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红薯窖

作者: 雨凡2020年11月19日生活散文

那天中午,下班途中看到路边有人拉着架子车卖红薯。红薯个大、红润,还沾着新鲜的泥土。一问价格,十元钱一袋,掂量一下足有十几斤,于是毫不犹豫买了两袋。回到家,母亲很是高兴。欣喜之余,母亲有些担忧,天冷红薯容易坏,过去在农村,红薯刨出来后大都放到红薯窖里保存,啥时候吃着都新鲜。母亲漫不经心的一席话让我不由得想起了老家的红薯窖。

老家地处豫中平原,广泛流传着“一季红薯半年粮”的说法。煮红薯、蒸红薯、烤红薯,吃法各种各样;红薯干、红薯面、红薯馍,做法层出不穷。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种红薯,如今想来无怪乎以下几个原因:红薯易种,剪根秧子插在土里,浇上一瓢水就能活;好管,除了翻几次秧,不让其到处扎根外,其他田间管理基本上没有;产量高,一亩地的红薯轻轻松松收获一两千斤,这是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可望而不可即的。还有一点,红薯不像其他农作物受旱涝的影响大,而且对土壤肥料的要求比较低,基本上年年丰收,这也是当年乡亲们热衷种红薯的主要因素。

漫山遍野的红薯收获后,除了一部分削成红薯片晒干储存外,大部分需要放到红薯窖里保存。在我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有红薯窖,乡亲们视其为粮罐子。圆形的红薯窖口比一般的井口稍大些,主要是为了方便取红薯的人上下进出。为了保温、防止污水流入和安全考虑,平时红薯窖口都用一个木板或水泥板盖得严严实实的。红薯窖深浅不等。窖壁上布满了一个个上下用脚蹬的坑窝,窖底两侧挖有存放红薯的洞。红薯好吃但很娇嫩,天冷容易冻坏,而红薯窖里湿气大,温度适宜,红薯储存在窖里,一直到第二年夏天都不会烂掉。记忆中,每逢红薯下窖的时候,我和哥哥姐姐将一块块红薯放入箩筐,母亲用麻绳拴住箩筐的把手,小心翼翼地将满满一筐红薯顺着窖口放下,随着窖底的父亲一声“中了”,母亲一手攥着绳子的一端,一手擦拭着额头的汗水,等待着把空箩筐提上来。不多时,堆满一地的红薯都入窖了,父亲弓着身子,在窖底耐心地将红薯一层层摆放好。为了防止密密麻麻的红薯蹭掉皮,每层红薯上面还要均匀地撒上一层细沙,这是一代又一代农民总结出来的经验,简单管用。

童年的记忆中,乡下的冬天寒冷又漫长,红薯是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食品。到了乍暖还寒青黄不接的春季,一筐筐从窖里提上来的红薯,滋养了农民一个又一个的日子。如今想来,小时候母亲用麻绳系着我下窖取红薯的场景仍历历在目。每次下窖取红薯,母亲总是先将窖口上面的盖子掀开,等通过风后,小心翼翼地点燃一盏昏黄的煤油灯,然后将其稳稳地放入箩筐,等箩筐到了窖底,如果煤油灯还亮着才让我下窖。母亲手脚很麻利,用结实的麻绳在我的腰上缠绕几圈后,将又瘦又小的我徐徐放进窖底。窖里一片黑暗,我弯着腰,嗅着潮湿的空气,黑暗中摸索着将一块块红薯放进箩筐,装满了一筐母亲就把它提上去,然后再用麻绳把我提到地面,那种晃晃悠悠的感觉像荡秋千一样美妙。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农村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一季红薯半年粮”的境况一去不复返,如今种植红薯的农户越来越少了,红薯窖淡出了乡亲们的视野。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