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父亲的礼物

作者: 马云龙2023年02月03日亲情文章

父亲就要九十大寿了,无以为敬。只想借此机会,写上这篇文字,说说我所了解的父亲,并以此文作为献给父亲的礼物。

父亲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出生八个月,我的祖父就因劳累过度并患病而不幸离世。

少年时代,因家境贫寒,父亲没读几年私塾就辍学走上了社会,很小的时候就独自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曾在社会上打过短工,帮人家种过庄稼,去上海学过手艺。后因在上海生病一时无法帮老板做事,被辞退,只好再回扬中另谋生路。

由于家庭的原因,父亲早早成家,和母亲一起过上了自立的生活。为了生存,父亲开始走上了艰苦创业的道路。先是做点小本生意,后来又在油坊街上开起了简易的客栈。说是客栈,也就是在家中置上两张木床,放上两条被子。这样过了几年,迎来了社会主义公私合营改造,父亲便以一个个体经营者的身份进入了油坊供销合作社,成为供销社合作的一员。

在供销社里,父亲总是以单位为家。我家住在镇上,但单位领导安排他先后在六圩、中滩、老桥等下伸点工作。这些下伸点,离家都比较远,但父亲总是乐意前往,一心一意干工作,任劳任怨听调动,几个地方一干就是近十年。

后来,因工作的需要,父亲被调到了镇上。领导先是安排他在副食品门市。父亲对待工作,总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待顾客,总是满腔热情,服务周到。两年后,父亲被调至日杂部门,任实物负责人。

在日杂部门,父亲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外出采购、店面管理、组织销售,多项工作一肩挑,在三尺柜台这样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可喜可贺的成绩。

乡镇企业刚刚起步发展的时候,本地服装厂在外地签订了大批工作服合同,但当时布料却非常紧张。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社会非常乱,但是,父亲还是冒着危险,远去浙江金华,购回大量的土布,解除了服装厂用料的燃眉之急。

在那个生活用品还十分匮乏的年代,大家都缺衣少食,甚至连烧的也成问题。父亲每年远赴河南新乡等地,购进了大量的棉花、棉被、棉线、红枣、白糖,前往北宝应购进了大量的粉丝等物品,近则去本地西沙采调回大量的芦材,为老百姓的生活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

在改革开放最初的阶段,广大农村分田到户,劳动群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每年稻麦两季丰收的时候,不少人家粮食都无处存放,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多次前往陶都宜兴,想方设法,采购陶器,又多方联系船运,每次都是一个船队,运回大量的缸坛,解决了群众稻麦存放问题。

父亲是部门的实物负责人,亦是部门的物价员。在计划经济时代,店里的每一种商品的价格都是有规定的。父亲总是能够严格地执行有关价格要求,并做到明码标价,既不随意降低,也不有意抬高。日杂部门虽然不大,店里的商品品种却有成百上千,很多商品都是若干个系列,每一种商品的价格也都不同,小的甚至只有几分钱。虽然如此,但每一种商品的价格父亲都能做到烂熟于胸,不问什么时候都能一口清地报出。上级物价主管部门每次组织检查,都会给予父亲高度的赞赏。

日杂部门虽然不大,但它也是服务群众的一个窗口。服务态度、质量的好坏,可以体现商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服务形象。父亲除了多渠道、多方面组织货源,以尽量满足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外,平时外出采购,组织货运回来,总是身在柜台,热心为群众服务,并且想方设法让顾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去。顾客要买碗,父亲只要有时间或者总是抽时间,根据顾客的要求用铁钻给每一个碗凿上字,然后用绳子给扎牢、扎好;顾客要买缸坛,父亲总要用小榔头将每一个缸坛里外多余的小石块清除掉,用砂轮打磨光,免得顾客用手去摸而被划破;农村有人家粪缸坏了,找到他,父亲不问多忙,总是会抽空前往,不管粪臭,不言报酬,耐心细致地给人家修补好;农忙的时候,父亲总是冒着酷热送货下乡,把群众需要的商品及时送到他们手中……

在这个部门,父亲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苦干实干拼命干,不仅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和好事,而且部门业绩也是年年攀升,因此也曾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和嘉奖,先后获得过油坊供销社、扬中市商业局、镇江地区商业供销总社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并多次参加县、地区乃至省里召开的经验交流会。后来父亲退休在家多年,但扬中供销社成立五十周年举行庆典活动时,父亲却被作为供销系统唯一一位老同志受邀参加,深感不胜荣幸!

父亲天性聪颖而好学。由于时代和家庭等原因,父亲小时候只进师塾读了几年书。但是他悟性较高,记忆力也特强,凭借着自己努力,博闻,强记,善学,获得了很多知识,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至今,父亲仍能熟练地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中不少内容,讲述古代二十四孝中的那些经典的故事,我小时候就是在父亲的这些启蒙材料和故事中长大的。不仅如此,父亲还会唱一些京剧、锡剧、沪剧、黄梅剧选段,演过京剧《红灯记》中的人物。闲暇时光,父亲还会女工活,小时候我们姊妹几人穿的毛线衣就是父亲亲手给织的。

父亲性格坚强而乐观。长期以来,不论是在家庭生活还是在单位工作中遇到任何困难和挫折,他总能不埋怨、不低头、不屈服,乐观面对,设法解决。1954年油坊江堤倒塌淹大水,家中房屋被淹大半,但父亲却能坐在家中的小阁楼上一边洗脚一边唱上一段小调。上一世纪六、七十年代,家里吃的、穿的、烧的都很缺,但父亲从未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而是带领我们全家积极面对生活。吃的不够,就经常推独轮车过江去买些黄萝卜、红薯回来充饥;穿的不够,就自家种麻、种棉花,捻麻、纺纱、织土布,穿自家织的布做的衣服;烧的不够,就和母亲一起去江边割芦根,让我们姊妹几个去捡煤渣以弥补燃料之不足。

父亲为人廉洁而自律。工作近四十年,他在单位几乎每天都要和钱打交道,可是几十年来就是自己个人和家庭再困难,他也从不拿公家一分钱为己用,更不会靠缺斤少两坑蒙顾客来贪取小便宜。我们小的时候经常去父亲的店里玩,父亲总是教诲我们,公家的东西什么都不能要,公家的钱一分也不能拿。

父亲待人和蔼而善良。他是做商业的,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和气生财".几十年来,父亲在单位,和同事之间一直相处很融洽;在柜台,更是笑脸相迎每一位顾客,凡顾客有什么困难,他总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解决;在家里,父亲在我们姊妹五个成长的过程中,总是谆谆教诲,耐心引导,即使我们再不听话,犯再大的错误,也从没有打骂过我们;在处理有关事情时,父亲总能先考虑到别人,再想到自己。有一次傍晚,父亲走路,被人家撞倒了,他不但没有责怪对方,反而说,天色不早了,你快赶路吧!

父亲是一个普通平凡的人,几十年来,并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但是,他却以他的所作所为,不断地教育着我们,影响着我们,让我们懂得了怎样对待工作,怎样对待生活,怎样为人,怎样处事。父亲就如一本厚重的大书,值得我们做儿女的永远去阅读,去学习。

孔子曾云: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父亲就要九十岁了,虽已是耄耋高寿,但身体还蛮好!我们做儿女的衷心地祝福他无忧无虑、健康快乐地度过人生的每一天,一步一步地迈向人生的期颐、茶寿……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