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田

作者: 韩心泽2020年10月28日生活随笔

大别山,因“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而得名,雄踞鄂豫皖三省交界,林海茫茫,风光秀丽。其怀抱之内的小城新县,宽阔清澈的潢河穿城而过,周遭峰岭连绵起伏,山明水秀,如在画中。

那天,我们来到一方小小的田地。这里并不见一座坟丘,却竖立着一块墓碑,墓碑旁,堆满了前来悼念的群众与游客敬献的小白花。墓碑前这一块不到30平方米的稻田,竟是300多名党员群众惨遭敌人杀害的地方。

1927年12月,黄麻起义遭受挫折,地主清乡团勾结国民党十二军教导师一个营侵犯箭厂河地区,先后在这块地里屠杀了程怀天等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300多人,鲜血一遍遍染红这块稻田,浸透这块稻田,这块稻田因之被群众称为“红田”。

当时,对于被抓捕的群众,要想活命也很简单,只要向敌人承诺,从此不再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然而,目睹前面的乡亲一个个被刀劈斧剁的惨状,后面的人没有一个屈服,或沉默,或大骂,前赴后继,从容就义。

革命遭到严重挫折,共产党员能够坚贞不屈并不奇怪,为什么那么多群众也能面对敌人的屠刀,誓死拥戴共产党?

中共一大后,共产党人在各地建立了基层党组织和农民协会,组织带领群众破除封建迷信,减租减息,打土豪、分田地。世代贫困和受压迫的大别山人民尝到了甜头、有了盼头,他们逐渐明白一个道理: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能过上幸福的日子。从此铁了一条心,一心跟党走,跟党走到底!

从此,大别山人民积极响应革命号召,参与革命暴动,汇成革命洪流,在这里先后诞生和养育了八支红军队伍。其中,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成为三支主力红军。1932年6月,鄂豫皖苏区达于鼎盛,红四方面军主力发展到4.5万余人,地方独立团、游击队、赤卫军发展到20万人,总面积扩大到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350万,建立了26个县级革命政权,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红色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亦由这里唱遍全中国。

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后,敌军“血洗大别山”,在箭厂河乡又是数月烧杀,5000多人被杀害,53个村庄被夷为平地,甚至形成无人区。但有了紧跟党走的信念,大别山人民再苦再难,不管经受多少残害,流过多少鲜血,付出多大代价也毫不畏惧。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人民群众仍节衣缩食为罗(山)礼(山)经(扶)光(山)游击队提供衣食,支持游击队反击国民党20万大军的“清剿”。三年游击战争中,刘名榜领导鄂豫边区的广大军民坚持武装斗争,保证了大别山革命火种不灭,红旗不倒,从而接应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为解放全中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党为民,民拥党,共同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回肠荡气的大别山革命史诗!为纪念那段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于潢河与金水两河夹峙之处,在新县城的英雄山上,与鄂豫皖苏区革命博物馆比邻,竖立着一座主题雕塑。雕塑通体鲜红,由八面红旗组成,寓意从鄂豫皖根据地诞生了八支红军队伍,昭示大别山红旗不倒、火种不灭的历史。雕塑倒映在静流如镜的河面上,红旗碧水,无比壮美。

如今的新县,欧陆风格的别墅小楼鳞次栉比,被革命烈士和群众的鲜血浸润的这块土地,已发展成地区生产总值超百亿元的全国文明县城、国家级园林县城、国家级卫生县城、全国外派劳务基地县。当年那些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志士们,当得以告慰、含笑九泉了。

大别山千岭皆翠,但我以为,她的主色调是鲜红的,鲜红如血,鲜红如旗,鲜红如一抹绚烂朝霞!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