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闻艾蒿香

作者: 吴静娴2021年03月19日散文随笔

小满过后,端午将至的日子,沿着绿植茂密的河岸走走,沁人心脾的植物香味便包裹了全身,做做深呼吸,香甜的气味填满每个毛孔,令人神清气爽。

随着端午的临近,在淡淡的花香、叶香中,有一种苦香日渐浓郁,寻味觅去,便会看到一小丛或者一大片的艾蒿们,正在热烈地生长。在金色的朝阳里,灰白的艾叶上露珠晶莹,湿润的药香轻轻飘荡。在桔红的晚霞中,微卷的艾叶羞羞答答,浓郁的药香随风四散。

艾蒿有驱虫灭菌、治疗疾病的功效,传说中还可以插在门楣上辟邪,所以每年端午前后的采蒿活动,成为山野村民的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下来。在现代城镇的端午节前后,人们也可以从菜市场里买到新鲜的艾蒿,或者是艾蒿制作的青团等小食品。

“最好的采艾时间,是端午的当天,特别是太阳初照,那时才是药性最好的时候。”这是老爸告诉我们的。3年前的每个端午节,我们全家都能在浓浓的艾蒿香中度过。那时候的端午,无论太阳出得多早,有多晒人,早上只要我们一开门,艾蒿的香味就会从门外飘进来,然后就会见到满脸大汗的老爸出现在门口。后来我们几姊妹成家单过,与老爸同城的我,也会在一大清早或者临近中午时分,收到老爸送来的艾蒿。

蒿香仍在,斯人已去,老爸离开我们已经3年多了。

老爸是农民出生,当过采煤工,干过企业职工教育。他上学不多,却善于学习,热爱写作。无论是上个世纪的《红旗》杂志,还是现在的国家级报刊,都留下了他辛苦写成的文章。老爸曾经拿着10多篇发表过的文章剪报让我联系印刷出版,以便留给子孙们作纪念。我一打听,无论是自费出版还是简单印制成册,至少要10万字左右才勉强像样,老爸的作品才两万多字,这事就耽搁了下来。每当老爸问起此事,我就说:你继续写吧,以后一起出书。谁知,老爸的心愿还没有达成,却因交通事故意外去世了,农历生日尚不满70岁。去年,我自费出版了作品集《娴静人生》,并附上了老爸的作品,完成了他未了的心愿。

心愿虽了,但没有了老爸这位一家之长,我们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没有了方向;就像裸露的岩石,没有了植物的荫庇;更像那秋后的艾蒿,干枯了岁月。老爸健在的日子,娘家就是我们的港湾。委屈了,回娘家。有高兴事,回娘家。节假日,更要回娘家。如今,老爸不在了,有了委屈,我们得学会自我调节,不以己悲。有了高兴的事,我们得学会波澜不惊,不以物喜。

记得10年前,儿子读初中、高中时住校,周末才回家,我们陪伴他换洗衣物、改善生活。老爸老妈虽已退休,却还在发挥余热,周末他们也从小镇赶来,我们也得陪伴着逛商场、度周末。那时,人到中年心牵两处、分身乏术的无奈,如今还历历在目。

那些年的端午,还不是法定假日。虽然很多时候也难逢周末,老爸老妈还是会搭乘公共汽车,一路风尘地赶到我所在的城市,带给我们的,除了早上刚采摘的艾蒿,还会有一把葱、几只蒜,或者一小袋时令水果。父母的爱,就像初夏时的艾蒿香,直抵内心最柔软处。

10年后的今天,儿子已经在省城工作。老妈虽然独居,却也经常到远在另一个城市的弟妹们家小住。心里牵挂着老妈,却又舍不得与儿子团聚的机会,这种心系两头、找不到自我的历史又一次重现,怎能不让人感慨:父母所在处是我们的家,我们所在处,却也是儿子的家啊。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祖祖辈辈,子子孙孙,生命就这样繁衍,文化就这样传承。

好在,我们已经身处高铁时代,平时的周末,亲人们可以随性来往。传统节日的浓浓亲情,早就分散在日常的相聚中了。就像如今的艾蒿已经被规模地种植,从4月的第一茬采摘开始一直到夏末,能够采摘四至五茬,浓浓的药香,早就渗透在每一茬的收割中了。

今年的端午,有没有人,会顺便把在乡村采摘的艾蒿,通过高铁捎给远方的亲人?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