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达铺,大西北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者: 赵新平2020年06月24日生活随笔

1921年至2018年,整整97年。97年波澜壮阔,风雨兼程;97年披荆斩棘,高歌猛进。97年滚滚历史洪流中,甘肃宕昌哈达铺这条红色航船,发扬长征精神,艰苦卓绝,奋力前行,乘风破浪,写下了壮丽的诗篇。

当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轻轻地走进哈达铺,面对的是一页页厚重的历史,无疑,我踏上了一片神圣的土地……

1935年9月19日,哈达铺人民迎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从此,中国革命的棋全盘活了起来;从此,哈达铺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在这里,经过雪山草地和连续作战的红军终于找到家的温暖,快速进行了休整。哈达铺富庶的物品和低廉的价格,为疲惫的红军补充给养提供了极大方便。

9月22日上午,党中央在毛泽东住地“义和昌”药铺召开领导同志会议。当天下午,又在哈达铺关帝庙内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会上,毛泽东作了关于形势和红军整编的报告,作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的重要决定。

9月23日,按照中央佯攻天水、北渡渭河的作战计划,先头部队向东经理川、八力到闾井,然后从闾井迅速北进,一昼夜经漳县新寺到达武山鸳鸯镇。26日,红军全部离开哈达铺,在宕昌境内活动了7天时间。

在哈达铺,党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到陕北去”,结束了漫无目标的寻找和长途跋涉,作出把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战略决策。哈达铺因此成为红军长征途中名副其实的“加油站”,成为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中国革命在此绝处逢生。

就在红一方面军过境哈达铺的第二年———1936年9月,红二、四方面军经过哈达铺,哈达铺人民像哺育孩子一样把全部的爱给予了自己的队伍。红二、四方面军陆续撤离哈达铺时,宕昌地区2000余名游击队员和直接参加红军的群众随部队北上……

恍然之间,历史的记忆如烟花般纷纷飘落。天险腊子口、哈达铺、邮政代办所、义和昌药铺、关帝庙、同善社、旧报纸……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

腊子河潺潺的流水声、红军的枪炮声、敌人的溃逃声、哈达铺街上小贩的吆喝声,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的交谈声……似乎依稀在耳。

哈达铺,是红军长征三大主力都经过的地方,是红军长征路上的转折点。在百姓心中,哈达铺是一块风水宝地,前有河流润泽,后有山川绵延,革命的火种星火燎原,使得它更显强大磁场。

时光匆匆,1978年12月下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我们党在进行新长征中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而大西北腹地的哈达铺已经在春风来临之前,大胆地走在了时代前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的第六天,即1979年1月3日,哈达铺公社党委制定的一号红头文件《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八条具体规定》正式公布实施,印发各大队党支部、生产队贯彻执行。八条经济政策公布后,全公社各个生产队出现了自土地改革后又一次分田、分地、分牲畜的热闹景象。

在哈达铺人民心中,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胆实行不改变生产队所有制性质,不否定生产队统一经营的“分田单干,包产到户”的壮举,开创了我省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先河。经过一年的实践证明,责任田制度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它的成效看得见,摸得着:集体收入增加,集体积累增加,社员分配收入增加,群众家庭副业收入增加。家家户户吃上了饱饭,有了余粮,就连老光棍也娶上了媳妇儿。

1979年8月31日,《甘肃日报》刊发文章对哈达铺责任田做法进行了报道;1980年1月1日陇南地委1号文件印发原地委书记钟永棠撰写的《实行责任田,粮药双增产调查报告》,得到省委支持;1980年5月7日,中共宕昌县委、宕昌县革委会印发《关于搞好责任田的几项具体规定》,肯定了实行责任田的做法;1980年9月下旬,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中对包产到户正式“落了户口”。

97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哈达铺,富庶繁荣,人民幸福,迎来送往八方宾客,已成为大西北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什么在这里,让崇高的信仰和旗帜永放圣洁的光芒?是什么在这里,让浩瀚壮阔的生命不停地奔流,永远朝着一个认定的方向前进?

毫无疑问,不就是深深扎根在广大民众心底的与之血脉相连、患难与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吗!经历了沧海桑田,百姓心如明镜,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充满了希望,脱贫攻坚,寻梦追梦,共建和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往不胜。红色哈达铺深深地懂得了这个真理,才拥有了97年以来翻天覆地的巨变。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