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火焰燃到了天堂

作者: 蒋淑玉2022年06月01日生活随笔

春分那天,在朋友圈突然看到著名诗人洪烛老师辞世的消息,很是震惊,一股莫名的悲伤涌上心头。翻开《独秀峰》创刊号的样刊,洪烛老师灿烂的笑容与其才情横溢的文字映入眼帘,清晰而模糊。

“屈原的孤独来自于没有知音/不知道自己的诗写给谁看/他的旅行没有对话,只有独白/远游彻底变成了梦游……”这些从心灵里流淌出来的文字曾打动和征服过无数读者。那是当代诗人与古代诗人之间一场惺惺相惜的对话,那是一颗诗心与另一颗诗心超越千年的灵魂碰撞。洪烛老师的诗是纯粹的,不沾半点尘俗的烟火,冥冥之中,写屈原也是写他自己。在这个多难的庚子年春天,在武大樱花烂漫的季节,他举着诗歌的火炬去到了天堂,在另一个诗歌的国度里,也许大诗人屈原早已在鲜花盛开的湖边等候着这位亘古的知音。

洪烛老师是一个少年成名的作家、诗人,才智卓越的禀赋加上孜孜以求的勤奋,使得他著作等身、成就非凡。1985年洪烛老师自南京梅园中学毕业后,保送至武汉大学,成为“珞珈诗派”的发起人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洪烛老师以写作青春题材作品出名,与汪国真、邓皓、赵冬并称“四大白马王子”,被《女友》杂志评为“全国十佳青年作家”,掀起了那个年代的“散文热现象”。曾获徐志摩诗歌奖、老舍文学奖散文奖等奖项。出版了诗集《我的西域》《仓央嘉措心史》,散文集《抚摸古典的中国》《北京往事》等四十多部著作。

我是在一份叫做《东方明星》的杂志上知道洪烛老师的。这家杂志曾做了一个“永鼎杯”美文征文大赛,我的亲情散文《乡间小屋》就发表在这个栏目里。在这本精美的杂志上,我读到了“名家视点”栏目中洪烛老师的专栏文章《红袖添香》。洪烛老师的文字明澈绚丽,溢满才情,是我喜欢的那种风格。

2011年秋天,在山东沂源的一次文学活动中,我见到了洪烛老师。洪烛老师朴素、憨厚,脸上挂着平和的笑容,一点也没有名人的架子。这次文学颁奖活动,邀请了洪烛老师等名家颁奖并讲座。很幸运,颁奖典礼的座次安排,洪烛老师与我正坐在一排,我趁机表达了一个粉丝多年来的敬意。当他听我提到《东方明星》上的“名家视点”时,很是诧异,问我怎么知道这家杂志。我便三言两语向他简单汇报了情况。他听后开心地说:“文学就是神奇,天涯何处不相逢啊!”

会上,洪烛老师给我们讲了课。他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从屈原的《离骚》谈到李白、杜甫、范仲淹,再谈到当今的人文地理散文,谈到沂源的牛郎织女,谈到创作,整个讲座充满激情,听后感触很深,受益匪浅。

那几年,博客正流行,慵懒的我也不咸不淡地经营了两家。会议结束后,我把参会的一些感想记录在自己的博客上,没想到洪烛老师完整地转发了我的文章和图片。看到洪烛老师的博客的一刹那,我很感动。那时候才知道,洪烛老师之所以拥有数千万计的粉丝,不仅因为他才气纵横的文字,还因为他亲和率真、与人为善的人格魅力。

洪烛老师的博客更新很快,汪洋恣肆、一泻千里的叙事长诗,幽默灵动、挥洒自如的心情散文,考证翔实、图文并茂的人文历史,琳琅满目,珠玉满堂,让人应接不暇。他有无限的创作热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题材,他的才华像浩荡的长江水,从天而来,源源不断。

2014年秋,广西小小说学会副会长、时任秀峰区区长的蒋育亮先生把创办《独秀峰》杂志的任务交给了我,为了扩大杂志的影响,编辑诗歌稿件时,我突然想到了洪烛老师。我想,如果能约到洪烛老师的稿子,这期创刊号就更有分量了。我尝试着给洪烛老师打电话。洪烛老师爽快地答应了。他发来了几个文档说:“需要什么你自己挑。”

对我来说,洪烛老师的每一首诗都是佳作,但选哪些放在我们小刊物有限的版面上,就取决于编辑对诗歌的解读了。编辑作品的过程也是欣赏佳作的过程。我喜欢洪烛老师写屈原的那组长诗。既是史诗,又可以独立成篇。最关键的是,那是一组映照心灵的文字。那些诗空灵、纯净,它们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远古中来,从苍茫渺邈的太空中来,蘸着露珠的晶莹,带着兰草的芬芳,那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孤独穿透了时空。

《独秀峰》创刊号印出来后,我马上快递了两本样刊给他。他收到后发信息来:“杂志收到。办得不错。”后面发了个大拇指和笑脸。过了一个月,他收到了我寄过去的微薄稿酬,惊讶地说:“还有稿费啊?谢谢啦!”当初给稿子时,他没有问过半句有关稿费的事。不计报酬,坚守初心,为纯文学的昌盛和繁荣领航铺路,这是洪烛老师以及许多名家的共同情怀。

洪烛老师逝世无疑是中国诗歌界的巨大损失,各种媒体缅怀他的诗歌和文章铺天盖地。“中诗网”评价他是“诗坛永远的骑士,诗界永不倒的胡杨”。

一边是喧嚣和繁华,那里拥有世俗人眼里艳羡的鲜花、成功和荣耀;一边是圣洁、超逸的灵魂,那里有无边无际的孤独、有浩荡的才情在尘世无法一一绽放的怅憾。

“有一块礁石属于我的。/坐在上面看海,我是孤独的。/有一块礁石属于我的。如果没有我坐在上面,礁石是孤独的……”2012年5月,洪烛老师在北海采风途中写下这首诗。在我的阅读体验中,“孤独”构成了洪烛老师诗歌的基本格调。绚丽中的凄美,辽阔中的悲壮,繁华后的苍凉,以及崇高中的忧伤,从长咏短叹中呼之即出,力透纸背。洪烛老师通过对屈原、杜甫、阿依达、仓央嘉措等艺术形象的解读和塑造,完成了灵魂的升华。

寂寞的诗歌旅途中,洪烛老师像虔诚的教徒,一腔热血,勇往直前,在浩瀚孤独的高原之上用生命点燃烛光,灼亮了满天星辰,成为物质时代永远的诗歌烈士。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