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家

作者: 安武林2022年07月22日心情随笔

有那么一个群体,我是非常喜欢的,经常利用各种方式来交流和切磋,分享和展示。那就是喜欢收藏书的朋友们,也可以称之为藏书家。藏书家有大小之分,资历有深浅之别,目的有爱好和商用之差。

我最讨厌的一个观点就是,书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藏的。这等于没说一样,或者等于说饭是用来吃的一样。我相信喜欢藏书的人,大都是喜爱阅读的人。除非,收藏者仅仅以商业为目的,不喜欢读书,但知道各种书的价格和价值。这样的人,是算不上藏书家的。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相互轻视,乃至鄙视的人,自然是有的,但那是令我憎恶的。宽容和尊重是基本的做人道理。有人喜欢收藏古籍,有人喜欢收藏签名本,有人喜欢收藏民国版本,还有人喜欢收藏毛边本,有人喜欢收藏初版本,有人喜欢主题性收藏,林林总总,丰富多彩。

从阅读的意义上而言,仅从内容上熟悉即可,但对于收藏家而言,一本书承载的东西,不可能仅仅局限于作家所写的内容,当它变成一本书的时候,就成了一件艺术品。比如,书中的插图、封面的设计,往往是一个时代审美的缩影。通过一本书,有时候可以洞察一个时代的历史。比如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真是一个励志的年代,奋发向上的年代,许许多多的格言警句之类的书,在那个时代大批出版。我本人手里就收藏了多种版本。

从收藏的意义上说,当然是印数越少越有收藏价值。我江苏有个朋友告诉我,印数在三千册以上的书,他一律不收藏。如此的印数,基本上未来很难有重印的机会。即便有,因为是初版本,同样具有值得收藏的价值,且价格是不会低于那些民国书的。我们随便在网上一查,便可以知晓。但不能忽略的是,书的内容以及作者的知名度。收藏家要有一双慧眼才行。有的很有名的作家,在刚出道的时候,第一本书的印数是很少的。当然,出版社对于市场的判断也会影响印数。精装本还不流行的时候,出一本精装书;诗歌和理论书很不景气的时候,出一本诗歌或者理论书,也是导致印数少的原因。

我在希望出版社出版的《这些人》《这些事》《这些书》,三本合售,网上标价五百元,令人咂舌。标价如此之高,并不是说我的书写得有多好,而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且印数极少。这当然是虚标价格,姜太公钓鱼之举。曹文轩先生曾经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过一本短篇小说集,当时印数只有2350册。幸亏他藏有几本,还慷慨地赠送了我一本,否则我就得花民国书的价格购买。非常幸运的是,金波、沈石溪等前辈,也馈赠过我他们印量极少的书。这些书,都是用来收藏的。他们的作品,我在另外的新书中阅读过。这就是阅读和收藏之间的区别和关系。

我的朋友中,还有更厉害的。他买书,一般都买两本,一本用来读,另一本用来收藏。他有洁癖,从不淘旧书。他个人的观点,新书买下,过许多年之后,就变成了旧书。他常常在微信上晒他过去购买的书,令人羡慕,令人嫉妒。他买的书,质量没得说,而且在当时也是印数极少的。在我眼里,他是品位非常高的收藏家了。人们常常喜欢讨论这个人是不是收藏家,是不是真正的诗人之类的话题。看见此类话题,我只能笑几声。

在一些迂腐的人眼里,没有宋版书,是算不得收藏家的。但对于不喜欢古籍的人而言,宋版书只有价格而已。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我们国内做一个书的收藏家,不需要很大投入。如果阅读国外那些藏书家们的故事,就会知道那些书价格惊人,至少是中产阶级以上收入的人,才能有那样的经济实力。那位跟随泰坦尼克号一起沉没的青年藏书家,尽管家产丰厚,他的父母还怕他把家里搞得破产了。

我一直觉得,书也可以作为文物收藏的。在我看来,这是更高级的爱书方式。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