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村记

作者: 逯玉克2021年01月10日生活随笔

新安多山。

有山就有沟,北冶镇的甘泉村,就藏在一条沟岔里。

甘泉村,是古坩先人的栖居地,原名坩全村,“坩全”是这里历代陶瓷作坊敬奉的窑神。

依着山势,沟岔的蜿蜒、起伏、盘根错节,本身就是一种天然的艺术。在草木的点缀下,沟中人家高高低低,错错落落,挤挤挨挨,零零星星,散落在沟岔里。

沟岔两侧,是废弃的民居和陶瓷窑。

两边的院落,是乡下常见的布局,背靠山崖的,会挖出两孔窑洞来。让我们惊奇、驻足、凝视、抚摸、感叹的是,村民用来砌墙垒院的,居然是那些废弃的陶砖瓷片,古朴,真实,简直是一件凝固着过去时光的绝妙艺术品。墙上的爬藤,墙头废弃的陶罐瓷瓶里长出的花草,墙里墙外一树树灿放的桃花,勾画摇曳着这个陶瓷古村的春日风情。

山脚与山坡,寂寞着一座座古窑。在烧制陶瓷的同时,这些窑也百炼成钢,窑门、窑壁、窑口,被烧成了坚固的琉璃,它们以这种方式与时间抗衡。

梧桐树下,寂寞着一盘碾轧瓷釉原料的石碾。

沟里的大路用石头和砖块铺成,蜿蜒上下,有绿绿的小草从石缝中钻出。路的两边,随手就能捡到一些陶片、瓷片。村民说,这是条豫晋古道呢。过去,一窑一窑的陶瓷,就是从这条路一担一担、一车一车艰难地运出山沟的。

忽然想起,儿时,那些走村串乡大声叫卖瓦盆瓦罐的,可否就有甘泉人?我家盛面腌菜用的陶盆瓷坛,可否出自他们之手?

甘泉村的四岭四沟八面坡,蕴藏着丰富的坩子土;在缺水的北方山区,甘泉村居然拥有八眼泉;这里没有煤,却有满山的柴。于是甘泉岭一带,就有了多处上古中古时代的文化遗存。

中国的制陶史极为久远,文字还远未出现,窑火就已经闪出文明之光。

蛮荒时代,陶瓷的惊现绝对是一项震撼的发明。

把土变成泥,加水搅拌就行了。把泥变成坯,变成实用或艺术的造型,日照风干即可。这都是温和的物理变化,而把坯变成陶变成瓷,则需要一次狂野暴烈的煅烧。

窑,是烧制陶瓷的场所,把坯装进窑内,是一次以生命为代价的悲壮冒险。窑火熊熊中,谁也不知道自己是破裂变形,还是破茧成蝶。

恣肆的烈火里,上演着浴火重生脱胎换骨的奇迹。泥坯是陶瓷的前生,陶瓷是泥坯的涅槃和现世。

甘泉村只有480户人家,有姓氏40多个,这是四面八方的陶瓷匠人交流、迁徙、汇聚的结果。历史上,随着中原人口的几次南迁,一些陶瓷工匠辗转到南方各地。至今,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浙江龙泉等地的陶瓷作坊中,仍能寻觅到甘泉后人忙碌的身影。

甘泉村窑顶的青烟,缭绕了千载……一段悠远的乡愁,也静卧在这里。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