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扫的最美姿势

作者: 高玉飞2023年02月20日心情随笔

清明节来临,我国疫情却呈多点散发与局部暴发并存态势。面对这种状况,近日不少地方出台了清明祭扫新规,提倡“云祭扫”“生态殡葬”等新风尚。

《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可见,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有着深刻的重要文化内涵。祭扫方式只是一种形式,实质是尊重先后、长幼的生命逻辑,是约定俗成的古老传统。正因如此,清明节才被国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与其他节气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明节,体现着中华民族深邃、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古往今来,因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祭祀方式也呈现明显差异,如庙祭、家祭等。

《世说新语》载,“建安七子”之一王粲仙逝,因其喜听驴叫,魏文帝曹丕提议并带头“各作一声以送之”。可见,祭扫采取什么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怀揣对故人的礼敬之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化悲痛为力量守护好建设好更加美好的家园才是题中之意。

清明节安放着中国人的情感,对先人的祭扫是静心思考抚慰心灵的契机,也是联结家国两相依的重要通道,塑造着各个时代不同的文化景观。人有志,家有谱,国有史。每一个节日都有鲜明的特征,清明节的悠长意蕴是让家国联通,让家风与国风相连。对于中国人来说,清明节早已超脱一人一事的悲喜,蕴藏着每一个中华儿女乃至华人华侨华裔对故人故土故国的深情爱恋。于家,清明是绿叶对根脉的一种眷恋;于国,清明是托起民族脊梁的英灵在呵护我们珍惜当下,不负春光!让清明多一些清洁明净的家风,让家风葳蕤成闪耀时代光芒的民风,让民风相融汇合成开创美好生活的国风,这才是对先人的最好祭奠。

清明,不仅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情感出口,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出口。两千多年来,尽管我们的祭扫方式从古时的斗鸡戴柳,演变成后来的香烛纸钱,乃至今朝的“云祭扫”。但是,不变的思敬之心始终是继承遗志奋发图强,这是对前人最好的告慰。正如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所说:“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国家文明需要社会文明来诠释,社会文明需要公民文明来体现。在疫情肆虐的当下,我们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过一个绿色、文明、平安的清明节,以开创美好生活的底气和勇气,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这便是清明节祭扫的最美姿势。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