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见证多彩生活

作者: 梁俊生2022年05月11日生活随笔

在我的物品柜中,存放着五架照相机。这些相机,最早的购于1979年初,最晚的购于2014年夏季。时光飞逝,使用相机近40年,犹如弹指一挥间。闲暇之时,打开柜子,看着这些保存完好、使用功能优良的新旧相机,心中常生几多感慨。它们见证了我多姿多彩的生活

我的第一架相机购于1979年初春。当时,我刚到北京当兵。星期天与战友在北京城到处游览参观,发现可以拍照留影的景点简直是太多了。但凡去了的景点都想拍照,若花钱请景点摄影师拍,手里的零用钱显然是杯水车薪。怎么办,我在逛商场时无意发现了一种简易照相机,咬咬牙,狠狠心,花14元6角钱买下了一架“宏光”牌简易照相机。这种相机无光圈、速度调节,只适合在好光线下拍照,效果不敢恭维,使用120型胶卷,外表简陋,似儿童玩具。在这之后,连队调往江西九江,这架相机拍下了我在天安门、人民大会堂、庐山仙人洞、长江码头等景点的多张照片,现仍保存在册。

我的第二架相机购于1983年夏。这是我退伍后参加铁路工作的第二年,经人介绍,从一位北京“老插”手中买的二手相机。讨价还价后以60元钱成交,是架“海鸥120”型相机。有了这架相机,照相是便利多了,可是冲洗胶卷、洗放相片也是一笔不少的花销。我向懂行的熟人讨教,从照相器材店买回一些必不可少的材料配件,自己再动手做个洗相灯箱等,夜晚在小房里就开始洗相了。经过多次试制,我竟也能冲洗出胶卷和相片了,不过冲洗效果难与照相馆的媲美。自有了这架相机和掌握了冲洗技术后,为自己在景点留影,为家人、邻居、好友拍摄婚礼、生日、聚会等场面,“海鸥120”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的第三架相机购于1988年秋。这是我结婚的第二年,是我参加铁路工作的第六年。由于增加了奖金,我的工资翻番,顿时感觉手头活泛了许多,不再满足手中的“海鸥120”了。当时,135彩色全自动相机正在兴起,就是后来人们称之为的“傻瓜相机”。我和妻子一商量,花400多元买下一架“柯尼卡”,进口货,这可带劲多了。自从有了这架相机后的20余年里,黄浦江畔、天山脚下、万泉河边、松花江上,我所到之处,在令人陶醉的“江山如此多娇”的景物前,用相机留下了我和同行者的光影。小小的相机,让我爱不释手,它默默为我服务了20年,算是一员“老兵”。

我的第四架相机购于2008年春节前。这是一架“松下”便携式数码相机,花去2000多元,很实用。应当说,这是一架迟迟才买的相机。想想也是,数码相机出现十余年了,寻常百姓也都将相机更新换代,更不用说摄影发烧友了,自己的确是落伍了。用了才知道,它比胶卷相机的优点太多了。这架相机让我尝试拍新闻照片有了便利条件,每有时间和机会来到生产一线、旅游景点等场合,我就用随身携带的相机去捕捉吸引“眼球”的人物场景,之后便将相机连线电脑,上传照片,点击“发送”到报社编辑部的电子信箱,对方在瞬间便会收到。

我的第五架相机购于2014年的夏天。这是一架“佳能 G11” 可配长焦镜头数码相机,连配闪光灯花去4000余元,很实用。自有了这架相机,双休假日我可有的干了,逛远近的景点,到各种活动场合“凑热闹”,不亦乐乎,不知身累,蛮有精神头。

我不是摄影迷,但却喜爱相机。每每从小小取景框里对准镜头,再到一本摞一本的影集,它记录了我近40年间多姿多彩的生活,也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改革开放40年来祖国欣欣向荣、日新月异的景象。我购买照相机的经历足以说明,只有改革开放,国家发展了,人民富裕了,咱老百姓才能想买啥就买啥,想玩啥就玩啥。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