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记忆

作者: 谢伟2021年05月14日生活随笔

现代人的审美观有时是两面性的,一面向往当代都市文明的繁华,一面又在追寻着历史文化的遗痕。古老的记忆与时尚的混搭,表面上透着强大的包容性,其实也蕴含了一种追求生活的品质感。

“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形象描绘出一幅江南古宅旧居景象。夕阳下,当你来到某个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寻访着那些散落在街巷的古桥、古井、古树、古牌坊。在纵横交错的旧石板铺就的街道上,慢慢地徜徉。四周氛围静悄悄的,仿佛时空穿越一般,那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便萦绕在身旁。

文化不会始终以凝固的形式而存在,是有着绵延不绝的发展的脉络。如苏州的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至今保持了自唐宋以来水陆结合、河街平行的双棋盘街坊格局,堪称古城的缩影,活的“宋平江图”。虽历经现代都市文明的冲击和改造,古城早已不是完璧,却仍有相对完整的局部区域。这些保留下来的市巷旧貌,还维护着生活功能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更大限度地留住了民情风貌,充满清静古朴的生活气息。虽与鼎沸喧哗的商业街区观前街一巷之隔,却是风格迥然不同的两个天地。

说起打造文化景观,白居易、苏轼是挺有情趣的两位文化人:为文,诗词文章做得好;为官,利民实事也办得好,千古传颂。白居易从杭州调任苏州刺史,为了便利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在河的北面修建道路,称为“山塘街”,有“姑苏第一名街”之称。诗云:“半塘春水绿如渑,赢得桥留斟酌名。桥外酒帘轻扬处,画船箫鼓正酣声”,描摹了当时的盛况。苏轼自比白居易,曾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他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把挖出的淤泥集中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以便行人,后人称之“苏公堤”, 而“苏堤春晓”便为西湖十景之一。

园林是人工的建造,山林则得之于自然,二者能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更是美不胜收。明代文徵明在《拙政园图咏·若墅堂》中写道: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宋代苏舜钦的《沧浪亭》: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这种工匠技师精心营造的园林格局,古今中外闻名遐迩。相比之下,镇江被誉为 “城市山林”,却是因为真山真水的独特风貌,故曰: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有评价:“烟雨南山开画本”。历史上,刘裕、萧统、米芾、戴颙、周敦颐、苏东坡、王安石、曾巩、骆宾王等众多名人或居住或游览,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故事和历史遗址,以及珍贵的传世名篇。

城市是文化与生活的承载体,一座城市,一段记忆。在霓虹灯的映衬下,现代都市被装扮得五光十色,熙熙攘攘,繁华热闹,时尚潮流势不可挡。但在城市的某一隅,闲庭漫步于古典的雕梁画栋之间,与历史文化来个亲密“约会”,达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目的,抒发那挥不去剪不断的怀旧情结。此时此地,谈古与论今两种不同的感受一样地做到了和谐共生。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