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城的船

作者: 范诚2022年09月28日人生随笔

这次去老司城,又见了岸边的船。

这次的船似乎更多,它们静静地泊在岸边。要么拴在高大挺拔的枫杨树下,要么歇在对面的沙滩上,有点“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境界。

在中国南方的河边,有船就有风景。而到了老司城这里,这风景浓缩到了极致,令人赏心悦目。

穿越老司城的这条河叫司河,她像一条飘带,撒落在湘西的大山丛中,一路蜿蜒曲折而来。司河水是那样的绿,就像满山的树叶挤出来的水汁那么绿。她经过老司城时,绕了一个半圆形的大湾,这一湾,便绕出了无限风光,绕出了无穷韵致。

进出老司城的这边码头,有许多古树,大多是水边的枫杨。因生长数百年,树身粗壮、高大、挺拔。又因临河,大都伸到河面上,树形弯曲、遒劲,上面爬满各种藤蔓,显得古老而苍翠。再加上枝繁叶茂,每一株树,都是一道独特的景观。

老司城的船都是木船,长约5至6米,是那种在附近沙滩上就地加工而成的。它们停泊在岸边,远远看去,像一条条躺着的鲤鱼。前面是鱼嘴,扁平;中间是鱼的大肚子,为船舱;后面的尾巴还真像鱼的尾巴一样展开着,翘起来。我相信钉船人一定是根据鱼的形状设计的,是有其寓意的。鱼儿离不开水,更不怕水。船儿进入河里,犹如鱼儿游入水中一样,纵横漂荡,游刃有余。

老司城的船以前是用来摆渡的,司河的水面不宽,以前没有桥,进出老司城,全靠摆渡。外人进城,从对岸摆渡进去;办完事出城,又从里面摆渡出来。人也像一叶小舟一样,漂来漂去,轮回着简单的人生

老司城是古溪州彭氏土司政权的司治之地。彭氏土司政权始建于后梁开平四年(910),止于清雍正六年(1728),历经五代、宋、元、明、清9个朝代,历时818年,世袭28代,共产生35位土司。鼎盛时期,辖二十州,范围涉及湘、鄂、川、渝、黔、滇等省市边区。到了南宋绍兴五年(1135),第十二代土司、溪州制使彭福石冲将州治迁到这里,时称“福石城”,久而久之,演化为司城、老司城。这里是古溪州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人口稠密,商贸兴隆,有“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五溪之巨镇,万里之边城”的记载。

古时候,老司城的渡口应该是很繁忙的。土司王外出巡视,要坐船;往来货物,从小河到大河,下沅陵去常德,甚至漂洞庭下汉口,都是靠船往来穿梭。

在老司城,我看到了一座十分古老的碑坊,上刻“子孙永享”几个大字。据介绍,这是为表彰25代土司彭冀南率土兵抗倭有功而立的。

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江浙一带,官兵溃败。为了抗击倭寇,朝廷征调湘西土司带兵抗倭。嘉靖33年(1554),年仅18岁的土司彭冀南,率5000土兵奔赴江浙一带抗击倭寇。第二年,他们在王江径一役,歼敌1900余人,《明史》称为“东南第一战功”。最后配合主力部队,集中歼灭倭寇,凯旋而归。朝廷以功敕赐三品服,授昭毅将军,又晋升为右布政使。

彭翼南率领的抗倭土兵,便是从老司城乘船出发的。那时候,司河的水要大一些,船只自然也大一些。为了赶时间,乡亲们为他们提前过了团圆年。然后,数千土兵,乘上木船,同乡亲们挥手告别,浩浩荡荡向下游开去。这是老司城码头最热闹、最壮观的场面,是老司城和老司城的船最美的一道人文风景,永远记录在历史的记忆深处。

后来有了简易的桥,那船就不再摆渡,大部分用来载游客旅游,少部分是用来钓鱼捞虾的。

特别是现在老司城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前来游览访古的人很多,这船就是人们看风景的最佳道具。

游客们坐在船上,沿着小河晃悠悠地向下游漂去。两岸是翠绿的峡谷以及人文景观。河水清澈见底,可见水中的游鱼,让人忍不住把手悄悄伸进水里,去感受水的洁净与清凉。偶然抬起头来,可见天空湛蓝白云飘浮;峡谷上雄鹰翱翔,飞越山外。游客们的心思,似乎也随着那鹰,飞向了遥远的时空。

如今,老司城的船,已经没有了当年的规模和气势,一切显得随意而疏淡,一切显得闲情而逸致。

但是,那山那水那码头,那树那船那渔人,天然地摆放在一起,是那么地自然贴切,那么地和谐生动,那么地清新夺目,那么地相映成趣,不论从哪个方位、哪个角度看,都是如此静美,如此悠远。

是的,老司城的船,永远是一道风景。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