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声声

作者: 温亚军2021年10月02日生活随笔

驰名古今的石鼓镇隶属云南丽江,位于长江上游,得名于一面汉白玉雕成的巨大石鼓。相传在远古时期,这一带居住着纳西族的禾、梅两个部落,因为部落首领之间互不服输,经常发生残酷的械斗,导致人畜伤亡,村寨败落,冤魂哭喊。再加上天灾泛滥,民不聊生。天神不忍目睹人间的惨剧,有天夜里派神丁变成白发苍苍的老妇人,从玉龙山顶背着一面能敲响的石鼓,以警醒、制止两个部落的矛盾。老妇人一路走着,用力敲响石鼓。鼓声密集如暴雨,音沉闷似响雷,锐利无比,直钻凡人的内心。两个部落的人听到鼓声,不由自主地停下武斗,面面相觑,继而握手言和,那些死者的冤魂也得到了安慰不再哭喊,泛滥的江水恶浪也平息下来。为了人间永久的和平相处,妇人一路不停歇地敲击石鼓,竟然将石鼓震裂开一条不小的缝隙。因忘记时辰,当她疲惫地把石鼓背到江湾时,报晓的公鸡已经打鸣,为了赶回天庭,她只好将沉重的石鼓留在了江边。如今,这面巨大的石鼓还矗立在金沙江边的石鼓亭里。

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长江的主要源头之一——金沙江在巴塘县境内进入云南,与澜沧江、怒江一起在横断山脉的高山深谷中穿行而过。由于流经山高谷深的横断山区,岸坡陡峭,水流湍急,向东南一路匆匆奔来,或许是倦了,到了中甸县的石鼓镇,金沙江一改其匆促与逼仄,宽阔起来,还赌气似的,将身段来了个一百多度的急转弯,由东南折向东北,形成了罕见的“V”字形大弯。这么任性的河床,在自然界也是难得一见的奇迹。这就是万里长江第一湾——金沙江石鼓江湾,石鼓镇的传说颇多,哪种形式或者何种流派都不重要,毕竟局限于虚幻。对长江第一湾而言,有一段历史曾经真实地存在过,成为时间永恒的一部分,因为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就是从这里北渡,走向抗日最前线的。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取得大规模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后,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萧克、关向应、王震等率领下,摆脱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主动退出湘鄂川根据地,他们对当时形势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后认为,北进会合不但能打击侵略者,还可以更好地适应革命斗争全局的要求。于是决定,放弃在江南建立根据地的意图,旋即从贵州盘县出发,绕开国民党反动派的驻地,经云贵高原,大举北进。

拦在北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除了国民党的追兵,再就是金沙江了。为了顺利北渡金沙江,任弼时、贺龙等决定虚晃一枪直奔滇东,给敌人造成攻打昆明的假象。4月8日,红军前卫部队直扑普渡河,摧毁滇军守桥部队抢占铁索桥,令后卫部队挥戈东返二十里。因国民党第一线四个纵队的步步紧逼,他们当机立断,放弃原定经元谋、龙街的渡江计划,改从金沙江上游石鼓渡江。因而撤回已渡过普渡河的前卫红四师,掉头南向虚逼昆明,迷惑敌人,为大部队争取转移的时间。4月11日,红军攻占富民,全歼守敌。虚晃的一枪给国民党造成了错觉,甩掉追堵后,红军以急行军逼近昆明郊区,夜间发射的信号弹映亮了城墙,昆明城内一片慌乱。国民党云南总司令龙云急忙调滇军主力到昆明保驾,还命令军官分校的学员全部上城墙守卫。红军一看诱敌成功,马上转向滇西北,星夜兼程,急行军向金沙江畔开进。4月25日,由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军团右路军,经丽江县城抵达石鼓镇。4月26日,由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左路军取捷径从丽江九河直达石鼓镇,准备抢渡金沙江。

金沙江具有“高、深、窄、曲、陡”的特点,为典型的高山深谷型河道。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峡谷间,江面看似平静,实则水急浪大,流至石鼓镇,因为河道“V”字形的急转,水势有所缓和,而且江面宽阔,水也变浅了,适合于摆渡。可两路红军汇合,兵多船少,大部队难以迅速过江。如果红军不及时过江,被昆明的敌军主力追上,只能逼进深山峡谷,将会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而在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龙云已经如梦初醒,认定红二军团的目的不在攻打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 ,他下达命令,一面命主力部队追击,一面控制金沙江所有渡口,毁船封江,将红军困死在江边。就在红军抵进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能用的船只掠到了北岸。

