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思考的芦苇

作者: 李广荣2020年12月14日生活随笔

很久很久以前,塘河从淮河的北岸分离出来,在千里沃野的苏北大平原上拐了一个弯,便形成了一片“膏粱丰腴”之地。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古朴的乡民世代耕作,一年四季,春种秋收,河畔的柳荫熏染着田野祥和的气息,里下河水锦年微澜,静静地躺在苏北大平原的臂弯里,一梦千年。

在里下河的乡村,随处可以见到成片的芦苇荡,这种傍水而生的植物,性情至柔至刚。纤瘦的苇杆,细长的苇叶,和着流水的声音,像一个戏里的青衣,正舞动着长袖,临水咿呀。尤其是炎炎夏日,那一汪满满盈盈的芦苇枝叶葱葱郁郁,碧天连叶,风儿一吹,哗啦啦一阵响动,像一排排哨兵似的威武壮观。青纱帐的感觉也赫然突兀在眼前。

亭亭玉立的芊芊芦苇,它在阳光下倩影婆娑,充满了蓬勃的张力,将天工之意揉入生命的神奇。它们像翩跹的舞者,成方连片,远离城市的喧嚣,扎根于贫瘠的土地,守一份清高,用纤细的筋骨,摇摆一片又一片微笑,沐雨筛风,宁静落寞,显露出飘逸、自然的原始清纯魅力。

绿草丛中,一群鸭子“呼啦啦”地扑向河面,静静的河面上泛着粼光。河岸上,一头老牛正低着头啃食着刚刚泛绿的小草,浣衣女的歌声隐隐约约从对岸飘来,阳光静静地洒在春波荡漾的河面上,一只丹顶鹤高昂着头,站在河石上,这里是一片湿地,草丛里聚集了许多水鸟,它们在这里繁衍生息,这些叫不上名字的水鸟从这里飞出,人们都说,那成片的芦苇丛就是鸟的天堂。

春去苇叶青,秋来芦花白。到了秋冬时节,寒霜欺凌,冰雪覆盖,就算凛冽的北风,也不能令芦苇屈服,它依然还是铮铮硬骨,昂首挺立,彼时它又成了一个行走天涯的剑客,苍茫、孤傲,令人肃然起敬。 高高的芦苇叶子和穗子开始泛白,那细细的芦杆顶着一根根羽毛般柔曼的芦花,漫天悠扬地飞舞着,轻柔而洒脱。这是芦苇最美的季节,它给萧瑟的深秋奉献出一道亮丽的色彩。让人不由想起“月色更添春色好,芦风似胜竹风幽”意境。

渐渐地,冬天来临了,在一片天寒地冻中,芦苇荡又是另外一番风韵。尽管水面上早已是白茫茫一片冰冻,但一根根枯黄的芦苇却一团团一簇簇紧紧搂抱在一起,或贴水,或横斜,或侧倒,或直立。它们用自己芊芊细细的身子在西风怒吼中轻盈如雪,烂漫吐絮;又似一个个瘦骨嶙峋的老人,在清寒中演绎着生命最后的绝唱。

又一次采风苇塘,随手带回一把,放在了办公室里,我常看着这把芦苇。倔强的芦苇!比不得荷池的婉约清丽,比不得梅下的辞赋风雅,更比不得万水千山中,绿树红花的丰盈和妩媚。它们经受了春的滋润,夏的洗礼,秋的熏染,却在冬的沐浴下,把一份柴如人生,芦花似锦的温暖和回味带给了世人;它们远离世俗而淡泊,独守河畔那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戏涛抚浪,何其风骨!

记忆起苇塘的往事,遥望一马平川。再看着这里的稻香麦浪,这里的树木花草,这里的蜂鸣蝶舞,这里的春花秋月。这里有我的亲人和朋友。我怀念这片多情的土地,就像怀念我的父老乡亲。

怀念起芦苇的柔韧,让我犹为惊叹和震撼的是,那瘦瘦的筋骨何以将坚韧的生命诗意般地挺起来,给世间一份独一无二的“晚霞红如血,芦花白似霜”奇美意境?我在芦苇柔韧的背后读出了坚强。芦苇丛中,曾演了无数苍凉悲壮的故事。“荆轲刺秦”,易水之滨的芦花在他身后漫天轻扬;“霸王别姬”,雾茫茫的素缟中,芦花随风轻泣……河边的芦苇,在飘摇中见证了历史的多少悲欢离合?

如果说宁折不弯是一种英雄气概、一种豪迈。那么宁弯不折,我感觉也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一种忍辱负重的勇气。在一本佛书中读过一首诗:“手把秧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在很多的时候,我的理解,“弯”是一种全新的追求,一种别样的选择。屈膝,不一定代表胆怯,退让也可能是为了更好的前进。生命的最美丽部分是需要锻炼的,柔韧的人生,才能提升更高更大的价值。芦苇能这样,人生何不如此?读山阅水,要的就是坚强与柔韧的完美结合。

所以,我们解读芦苇,就是要学会刚柔相并,做根会思考的芦苇,在逆境中能站稳脚跟,在奋斗的路上能踏破荆棘,为了理想的实现忍辱负重,这样才能在事业上展翅高翔!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