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师生

作者: 宗锐2021年12月13日情感日志

1984年7月,结束了三年的师范学习,我和我的同学们,被分配到偏僻、艰苦的农村小学,或者是“戴帽初中”。我当时被分配到淮北市烈山区的邓山口小学。学校坐落在山坡下,只有几间简陋的教室,少门无窗、课桌残破。每逢下雨天,山洪裹挟着泥沙,直接灌进教室,室内一片狼藉、泥泞不堪。我和我的同学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揭开了人生逐梦的篇章。

我们学的是普师专业,是所谓的“多面手”和“复合型人才”,学校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理所当然地由我们来承担。没有语文老师,我们教语文;缺数学老师,我们就代数学。思想品德、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也要兼顾着教。每个人的课程都排得满满的,有的干脆就实行“包班制”。我们遵循着教育教学规律,认真备课、教学,精心批改作业。课堂上,我们激情四溢,循循善诱;放学后,依然有学生围着团团转。那时,辅导课天天有,我们几乎是每天都在加班。或煤油灯下出题制卷,或汽油灯下刻蜡纸、推磙油印,从来就没有收取加班费和补课费一说。大家干得认真、快乐。一个人,把从事的工作当做事业对待,就有着使不完的劲。工作的繁重、劳累,完全被初始参加工作的激情和朴实的责任感所掩盖。不久后,好消息就密集地传来——无论是小学升重点初中,初中升重点高中,还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竞赛、选拔赛,我们执教的学校,我们同学所辅导的学生,开始以骄人的成绩给学校增光添彩,所在学校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升学率大幅攀升。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从踏上工作岗位的那天开始,至今已经走过了35个春秋,一路风雨,一路花开。在为着理想的不懈追求与奋斗中,我的这班师范同学中,有的成为书风独具一格的中青年书法家;有的潜心古典诗词研究、有志于传承楹联文化,成为知名的古典文学研究学者;有的秉持公平正义,成为献身司法援助事业的资深律师;有的辞职下海,在商海中搏杀,成为成功的商人;也有的改行,成为新闻工作者。而李文生、周喻晓等8位同学,已走上教育行政管理岗位,为推动农村基础教育的创新发展,继续散发着热和光。特别令我们自豪的是,周开军、张德华两位同学,还获得了省特级教师称号,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成绩卓著,闻名遐迩。他们把中师生的职业追求做到极致,成为标杆式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发展的示范引领者。更多的同学,至今还奋斗在基层学校或者偏僻的教学点,坚守三尺讲台,热情不减。朱森林同学一手创办的南坪中心学校东朱教学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仅解决了周边乡村孩子的托幼和上学问题,而且办学特色鲜明,效果显著,多次受到当地政府及上级的表扬和肯定。

在年复一年高强度超负荷的付出中,有的同学终究以生命的代价,痛击我们的心灵。郭兴玉同学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是从极端困难家庭走出的农村学子,在师范上学时,他把学校补贴的伙食费,压缩到极限。记忆中,他那套已洗得发白的外套,就没有更换过。参加工作后,他一直埋头忙碌在教学岗位上。在被查出已患重疾的情况下,他强忍病痛,在病床上备课,坚持上完最后一节课。在即将告别这个世界时,他心里牵挂的依然是他热爱的学生,念叨的仍然是他的班级和课程进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总有一些人的选择无关权位、无关财富。他们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守,虽九死而不悔。

令人欣慰的是,我的这帮师范同学们,在送走了一届一届毕业生的同时,也同样把自己的子女培养得优秀出彩。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都有我们孩子求学的身影。孩子们或攻读硕士,或攻读博士,品学兼优,也算是对我们当年放弃大学梦、选择中等师范教育的最大安慰。芳林新叶催陈叶,雏凤清于老凤声。我们还欣喜地看到,我们一代中师生的勤学苦干、永不懈怠的品格,在我们下一代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光大。

我们中师生,合着祖国改革开放的节拍,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的人生故事,虽不是耀眼的章节,却是灿烂的中国故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