贺龙派出的先遣部队先期冲进丽江城内,砸开反动派的监狱,救出了被抓去的劳苦大众,带领他们沿江征集渔船、艄公,还从当地购买木料,修理破船。他们砍销杆、打榫口,穿洞扎木筏子。在当地纳西族群众的帮助下,先遣部队修好了七只木船,临时扎制了二十余只小木筏,做好了渡江的准备工作。大部队刚抵达石鼓镇,没顾上休整, 4月26日清晨,以石鼓镇为主渡口,从石鼓镇到巨甸一百二十华里的木瓜寨、木取独、格子、士可、余化达等五个渡口,摆开了渡江的长阵。一时间,石鼓镇人欢马叫,不分昼夜,渡江工作忙碌却井然有序地开展了起来。

27日中午时分,由船工周长寿掌舵的旧木船,由于超重,在江心被一股巨浪掀翻,船上的四十多名红军战士被汹涌的江水迅速吞没,周长寿不顾个人安危,在浑浊的浪涛中抢救那些不会游水的红军战士。见此情景,岸边另一只刚准备运送红军的木船船工立即将船撑过来帮忙。由于江水湍急,在洪水里只救上来二十一位战士,其余二十多名战士,连同船工周长寿一起被无情的江水冲走,永远地消逝在金沙江中。

拭去满眼的热泪,红军将士与船工们怀着悲痛沉重的心情,继续渡江。经过四天三夜不间断地摆渡,一万八千名红军将士及数百匹战马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渡过了天险,将追击的敌人远远地甩在了身后。当滇军孙渡纵队赶到江边的石鼓镇,未见红军影踪,只有留在墙上的标语:吓死川军,拖死滇军,气死中央军,英雄是红军。

为纪念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渡江壮举, 1977年8月1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在石鼓镇街尾临江坡头,建立了红军渡口纪念碑。碑通高8 . 1米,象征着八一南昌起义;碑身高7 . 1米,象征共产党建党的日子,这座纪念碑里包含了无产阶级革命者夺取政权的伟大理想。碑顶置陶质红五星,高1米。碑为方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围嵌精磨大理石。走近碑的正面仰望,碑基座东、西方各有八级石阶可达其上,正面集毛泽东手迹,阴刻着“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渡江纪念碑”字样。北面刻着“英勇的红军万岁”七个大字,每字34×24厘米,款识标有“毛泽东”三字。基座正面摹刻毛泽东《长征》诗稿手迹。背面碑文共327字,恭楷记述贺龙、任弼时等领导率领的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丽江,胜利抢渡金沙江的光辉历程。基座置不锈钢栏杆,有望柱。整个纪念碑建筑气势雄伟,庄严肃穆。

历史以这样的形式定格,让传说成为一种生动而具体的缅怀。

站在纪念碑的平台上,远眺坡下不远处的金沙江。金沙江依旧貌似平静地从眼前淌过,那层层滚动的波浪却不再是当年红军强渡的江水;历史从不停留,江水也一样,那些遥远的记忆和不息的灵魂被藏进江水的深处。

从远处收回目光,临水而居的石鼓小镇此刻被细雨笼罩着,湿漉漉地盘踞在江岸边的山坡上。呈现在眼前的是开满鲜花的纳西族民居,还有江边山谷里等待收割的油菜、正在成熟的麦子,它们或黄或绿,像彩云装点下的油画,祥和、秀美、恬静。往北眺望,美丽的江湾恍若一弯弦月,亮晶晶地铺就在山谷之间。“指点当年飞渡滩,红军伟绩震人寰” ,终究成为了当年,战争的厮杀声早已远去,我们看到的,不再是过去。八十年前红军强渡的英勇与悲壮,刻于纪念碑,供后人敬仰、缅怀,已成为重要的一段历史。

雨雾中的金沙江水轻拍岸,似乎听到了岸边的石鼓一声声敲响。是的,战争已息,时间已让一切沉静了下来。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