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骨汤

作者: 邓拥军2022年05月28日生活随笔

中国人历来注重食补和食疗。棒子骨含有大量磷酸钙、骨胶原、骨粘蛋白等,可为幼儿和老人提供钙质,促进幼儿的骨骼发育,还能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所以我们都认为棒子骨汤是最好的补钙食物。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炖煮了棒子骨,要等骨汤冷却后,把凝固在汤上面的骨油舀出来,再用锅把骨油的水分烧干,这样得到的棒子骨油便于存放,然后每顿可给幼童或老人的食物里加上一点点。

经历过那个时代,我是吃什么都觉得很香的人。达州的棒子骨汤是比较有特色的,可以说达州人把棒子骨吃到了最高境界。先把棒子骨逢中敲断,然后焯水洗净;等锅中水开后,放入棒子骨,待水再一次烧开后,还要撇尽浮沫,再放入拍碎的姜块与葱结,用小火起码炖三小时以上——只有保证了炖煮时间,才能将骨头中的胶原蛋白和钙质溶于汤中——骨上那层软骨裂开变厚,棒子骨汤基本上就炖熟了。

棒子骨汤上桌后,服务员会给食客发上一次性塑料手套和吸管。碗里盛上拳头大的棒子骨,此时棒子骨上的巴骨肉粑糯饱满、离核脱骨、汤浓色白,软骨裂开如同盛开的花朵。戴上一次性手套,如同要上手术台做手术的医生一样,对一节骨头进行认真研究和解剖。先啃食棒子骨上的巴骨肉和软骨,之后,再用吸管吮吸骨头里面的骨髓。轻轻吮吸,骨髓会顺着吸管滑进囗腔,那种香浓的肉香只有吃过的人才知道。这种吃法在我心里就是一种奢侈和浪费,因为没有把棒子骨吃到极致。

我们那时在农村,会把棒子骨炖煮得“物尽其用”。炖好后先是把棒子骨的骨油舀出来留着照顾弟弟,最后再用萝卜海带等辅料同棒子骨炖煮。母亲开始是不会让我们动锅里的棒子骨的,有时偶尔能吃上一点酥烂了的巴骨肉,那就是十分幸福的感觉。等到锅里萝卜吃完后,母亲会再用棒子骨炖上些萝卜什么的。再以后的骨头汤就清淡了,没有第一次炖煮的香浓,但至少还有些油荤和钙质。如此反复炖煮两三次后,才会让我们啃食骨头。经过多次炖煮,骨头已被啃得很干净,但那时我们也会尽情地吮吸,吮吸骨头上带些肉香的汤汁。

弟弟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个时代,农村物资相当匮乏,弟弟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走路和说话都比同龄孩子要晚。父亲想办法从公社食品站买回了两根棒子骨,要给弟弟补钙,那是当时我的家庭给予弟弟的最好照顾。

母亲那天把棒子骨炖煮在炭火上,她要忙着去生产队出工,托付我经管炭火上炖煮的棒子骨。炖棒子骨汤应该细火慢炖,由于我贪玩,把炭火烧得很旺,想快点把棒子骨炖好,竟然忽略了罐子里的汤,罐子里的汤汁炖干后骨头就炖糊了。我没敢亲口告诉母亲,母亲收工后闻到了飘散在家里的糊味,急忙扔下锄头冲向灶房。母亲揭开锅盖的那一瞬间,我看见了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我知道母亲心痛的不仅仅是一锅骨头,而是她着急拿什么来滋补弟弟的身体。我害怕得大气都不敢出,怕母亲会愤怒。

母亲终究没有愤怒,只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默默地捡出了锅里的骨头。把骨头又进行了淘洗,挑出已经炭化了的那部分后,又把罐子洗干净重新炖煮。母亲从自留地里扯来了萝卜,和着骨头炖了一大锅。那一顿饭母亲没吃,一手搂着还不会走路的弟弟,一手给弟弟喂食。那是一幅十分温馨的画面。那一次的棒子骨我吃得索然无味,我觉得我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对于一个当时还只有几岁的我来说,我有了与年龄极不相称的沉重想法:我是大哥呀,假如困难来临,我也要带着弟弟妹妹一路前行。

今天,对于每个家庭来说,炖煮棒子骨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后来弟弟的身体也长得十分健壮,母亲也不再为生活发愁。可是母亲的身体逐渐在衰老,医生说母亲患有骨质疏松症。我在想,父亲早已离开了我们,在这平凡的日子里,我们是不是应该给母亲炖煮点棒子骨汤呢?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