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高考故事

作者: 宋莹2021年01月24日心情故事

2018年6月7日,我的小侄子参加高考了。

高考,现在已不再被视为成功的唯一标识,但21世纪的新一代们,并没有松懈,他们要“我的高考我做主”,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表明,他们可以同前辈一样,在高考的路上走得更潇洒、更漂亮。

时光穿越。1993年7月7日这一天,我在高考考场里奋笔疾书。这一年,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入学率不断攀升;高校招生和就业,逐渐摆脱计划体制束缚,人才流动更加多元。我感谢高考,是它让我能够踏进大学校门,让我可以拥有自己喜欢的工作,让我能在温暖的阳光下,记录我们家老中青三代的高考故事。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考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成人礼。高考或许还有这样、那样的瑕疵,但不能否认,高考始终是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之一。

我们已经习惯,每一年的高考如期而至;每一年,又一届学生通过高考,走进大学校门。但是,在高考的日历上,有最为特殊的一年,罕见地迎来了两届学生——1978年,从1180万考生中脱颖而出的62.7万新生涌向校园,无数个体的命运轨迹,就此改变。

我的母亲也是这62.7万分之一。1978年春天,已近而立之年的她,走进了曾经一度以为今生再也无缘的大学校门,开始了她的又一段人生

母亲曾经学习优秀,曾经豪情万丈,作为一所小学里的临时代课老师,她的课最受学生欢迎,她带的班级成绩最优秀,却无法改变事多、钱少、人累的状况。父母总是会以调侃的口吻聊起这段时光,然而,话语中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当时的迷惘和担忧。为了生活,只能如此。

母亲永远都记得,1977年10月下旬的一天,我父亲拿着一张人民日报冲回家,报纸头版头条以《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为标题,详细报道了刚刚结束的全国招生工作会议消息,并宣布当年即恢复高校入学考试,同一版面上还发表了社论《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正所谓“门外忽传又高考,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学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很快地,她又转喜为忧:“我能行么?我已经很久没看书了,我已经有2个孩子了,我还可以么?”这时,是父亲坚定地说:“想想你曾经的梦想,想想你当年的壮志,未来怎样,不用去管它;为了你自己,为了孩子,咱们拼一次!”

母亲的大学梦被唤醒,母亲骨子里的奋斗基因,再次被启动。她相信,这来之不易的希望,就像那漫漫长夜里一盏豆大的烛光,摇摇晃晃却也坚毅决绝。随后的2个多月里,她全力以赴,夜以继日。1977年12月10日,她走进久违的考场。母亲依然保存着当年的准考证,已经有些泛黄,她仍视如珍宝。她用心守护的是励志的记忆,是对这个时代的致敬,是对这个国家的热爱。

1978年,注定是一个重要的拐点。这一年,中国吹响了改革开放的集结号。这是一场迄今人类最宏大的砥砺探索,它体现的智慧、勇气和胆识,也向世界释放了中国即将再次起航、崛起的信号。网上流传着一张清华大学77级新生上课时的照片,没有人发呆,没有人睡觉,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讲台、聚焦在老师身上,每个人都像一块块海绵,迫切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正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们,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振奋昂扬的雄心,为改革开放之初的各项事业,提供了发展的加速度。他们摸着石头过河,他们栉风沐雨,他们筚路蓝缕,齐心协力把改革开放这艘航船,推进了主航道,进入了潮平岸阔的新时代。

1978年彼时彼刻,2018年此时此刻,我家高考的主角,从40后变成了00后。40载春秋,高考的人生神采飞扬;40个寒暑,改革开放诗意酣畅。

回首过往的40年,历届考生的汗水和希望,凝结成祖国日新月异、厚积薄发的变化;展望未来的40年里,改革的脚步不会停止,我们各家的高考故事,仍将继续。前方会发生什么,我们无从知晓,但只要我们不甘沉沦,不惧风雨,终将使我们自己更加不凡,终将使我们的时代更加生动荣光。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