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里的生活

作者: 张利华 2015年12月12日情感驿站

王小波在《万寿寺》的结尾中写道:“但我还是想回到长安城——这已经成为一种积习。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对我来说,这个世界在长安城里。”

看到这段文字,我感同身受:因为我在这个叫做长安的地方整整生活了二十年又五个月了,在这二十多年里,长安硬是将故乡留在我脑海中的印象一点点生硬地挤出去,以至于即使我回到故乡,也会在故乡的街头迷路。

十四年前,我曾离开过长安一段时间,当初离开长安时,我以为我再也回不来了,或者再也不会回到长安了,我连社保都已经退了,打工几年所有的行李与书籍,一部分送给别人,一部分寄回老家,几乎是有斩断与长安的联系的决绝!但离开长安的那些日子,我的日子过得差强人意;因为内心的虚空而感到满心的焦虑,内心的悲苦,让我感到自已有了严重的抑郁倾向,我食不甘味,睡不安眠,三十出头的我,有着心里长草,头添白发的恐慌!

是一个来自长安的电话,把我“喊”回了长安!当我再次看到长安的蓝天白云的时候,我感到自已又活过来了,我的灵魂不再游荡在故乡变得陌生的天空之下,我又重新开始了在长安的生活,在这个诗意的南国城镇,我感觉自已象一根枯木,在长安这片温暖、湿润的土地上,开始生根发芽,变得生机勃勃,重新焕发生机!

回到长安之后,我得到了以前朋友、同事的关照,他们有的为我联系工作,有的帮我找租房,还有的帮我的孩子联系幼儿园;有为我提供征文信息鼓励我参赛的,有主动借钱给我渡过生活难关的,还有为我做心理辅导的,我一直以为,是那个来自长安的电话和在长安生活、工作的这群朋友,拯救了我的人生

虽然我远离了原来的企业内刊的编辑生活,但在这些年的行政管理工作中,我感到自已是真的得到了历练。所以重回长安以来,我一直是深怀感恩的:感恩那些帮助过我的人,感恩那些让我成长的事,让我思考的生活,以及那些让我感动的人。

为了回馈长安对我的接纳,我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并通过参加这些活动认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无私奉献的朋友,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热心公益的、服务社会的精神,让我明白,一个人活着,不仅仅只是为了自已,为了孩子,还应该有一份社会责任需要我们去主动担当。当我去孤儿院看望那些被亲人遗弃的孩子,当我去敬老院去看望那些年迈的老人,当我去长青路参加义务献血,去长安广场参加小候鸟义务捐书活动,去大岭山参加义务植树时,我感到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让我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充盈着满满的正能量!

为了感激长安对我的收留,我重新拿起了搁置已久的笔,我将对生活的感恩、感悟及时记录下来,开始了工作之余的创作,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长安文学会这个温暖的集体,不计我的短暂离开,依然接纳我为长安文学会的理事,让我感到有一种温暖如影随形;还有长安文学会的这一班文友们,是他们兄姊般的帮助与鼓励,让我逐渐明白,文学的力量真的可以拯救人的灵魂毅然脱离苦难!这十几年来,我从不敢放下手中的笔,虽然不是多有收获,但我坚信:只要坚持,就会有梦想开花的那一天。

年华向晚,不过岁月沉香。待到老去的那一天,当我满头白发,步履蹒跚的我已经不能再走千山踏万水,但我依然会留在这个叫做长安的地方,目送长安每天的夕阳,在我的皱纹与白发里,细数曾经在长安生活的光阴的痕迹。感谢生命中的缘分,让我遇见了你,长安!并在你的怀抱里渡过了我最好的青春年华。我会铭记这份美好,与我的亲人朋友分享:这一生,最幸运的事,便是在我最美好的年华里,在你的城市里意气风发地生活过二十多年。当尘世烟火慢慢沉寂,当心中浮华逐渐消散,你依旧是我最好的见证,岁月老了,温情还在,原来我生命中那些最美的时光,是从踏上你的土地的那一刻开始,从理解你、感恩你的那一刻升华。

择一城以终老,这座城,就是南国长安新城!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