏僻小山村的晨钟暮鼓,岁岁年年传递着人们晨起晚息的平凡故事。

我是固阳人,生长在后大庙北十余里的一个小村庄——西湾村。村子依山而成,几十户人家,高矮不一的土坯房,牛羊圈舍,鸡犬相闻,杨柳成荫,自然错落,和谐而生。村子西面是起伏的山丘,村东是蜿蜒宽阔的河槽,一条大路沿村而过,南北延伸……多少次梦回故乡,那袅袅炊烟便是缠绕在记忆中最深的思念,勾勒出故乡静谧淡雅、平和宁静的温暖画面。“田舍炊烟常蔽野,居民安堵不离乡”,儿时的村里正是人丁兴旺的时候,女人、老人、小孩儿,健硕的山汉子。一辈辈的庄户人习惯了守着妻儿,精于农活儿,饲养几只牛羊,操持几亩薄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我六七岁的时候,村里才通了电,之前家家户户煤油灯照明,秸秆牛粪烧火,手拉风箱、井上挑水……村庄虽小,生活虽简,但是有了炊烟的映衬,也就有了生活的生机与气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那一缕缕从屋顶烟囱里升腾而起的袅袅炊烟,仿佛缓缓流淌的云彩,渲染着庄户人坚韧不拔、抱朴守诚、薪火相传的动人故事。

记忆中村里的早晨是被炊烟唤醒的,尤其是每一个春种夏锄秋收的早晨,勤劳朴实的父亲往往都是在天亮之际就已到地里耕作,母亲也会早早起来屋里屋外收拾打理,早饭的香味夹杂着灶台里的烟火气,是记忆中唤醒儿时我和弟弟最好的闹钟。我们会在八九点钟的时候,带上早饭去送给地里劳作的父亲,父亲吃罢早饭往往会坐在地头,抽上两支青城烟,讲讲这片土地的点点滴滴,继续他的营生。多年回想起来,在这阳光和煦的晨光里,天高地远,旷野无垠,父亲虽然日复一日躬耕于这贫瘠的土地,但却坚守希望,身板儿挺直,从未面露愁容。故乡最美的画面当属夏秋之傍晚,劳作一天的人们收工回家,这个时候远远看到村里暮色照大地,又见炊烟起,你会觉得分外祥和淳朴。当然,傍晚的炊烟是浓厚的,庄户人的晚饭虽然也都是粗茶淡饭,可却是一日三餐中最细致的,扑鼻而来的炝扎蒙香气,伴着夕阳落日余晖、炊烟缭绕,还有孩童玩耍的嬉戏声,牛羊回村的欢叫声,绘制出一幅幅沁人心脾的恬美乡村画卷。每年冬三月,是庄户人最悠闲的时节,人们不再早出晚归,多数人家这个时候已由一日三餐改为一日两餐,半前晌一顿、半后晌一顿,这个时候的炊烟也跟着变得潇洒自在了起来,迟迟早早、浓淡随意、自由舒展,可谓“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记忆中,这个时候人们总是要走亲串友,近则步行,远的骑自行车,也有赶着马车走串的。在村里,亲戚间是经常彼此走动的,亲戚来了自是欢喜,炖羊肉、现炸糕、炒鸡蛋、烙油饼,还得变着花样炒几个下酒菜,把酒言欢,盛情招待。大家盘腿上炕,吃得香、喝得欢,老爷娘舅、家长里短,农耕经验、来年梦想,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就这样你来我往,亲戚们多,情意也真!

斗转星移,岁月流淌。一晃我已年近不惑,无数次梦回后大庙,梦回西湾村。虽然离家乡不是千里之外,但有工作、有孩子,周六日也总是少有闲暇时间。能回村里的时候越少,愈发怀念年少时村里的时光。而村子也悄然在变,原来的土坯房早已没有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规划整齐的崭新砖瓦房。村里的年轻人也都进了城,依稀几户人家也都是留守的老人。时代变迁,人民富裕,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为了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生活环境,庄户人越来越多地进了城,在城市里追寻自己的梦想,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但我想,久居城市的每一个庄户人,都会怀念故乡的袅袅炊烟,这是我们一种无法言喻的乡愁,是一个人精神家园永远的牵挂!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