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凉

作者: 祝宝玉2021年09月05日生活随笔

纳,乘也;纳凉,即乘凉的意思。字典里对“纳”还有一项解释:接受。把这层意思放到“纳凉”这个词组里也蛮契合,笼笼树盖撑出一片绿荫,挡住烈日骄阳,做出迎接的姿态,你若接受了树的这番好意,投入其中,便能暂时获得身心的宁静舒畅。一个“纳”字,内含了一主一客,一迎一入,颇富诗趣。

纳凉,是件惬意的事情。盛夏里,择一茂密浓荫,或独自,或多人,或坐或卧,或闲聊,或冥思,自得其乐。往年间里的炎夏时节,树凉荫是最天然的空调,也是最热闹的聊天场和游戏场。老人围坐一团,个个气定神闲,聊东扯西,完全沉浸在他们的世界里。孩童则聚在一起玩弹珠、摔卡片,消磨着难耐的酷暑。老和幼,喜热闹,年轻人则更愿意安静一会儿,趁着难得的纳凉机会,小憩一会儿,以补夏困,或调整思绪,想些自己的事情。

夏日蒸蒸,难免心浮气躁,身心难安。对于俗众的我们,做不到李渔所说的“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境界,心静的前提是周遭首先要清凉安静,之后才能身安气和。不然环境吵吵燥燥,任谁也做不到心静自然凉。所以,为了身心健康,暑夏里一定要去纳凉,不仅身体要纳,心也要纳。

吴冠中在《说树》中说:“人们到树下纳凉,摆小摊,四川的黄角树荫更是挑夫们中途最佳的歇脚处,那里往往有小姑娘卖茶水。”交通不便的年月,路口之处常有茶棚,四角各支一杆,上覆杂草,一纳凉地就搭成了。往来之人,歇脚喝茶,既歇息身体,又纾解劳顿之心。

庭院纳凉,是夜里的事,自家人围聚一起,共度闲暇。往前推溯二十年,没手机,没电脑,农村里也不是家家都有电视,晚饭之后,燥热不能眠睡,家人坐在庭院大树之下,聊家长里短,很是和谐。倘长辈中有能说会道讲故事的,则是小孩子的幸福。我家隔壁的四爷读了不少书,肚子里有点墨水,常给我们讲些三国水浒的故事。四爷讲得头头是道,我们围在一起听得津津有味,至半夜,暑气稍降,大伙才不舍离去。

古代文人雅士也要纳凉,但那就文雅多了。南朝徐陵诗:“纳凉高树下,直坐落花中。”唐杜甫说:“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宋苏轼曰:“遥想纳凉清夜永,窗前微月照汪汪。”在诗人们的笔端,这纳凉已然脱离了凡俗的视野,有了高妙的境界。大约他们纳凉纳出了感悟,对人生,对尘世,有了更超然更淡然的认识。

但不论谁来说,纳凉都是夏日一乐,是记忆中难忘的一趣。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