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小故事

2023年03月05日优秀文章

暖心小故事(必读4篇)

暖心早餐店

文/张清贤

头一天搬家忙了一天,实在太累了,第二天早上猛一睁眼,七点了!在家做早餐已经来不及了,我只好匆匆收拾一下出门,直奔小区门口的早餐店。

"大姐,你吃啥?"看我走近,女店主笑脸相迎。

"给我一碗豆浆,再加两块钱的包子!"

"豆浆要热的还是温的?"

"啥意思?"

看我一脸迷茫,她操着一口浓重的豫东口音向我解释:"大家早上不是急着上班,就是急着上学。为了给大家节省时间,俺们的饭都是两个锅,一个锅在火上热着,另一个锅把饭凉着。遇上着急走的,就互相掺和一下,这样吃着温温的正好!"

我喜出望外:"我就是急着上班的,来碗温的吧!"

"包子有肉馅和素馅两种,你喜欢哪种?"

"各一半吧!"

我一边吃饭,一边在心里赞叹:这家店真会做生意!

匆匆吃了饭,我到男店主跟前结账。他正忙着炸油条。我把一张二十元递过去,向他说了我用餐的情况。

他头也不抬:"一共三块钱,自己放进去吧!"

"还得找钱啊!"我笑着提醒。

"自己拿吧!"他嘴里说着,手里照样忙着自己的活计。

"你不怕我多拿?不怕收到假钱?"想起买菜、买馍时卖家翻来覆去验钞的模样,我半开玩笑地说。

他这才抬起头,一脸憨厚地笑:"自打开店到现在,食客们都是这样付账的。你说那事也遇到过,但毕竟是少数。世上还是实在人多,人与人之间总得有点起码的信任,你说是不是?"

难怪来这里吃饭的人这么多!大家来这里享受的,除了贴心的服务,还有尊重!

暖心的"伞"

文/赵盛基

傍晚,我到小区里的理发店理发。这是一家小店,只有一个女理发师。

我来到时,一个操外地口音的农民工正在理发。旁边的凳子上端坐着一个老太太,头上罩着烫发机,正在烫发。

女理发师热情地招呼我:"先坐会儿吧。"我微笑着坐在了长条椅子上,翻看手机等待着。

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天刚刚还好好的,突然间昏天黑地,狂风大作,紧接着大雨就泼下来了。

我的手机响了,是妻子打来的。她说:"等着我,马上去给你送伞。"我刚要说不用,她就急着挂断了。

不大一会儿,进来一个跛脚老汉,一手撑着伞,另一只手里拿着一把伞。他将两把伞立在门口,然后对着罩在烫发机下的老太太埋怨道:"给你打手机也打不通,总是叫人不放心,我给你送伞来了。"

老太太也用埋怨的口气说:"烫发前我把手机关了。你腿脚不利索,送什么伞啊!等我烫完就停雨了,用不着伞。"

老汉说:"关门雨,下一宿。你看看,哪有停的样子!"听得出,老两口埋怨的口气里是满满的牵挂和关爱。

农民工冲着我们羡慕地说:"看看,你们在家门口多好,有人遮风挡雨的。不像我们外来打工的,下雨天连个送伞的都没有。"

女理发师停止给我理发,从柜子里拿出一把伞递给农民工说:"给,大哥,你用吧。"

农民工很感动,连声说:"谢谢!谢谢!我明天就给你送回来。"

妻子来到了,我与她一起打着伞往家走。一路没有说话,只是紧紧地与她靠在一起。雨中虽有一丝凉意,但心始终被一把"伞"温暖着。

母亲捎来暖心被

文/刘兵

细算下来,我考学进省城后来在此安家立业已近八年,但在农村老家的母亲仍在担忧,隔三差五地打电话来"嘘寒问暖",怕我们热着冻着,怕对这个热衷于辣味大城市的食品吃不惯。问多了,我尽量掩饰住内心的不耐烦,有时纯属是敷衍应付,但母亲好像从没听出来,从中去捕捉儿子不经意间流露出哪怕是一丁点诉求,她总是不遗余力地去满足。

今年,刚入夏的那天,母亲不合时宜地"问候电话"又至。当时公司正在开业务扩大会,老板、几位副总和业务精英研究如何进行市场的战略调整。看了来电显示,我拿着手机到走廊尽头去接,声音压得很低,先入为主地说:"妈,现在城里啥买不到啊!如果临时想起需要老家的特产,以后再告诉您。"母亲听了,一时语塞,最后估计又想了想,她小心翼翼地说:"兵娃,对了,老家特产棉花。要不,我到入冬前给你们备几床新棉被吧!"

因为要急于回会场,我随口应付道:"妈,也行。就算您准备好了,我平常工作特忙,一时半会也回不去。棉被这么大个体积的东西,您可千万别送。先搁着,到春节回家时,我放在小车后备箱里捎回啊!"母亲这时长吁了一口气,总算找到"麻烦"他们的事,如释重负,又仿佛意识到什么,接着说:"到时再看。兵娃,你是不是还有要紧事?我先挂了。"

当天下班回家,我把母亲打电话准备打新棉被的事跟妻子当笑谈。妻子摇着头,似有所悟,说天下母亲对做所有与儿子有关的事绝对是认真的。别看现在天气这么暖和,可能你觉得准备厚实的棉被有些不可思议,但母亲却不这么认为。以后接她的电话,你不再提,免得产生你在"催"的错觉。只当是淡忘,省得爸妈又为我们忙活啊!

