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是一种乡愁

作者: 雷琛2023年03月14日心情文章

暑气退去,太阳没有了盛夏时的酷热,天空也变得越来越蓝,整个宇宙就像被滤过了一样,纤尘不染,澄清明净,挂在天边的那轮月亮,也显得更加明亮。在不经意间,传递中秋节信息的月饼也上市了。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农家的我,关于中秋节,有着许多难忘的故事。那时候,家里很穷,中秋节能吃上一块月饼,是我最大的奢望。

记得1980年的那个中秋节。当天上午,看到左邻右舍高高兴兴地提着或大或小一袋子月饼回家,我和弟弟羡慕得要死。有时在村口看着邻居提有月饼回来,我就像跟屁虫一样跟着邻居,虽然没得吃,但一路闻着那月饼特有的香味,好像也很快乐。

吃过午饭,到了下午三四点钟还没见父母从集市上买月饼回来,我和弟弟再也忍不住了,跑到地里,缠着正在地里做农活的母亲,央求她去买月饼。可那时我和弟弟太不懂事,只顾一边哭着闹着,一边问妈妈要,根本就不知道家里已经负债累累,没有闲钱去买月饼。原本愁眉不展的母亲,更见几分忧郁了。妈妈自然变不出月饼,但又不忍心打我们、骂我们,只好在一边偷偷地抹眼泪。

放下农活,回到家里,母亲就拿糯米粉为我们做起农家"月饼"来。母亲把糯米粉揉成一个个粉团,压成饼,用小汤勺在正面按上几个花,然后将"月饼"一块块放进烧热的农家大灶里小火慢慢烘炕。母亲说:"炕饼子急不得,慢工出细活,须得用稻草、小火,在灶膛里慢慢地烧,锅里的月饼还要时时翻身,等两面金黄就好起锅了。"这就是母亲发明创造出来的"月饼",此后好几个中秋节,我和弟弟都是吃母亲做的这种土制"月饼".后来,家里稍稍宽裕一点点,母亲做土制"月饼"时,还会在糯米粉团里放上自家种的芝麻,再加上糖。中秋之夜,大家围坐在一起,拜月、赏月、吃月饼,享受一家团圆的乐趣。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次吃母亲做的土制"月饼",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90年代初,我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入学后,带着刚刚离家的惆怅,我迎来了中秋节。那天晚餐,学校给我们加了个菜——— 每人一块芋头扣肉,还给每个同学发了一块月饼。那月饼用草纸包着,草纸早就被月饼外层的油浸透。那晚,宿舍的其他同学都出去赏月了,只有我一个人在宿舍。拿着学校发给我那馨香的月饼,我既馋又舍不得吃。望着窗外的圆月,我一点一点地掰着吃。月饼是烤箱烤熟的,外皮酥香,里面有花生仁、冬瓜糖和一些红红绿绿的东西,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吃到那么好的月饼。当晚我就写信告诉远方的父母说,要是哪天能与你们一起吃上这样的月饼就好了。

没想到,信中的这句话居然让母亲惦记在心。

第二年临近中秋,我收到父母寄来的特快信,我以为家里出了什么事,急忙拆开信封。哪知,母亲在信中说:"今年家里早稻大丰收,你爸种植的果树也卖了个好价钱,我养的那两头肥猪也卖了,你中秋节能回来过节吗?如果能回来,就能吃到与学校发给你一样好吃的月饼哦。"

此后许多年,我都没再吃过母亲做的土制"月饼".小时候,月饼是一种味道,长大后,月饼是一种乡愁。现如今,社会的发展,商场里摆满了各种馅料的月饼,什么巧克力的、牛肉的、水果的、冰皮的、酥皮的层出不穷,包装的盒子也越发精致,一个比一个高档。月饼对我们来说,再也不是什么稀罕物,相反我们还觉得月饼因为过甜过腻,颇有些嫌弃。但是20多年前母亲做的土制"月饼",却以其独特的滋味,而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至今难以忘怀。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