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里的故事

作者: 武梅2022年07月19日情感短文

收拾东西,无意间翻出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是三个女人,她们并排站在河堤上,笑颜如花。她们的身后,是远近闻名的人工河——茨淮新河。这张合影,拍照于1985年,茨淮新河竣工通航的那一年。

茨淮新河是建国以后开挖的一条著名的人工河,是一项十分巨大的水利工程。它西起阜阳茨河铺、东至怀远荆山口入淮,长达一百三十多公里,总流域面积7127平方公里。在当时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动用人工上千万人次。动用的人力物力空前。工程从1971年开工,到1985年竣工通航,历时15年。

当年,由于全是人工开挖,挖河工具就是最原始的铁锹、抬框和架子车,劳动十分繁重。所以,被派上工地的民工,是青一色的男子。那几年,淮河流域至皖北的各个市县:淮南市、蚌埠市、颍上县、利辛县、淮北市、蒙城县……都参与到了这个浩大的水利工程建设中。特别是冬季农闲时节,各个村庄的青壮年劳力,全部出动,村里只留下妇女、儿童以及年弱多病的男子们。

当年的劳动场面声势浩大,工地绵延几十公里。民工们的说笑声,劳动的号子声,响彻云霄。可是,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民工们的精神生活却是那样的单调而匮乏。没有任何娱乐活动,晚上,他们只能窝在工棚里闲扯,赌钱,或是思念父母及妻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工们的劳动积极性。

三个女性所在大队的带队干部,首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向后方求助,希望能派人到工地上慰问民工,安抚他们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

那时候,各大队都有文艺宣传队,平时也经常排练节目,到各村庄去演出。给民工送节目,便是最好的慰问方式。于是大队领导立即组织宣传队排练节目。照片上的三个人,当年都才二十来岁,是大队宣传队的成员,也是好姐妹。听说要到茨淮新河工地上给民工们慰问演出,她们的积极性都很高。于是大家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之中。短短的几天时间,她们就排出了舞蹈《北京的金山上》、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选段、独唱《红星照我去战斗》等等。她们三个人还自编自演了一个快板书:《民工都是战斗员》。

节目排好后,宣传队就开赴茨淮新河工地。听说有宣传队来慰问演出,工地上沸腾了。

他们的演出,吸引了好几个县的民工观看,现场被围得水泄不通,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传出几公里。特别是她们三人自编自演的节目,由于紧扣民工们的生活实际,讴歌了民工们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表演形式活泼生动,更是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经久不息的掌声。

他们的表演仿佛一针兴奋剂,激发了民工们的劳动热情。第二天,民工们的劳动热情明显高涨了。

本来,宣传队只打算在工地上演出两天,可第二天演出结束后,另一个公社的带队干部就找到宣传队队长,要求到他们的工段,为民工们再演一场,他们负责宣传队的吃住行。这是好事,他们没有不答应的理由。没想到,这一答应,就收不了场了,他们竟然接到五个县区的邀请。宣传队走到哪里,都受到民工们的热烈欢迎,他们像一缕清风,给工地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他们自己也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在宣传队快要离开工地的时候,有个公社的带队干部找到宣传队的队长,说要他两共同完成一件好事。原来,他们公社一个小伙,看中了宣传队里的一个姑娘,要他两一起“穿针引线”。

好事很快促成。那个小伙,就是我哥,那个姑娘——照片中的一位,自然就成了我的嫂子。

茨淮新河竣工的那一年,三个都已成家的好姐妹,特地故地重游,拍下了那张照片,以示纪念。

当然,这些故事,都是后来从嫂子那里听来的,因为那时我还小。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