转眼之间,天气已转凉,气温越来越低,到处弥漫着阵阵寒意。形同往常,妻子开始为我和儿子安然过冬作各种准备,抽空跑商场或在网上挑选新款冬装和时兴被褥。

就在那一天,我突然接到村里跑运货车吴二叔的电话。他说,***特地捎来一大堆"好东西",体积超大,不方便取,他直接把车开进我所在的小区,还开玩笑地说,都是一个村的,捎带一下,"物流费"就免了。要是时间还早,他就在我家蹭酒喝。

等我们把母亲捎来的两个大包裹吭哧吭哧地扛上楼,一一打开,果真是家乡的"宝贝",一满泡沫盒小龙虾,最为夸张的是,还有两床约摸十斤重的棉被和一床八斤重的单人棉被,另配了土布被罩和床单。尽管用塑料编织布包着,估计是怕把新棉絮捆坏了,绳子打得不紧。妻子急不可待地打开棉絮被,立即显得蓬松柔软,还似乎散发出暖暖的阳光味道。

那一刻,妻子眼眶红了,流出感动的泪水。我也被深深的母爱所震撼。

二叔很健谈,喝了一杯给他备的好酒,话也开始变多起来:"今年政府帮助扶贫,村民的脑子也变得活泛起来,直接把池塘里养的水产品往省城网上的收购点里送,我返乡干起了‘物流’。***托的这个‘特快专递’,是这趟最大的个人物件。听你爸说,***在土地流转后,特意留了一块专门种棉花。施肥,除草,精心伺候,一朵一朵地细心采摘,晒了好多天,再请村里最好的弹棉匠赶着打出来。我敢说,就算省城里啥都买得到,但这么厚实精加工的棉絮被绝对是独一无二哇!"

母爱深沉,含而不露,倾情付出,不图回报。那一刻,抚摸着柔软温暖的棉絮被褥,我心潮澎拜,含泪拿起手机,战栗地拨了那个熟悉的电话号码,由衷地向远在家乡为儿操劳的父母表达谢意。

暖心的乡村校

文/张瑾

曾经在乡村小学工作过10多年,对村小有着发自肺腑的怀念。那种回忆似一股柔软的风,常常会拂过我的心房,让日渐粗糙的心又恢复细腻。

刚成家的那段时间,因为经济状况不如意,所以就选择去离家近的学校上班。那是所乡镇最边缘的村小,校舍还是三关厢的十几间平房,虽不算破旧也无半点排场。孩子们都是步行来上课,穿的也尽是跟不上时代的衣服。我教他们的数学,乡下年轻教师少,在孩子们的眼中我不仅是他们的老师还是他们的伙伴。

因为喜欢文学,在数学课堂外我也喜欢和他们侃侃文学的东西,尽量不让他们对枯燥的数字产生厌倦。平时见他们在那抓耳挠腮不会作文的时候便悄悄指点他们章法和技巧。虽然教着四五年级的两个班数学,每天要批着百十本的作业。看到有的孩子本子上蚯蚓一般的字,心里产生过累的感觉。但是每天看到他们一有空就粘着我叽叽喳喳,累也就淡化了。

可能是入乡随俗吧,看到那里的邻居平时都在田间忙碌,我也问队里要了一亩地,在地里学着种麦子、种棉花、种蔬菜。因为孩子小,先生当时又在镇上上班,自己又要强,种地就如平时教书一样,都不马虎半点。在农忙的时候早上5点钟不到我就要下地,忙一阵后再去上班。

记得有一天中午,我向校长请了半天的假,想趁天好回去把麦子和油菜收了,因为下午没有课,我也就没有和学生打招呼。就在下午两点钟的光景,我听到有田里人在喊我,原来是那帮孩子排着队来了。没有等我明白过来他们就如小麻雀般分工有序帮我干起活来,捆麦子,敲油菜……一节课不到的时间,该收的都收了。

那帮可爱的孩子从我每天忙碌的身影和疲惫的神态中已经洞察了一切。他们这样做无非是想减轻我的负担。他们对我的体贴和帮助让我当时就有想哭的冲动,一帮平时在我看来淘气而又闹心的孩子,他们已经懂得用弱小的肩膀为我来分担生活的重担。

在返回学校时,除了在小店给他们每人买了一根冰棍作为答谢外,我还暗下决心,以后无论他们学习上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会尽我的所能帮助他们。为了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教他们,我秋收后就把一亩地转给了人家。那是我人生里唯一一次种地的经历,它让我体验了不少,收获了许多。

当时教书收入有限,做教师的我非常清贫。而我后来也有多次离开的机会,但是一想到那帮孩子平日里和我依依相处的情谊,我就坚持了下来,在那里呆了整整六年,一直到学校撤并我才离开那所让我怀念的学校。

后来尽管家先后搬到了镇上和市里,但是我还是喜欢去村小教书,因为那里有着一颗颗让我温暖的心。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