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双城生活

作者: 蓦然2021年05月31日生活随笔

几年前,因为工作需要过起了双城生活。由于对另一个城市的浑然不知,心里难免有些慌乱。

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这个时候整个兴平还在朦胧的睡意中。我钻出被窝,半个小时之内解决完出门前的所有事情,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汽车站,在一个半小时的车程里完成高速与地铁的转接,下班后又以相同的节奏返回。这样一来,就把白天留给了西安,把夜晚留在了兴平。中间这一百多公里的路程是清晨与夜晚的距离,也是工作与生活的距离——白天在西安的快节奏里辛苦打拼、抛洒汗水,晚上在惬意的兴平品味生活,悠闲自得。不得不说双城生活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无奈。很多时候觉得在大城市拼搏、在小城市生活是完美的结合,但是遇到特殊天气的时候,就只能上演人在囧途了,特别是大雾或者下雪的时候,高速一封路,所有的车辆都得绕道而行,等到了单位就是太阳晒屁股的时间了。这时我一进办公室的门就感到无地自容,不敢抬头。遇到加班的时候,赶到车站就错过了最后一班车,只能拼座回家。几乎每天出门的时候孩子还在熟睡,回家的时候孩子已经睡着。

无奈,我在西安南郊的城中村租了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一张床、一张桌子就已经占满了百分之八十的空间,从此由起初的每日回改为隔日回,又过起了一日繁花似锦、一日宁静祥和的日子。忙碌起来也有一星期都回不了家的时候,在西安的晚上就会异常孤独。每当独自走在街头时,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李宗盛的那句歌词:“陌生的城市啊,熟悉的角落里……”

民房里住着很多“西漂”一族,有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也有年轻的伴侣或一家三口,还有建筑队的民工。每次从他们的房前经过,一眼就可以把整个房间看遍。最不堪的恐怕就是民工们的房间了,基本上都是几个人一个房间,地上横七竖八地放着啤酒瓶、饮料瓶,可以下脚的地方很有限。一到晚上,这个“大杂院”就热闹起来了——走廊上奏起了生活交响乐,有做饭的声音,也有几个邻居三五一堆拉着家常——声音最大的就是民工们,他们时常一边上楼一边吹着口哨,混乱的声音中常常夹杂着嘻嘻哈哈的笑声。

冬天是最难熬的,早上起床排队上厕所是惯例。厕所外面有两个水龙头,每天早上这个地方是小院里的“繁华地段”。大家都瑟缩着身子以最快的速度洗漱完,然后闪回房间。民房里冬天没有暖气,进房间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褥子,然后一头扎进被窝里,把所有事情尽量安排在床上。一到数九寒天,厕所外面的水龙头就变得牛气哄哄了,任凭你怎么拧都流不出来一滴水,房东干脆把它严严实实地包起来,省得把管子冻裂了。男人们一见这情况转身就回房间,放下脸盆急匆匆去上班了。女人们有的默不吱声地走了,讲究一些的提前买好湿巾纸,回房间打开冰冷的湿巾纸,咬着牙在脸上一遍一遍地擦拭。

我的一个小表妹从学校毕业后也选择了西漂,就租住在西漂族聚集的八里村。我有一次有事情去她那里,只见破旧的楼房里一个狭窄的过道,旁边一张桌子上摆着一堆做饭的锅碗瓢盆,毫无秩序地挤在一起。走过狭窄的过道,再从昏暗的楼梯上到她的房间。房间的门破烂不堪,门上的玻璃早已不见了踪影,用一张纸箱遮挡着。房间里只摆着一张床,地上放了几十个手提袋,所有的东西都在这些袋子里。我看看凌乱的房间,再看一眼我那比花儿还美丽娇嫩的表妹,不禁问她:“你怎么找了一个这样的房间?赶紧找个环境好一些的搬走。”表妹淡然地笑着说:“这里离上班的地方近,房租相对便宜一些。”听完我的心拧在了一起。

“西漂”一直都是西安周边城市年轻人奋斗的主场,好多人怀揣梦想把青春奉献在这里,有的在这里扎根成长,有的经受了摔打之后又走向另一条路。许多“西漂”一族过着和我一样的双城生活,有的一周回去一两次,有的一个月回去一两次。他们中间有的打拼几年后付了首付,又继续为了房贷和更加幸福的生活奋斗;也有少部分人在兴平工作、把房子买到了西安,从此在兴平宁静惬意地工作,在西安繁花似锦地生活。

各种教育理念都在强调陪伴的重要性,社会也总在呼吁关心留守儿童,这些都让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心怀愧疚。有一次我问四岁的儿子:“宝贝,妈妈不上班了回来陪你好不好?”儿子迟疑地看着我说:“好啊,可是你总是不回我们家。”儿子的这句话还未落到地上,我的眼泪已经在地上飞溅起来。该陪伴还是该奋斗?有人说陪伴很重要,等孩子大了可以再慢慢挣钱;也有人说要趁年轻好好奋斗,不要等到老了还一无所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所有的事情都有两面性。为了生活我们有太多的无奈,但我相信所有的事情也都会有平衡点,谁不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边走一边看?

选择双城生活的人都是向着目标积极奋斗、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人。相信天道酬勤,也祝愿千千万万像我一样过着双城生活的人早日实现梦想。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