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周末去蓝田

作者: 刘新社2021年05月31日情感日志

位于秦岭北麓的蓝田,前些年的景象决然不像历代文人骚客抒写的那般诱人,人们的生活也决然没有诗佛王维“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那般恬淡惬意。外人对于蓝田的了解,也仅囿于教科书上的介绍,知道蓝田是人类先祖的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文明最早的萌发地之一,这里有中国的直立人化石蓝田猿人,有中国最古老的国度华胥国;知道蓝田有一个“诗窝”叫辋川,有一座“孝山”叫王顺山,有一种“名玉”叫蓝田玉。若是周边的人,可能还知道蓝田是一个贫困县,一个革命老区,一个很有名气的勺勺客之乡,除此之外,对于蓝田,就鲜有人问津了。

关于蓝田勺勺客的来历,版本很多,无从考证,究其根源,还是可以从马斯洛需求曲线找到答案。蓝田所处的自然环境,放眼不见十里天,抬脚难踏半亩平,山水养活不了一方人。正是出于对“吃食”的向往与渴求,才激发了蓝田人对美食的奇思妙想,很多源于大自然的天然食材,成了蓝田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如核桃花、枸树穗、榆钱叶、蒲公英、荠菜、饸饹、糍粑、醋粉、神仙粉……从某种意义上讲,蓝田勺勺客是被现实生活逼出来的。蓝田人不可谓不勤劳,多年前在关中一带走村串乡,顶着炎炎烈日为人家收割麦子的蓝田麦客,就是有力实证。蓝田人能吃苦、不惜力,但始终没有扳倒压在头上的那座比秦岭还要坚固的“穷山”。贫困压得蓝田人抬不起头,也让在外的蓝田人在介绍自己家乡的时候缺少了一些硬气和底气。

潺潺的灞河水不知流过多少岁月,遍地的鹅卵石印刻下一辈又一辈蓝田人为生活忙碌奔波的脚板。蓝田人在等待中积蓄能量,在期盼中孕育希望。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铿锵号令,犹如一声春雷,彻底唤醒了蓝田这片沉睡的大地,一场革除贫困的伟大斗争在蓝田广袤的山川塬岭间蓬勃展开。护山治河,整治城乡环境,打造精品景区,规范农家乐经营……“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一批又一批大企大商纷至沓来,一个又一个大项目落地实施,蓝田人再没有“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踌躇,再没有“悠悠蓝田路,自去无消息”的迷茫,有的只是“策马扬鞭勇向前”的激昂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韧。

思路一变天地宽。如今的蓝田,一到节假日,不管是在蓝田猿人遗址还是在水陆庵,不管是在王顺山还是在蓝关古道,不管是在汤峪温泉小镇还是在葛牌红色古镇,到处都是车龙蜿蜒,游人若织。假日,当你驾车行驶在风景如画的白鹿原顶绿道的时候,当你行走在碧波荡漾、绿树成荫的灞河岸边的时候,当你穿梭在五彩缤纷、芳香四溢的四季花谷的时候,当你徜徉在一望无垠、色彩斑斓的鹿走沟万亩花海的时候,当你与家人朋友在山坳坳里或塬堎堎上的农家乐休憩小酌的时候,当你流连于山水间呼吸着带着花香和泥土芬芳的空气的时候,难道你不觉得生活原来是如此美好,难道你不为蓝田人改变命运的奋斗壮举而顿生敬意!

蓝田变了,蓝田人也变了。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到九间房镇油坊坪村自己结对帮扶的贫困户李七金家的情景。年久失修的土坯老房,一台14英寸的老式彩电是家中仅有的家电。老两口满脸愁容,很少言语。这两年,通过精准帮扶和社会力量帮助,李七金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政府通过美居工程让他家的老房子焕然一新,还给老两口配上了健康小药箱,爱心企业人士送来了液晶彩电、洗衣机、衣柜等,帮扶干部帮他家销售了土豆、养上了中蜂,去年他家的收入已经过了两万元……李七金家的变化,只是蓝田贫困群众的一个缩影。

今年年初,我再去李七金家,老两口大老远就笑盈盈地迎上来,嘴里不停地说“屋里啥都有,我们知足了……”淳朴实在的话语,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蓝田人的朴实善良。

蓝田在变,变得更美更有活力了;蓝田人在变,变得更有精气神更加可爱了。不信,走,星期天到蓝田看看。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