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一粟摄

作者: 冻凤秋2019年11月24日生活随笔

旅客要在每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泰戈尔的这句话其实已经熟稔在心,但那天,在中原风读书会上,听作家乔叶郑重地念出,再次被击中。

也许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找安顿灵魂的方式。少年时,我们向往外面世界的精彩,青年时,我们渴望仗剑天涯,策马啸西风;中年时,我们被困又不安于眼前的生活;及至暮年,在回忆里反复惦念的仍是那些不曾实现的梦想。

我们也曾如饥似渴地阅读,希望在书中找到打开世界和心灵之谜的钥匙;我们感受,观察,学习,从懵懂无知逐渐明白一些人生的道理;我们或将心灵寄托于某些兴趣爱好,暂时摆脱浮躁不安,获得安宁和平静。但行走,流浪,寻找,仍是最好的方式;诗意和远方,仍是永恒的诱惑。

对于中原风读书会来说,过去的一年,就是在行走,在流浪,在尝试,在寻找。最初的想法,每月一期读书会,要在省会郑州不同的书店举办,这样走过12家书店,就等于绘制了一幅城市书香图。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比如有的书店太小,位置偏远等等,没有去到;而另一些,比如纸的时代书店,因为环境太美,接连去了数次。最初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仿佛一朵初春的花,在料峭的风中颤抖,又似一束微光,在迷茫的夜色中穿行。但因了庞大的“风花粉”群体,这花越开越美,这光越来越亮,甚至引发了“书香中原”现象。

这个万物复苏的三月,在被称为“女人节”“女神节”的日子,仿佛是上天的眷顾,种种因缘际会,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强有力的臂膀里,中原风读书会终于敲到了自己的家门,那就是朝气蓬勃的大河书局经纬店。

如此明净优雅,推开书店大门,迎面而来的是一楼中央的白色圆形舞台,宛若闪着温润光泽的珍珠。简洁的穹顶和大气的背景墙极富设计感,时尚又厚重,满眼都是浓郁的报业元素,第一眼看到,就满心欢喜,真是回家了。

3月8日上午的“风吹书香”系列读书活动开启仪式暨青青《访寺记》新书发布会上,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赵铁军的致辞中,听到“报业集团从最初的一张河南日报,形成以10报2刊为主体,涵盖40多种网络媒体、移动媒体、户外媒体等新媒体平台的现代传播体系,正在不断加快从报业集团向文化集团、文化财团的转型发展步伐”,听到“大河书局与河南日报中原风读书会正是报业集团的文化窗口”,听到“中原风读书会为广大风花粉找到了一个温暖的家”,从心底生出深深的感动。

而对于当天的女主角,河南日报记者王小萍,也是《访寺记》的作者、作家青青来说,写这本书也是不停地行走,寻访,感悟。47座寺院,裙裾和着步履,她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飞舞,在历史文化的丘壑间穿梭,在与一个个美好的人相逢或告别,在做梦,在歌唱,在欢笑,在沉寂,在扑面而来的新鲜事物中安顿一颗因思念而躁动的心。因为所见所闻所感都是清爽美好,编制的文字也是这般优雅迷人。

人在远方游走,也在远方结了善缘。

在贵州,书稿被资深出版人赵宇飞慧眼识珠,并推荐给中国社科院宗教学博士、原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他读后眼前一亮,惊叹这是一部当代的《洛阳伽蓝记》,并提笔为书作序《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身为第十八届中央委员,叶小文先生又从繁忙的公务中抽身,来到中原,参加《访寺记》新书发布会。他说:我是为青青而来。他是如此的幽默率真,随和不拘,一开口,台上台下就是一片欢声笑语。他说,我本来只想拉大提琴,不想发言的。但太喜欢青青的文字,只读了几篇,就被吸引了。他从一个传说,一个故事,一个感受讲起,讲到宗教就是文化,寺庙不仅是佛的道场,也盛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所以访寺就是访文化。他谈到星云大师在耄耋之年赠与他的三幅墨宝。87岁那年赠的是“有情有义”;88岁赠的是“有你真好”;89岁赠的是“我有欢喜”。看似漫不经心的禅语,充满着智慧和洞见。

一个发言妙趣横生,一个评论深刻精准。评论家鲁枢元以《佛境·人境·诗境》为题,指出寺庙本就是山林自然、人世众生、精神信仰的一个融汇之处,也是自然界、人类心灵与文学艺术的交合之处。诗境、人境、佛境,三个不同的境界,充满了宇宙间的能量与张力,充满了难以言说的神奇与奥秘。

他说,青青《访寺记》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她凭借才情和慧心,轻盈、畅快、无迹无痕地游走于三者之间,既能处处结缘,又能自然随性。正因为有诗学的慧心和佛学的慧根,青青《访寺记》也就成了中国优秀文学传统之树上开出的一朵自然而优雅的小花。

对于这朵小花,他在给予深情关怀的同时也指出由于“内修”还欠火候,青青的文学语言还不够透彻,不够沉稳。且文字功夫不在字句的锤炼,而在内心的修炼。

需要一个沉淀的过程,或者需要某种机缘吧。

正如这次的相聚,若没有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肖建中的支持、鼓励和悉心统筹,不会这么精彩纷呈。比如“风吹书香”系列读书活动的开启,比如读书会第一次分上下半场,两个主题“大气蓝调”和“深情粉红”,两个主持人,上半场五位男士,下半场五位女士,比如会场的精心布置,精细到上下半场采用不同风格的海报背景,手工书写的台签,绿植花盆的颜色等。而我们这个小小的团队,包括大河书局总经理李建峰、大河书局经纬店店长刘洋,包括青青、我,还有贵州孔学堂书局的陈娟,还有报业集团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等,经过将近20天的忙碌,终于让读书会顺利举行。

正如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副总编李筑和《访寺记》责编张忠兰的远道而来。那天,听张忠兰讲对《访寺记》的理解和感受,才恍悟为何这本书能跨越千山万水在他乡找到知音。那些从作者心里流淌出来的、带着体温的文字,带着灵光,进入了另一个人的内在。所谓因缘和合,即是如此。

也正如一个作家的写作如何从“我”走向“我们”,如何从一己的内心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如何在建立自我标识,形成自己风格的同时,又勇于从熟悉的路径“走失”,向陌生和不可知探险,在新的文字中将自我重塑,这都需要一个修炼的过程。

作家乔叶也是在一次次这样的打碎重塑中逐渐把文字磨得锐利,没有矫饰自怜,日渐呈现大家气象。她说,书是心灵的路,路是无字的书,青青两条路都走得仪态万方,摇曳生姿。

评论家刘海燕则是在一次次对评论对象的关照中寻找和自己内心对应的东西,她甚至说,好的评论者应该穷其一生来追随、观察研究对象。所以她的评论文字总是带着温度和质感。发布会上,她说,《访寺记》是一本能让人活得美好的书,青青文字里的美质,是当代文学缺失的品质之一,自然、清爽,又很节制。

这样的评价同样适用于作家冯杰的文字和书画。《访寺记》中的钢笔画、禅诗书法和手绘地图都出自冯杰的妙手。他坐在读书会现场热闹的人群中,像置身于北中原的田野,没有什么能打搅他的安然,自在。

而对于文学博士祝欣来说,那一天洋溢着诗情画意。她现场赋诗一首:在明媚的春日里/我要穿上最美的衣裳/就是那朵梨花开的样子……

春暖花开的日子,就这样结庐在人境,行走在诗境,悠然入禅境。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