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年少读书时

作者: 贾载明[文集]2021年11月26日原创散文

那所小学叫云阳县柏木小学。我少年时在那里读书。

有一天上午下课后,我见操场边围着一团人,并有喝彩的声音。从人头缝里看进去,原来围着的是谯老师。昨天学校里买进了一批连环画本,谯老师正在讲《侦察英雄安宝书》的故事呢!

几个八路军钻进敌人的窝里,抓住一个“喉舌”。归程中穿过铁丝网时,被敌人发现。安宝书为了掩护战友被敌人的子弹打断了腿。但敌人没有发现安宝书躲藏的地方。

听了这个故事,我很激动。最后战友们找到安宝书喊他“班长”的声音至今还萦绕在耳畔。真想有属于自己的连环画本啊。

一个星期日,我到了舅公那里。舅公姓魏,他是国营食店里的一名退了休的职工。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在遥远的大城市工作,父亲说她是学“鸟语”的。我想父亲说的“鸟语”,可能就是现在的外语吧。舅公那里是区所在地,有非农业人口居住,还有一条小小的街。沿街看物,惊喜地发现了一个卖连环画的地方!隔着玻璃看进去,五颜六色,一本一本叠垒在那里,太吸引人了。想买,可是没有钱,我灵机一动,向舅公借钱吧。舅公果然借给了我钱。我隐约记得是两元。

回到书店,买什么书呢?正好旁边有一个比我大的儿童,他说:“你就买《智取奶头山》,保证好看。”

果然,是战争故事,小朋友喜欢,尤其是男娃。是说解放军在东北的林海雪原中追剿国民党的残余部队。其中一股敌人逃到形如女子乳房的奶头山上。山上有一大洞,可容纳数百人,并有天然一池,池里有泉,向上冒水,无论天有多涝,盛水的池子不会满;无论天有多旱,那泉水也不会干。上山只有一条路,曲折峭险,要登四十八级台才能到达洞口。叫人咋舌的天险。这些细节是一个生活在深山的磨菇老人讲给解放军的。攻取奶头山,要有“飞人”从与奶头山靠近的那座山峰“飞”到奶头山那棵最高的树枝上。后来,果然是一个叫刘勋昌的英雄带着绳索,飞了过去。一个个解放军顺着绳索滑过去。山的前面有18名特等步枪射手徉攻。敌人哪里知道后面有刀捅来,自然是束手就擒。连还画上力大无穷的刘勋昌双手将敌人的司令许大马棒举上头顶,然后摔在地上。这个画面至今还记忆犹新。

买连环画的钱是借的,应该还。但父亲久久没有去还,也没有拿钱叫我去还。因为那时农村太穷了。舅公托人带口信,要把买画本的钱还了。但父亲还是没有及时去还。不久,舅公为了催还钱竟然寄来一封信。我至今尚记得,那信是用圆珠笔写的,字向右倾斜,不潦草。里面有“讲信用,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等语,甚至还有指责我在骗他的钱的内容。父亲有些生气,仍然没有还钱。有一天,一副滑杆悠悠遥遥到了我家。原来,滑杆上座的是舅公。专程到我家催买连环画的钱。他对父亲说:“你不还你小儿子借的钱,我就不走了。”自然,舅公被滑杆抬着悠悠遥遥走了,因为钱收到了。从我家到舅公那里有15公里路,曲折崎岖,翻山越岭。为了两元钱,舅公竟然喊了两个人抬着他来,这不是“豆腐盘成肉价钱”吗?这就是舅公的个性。

小学快要毕业的时候,我看到了小说《林海雪原》,原来奶头山只不过是里面的一个故事。家在农村,放了学还要帮大人做事,我每天的任务是:先到塘里挑一担水回家,然后再到林子里割一背篓草喂生产队的耕牛。母亲很负责任,把生产队的牛喂的很壮,每次大队里评比谁的牛喂得好都是一等。我借到《林海雪原》这部书正是夏天。心里想,到林子里割草前先看一会书。怕母亲看见我带上书,我把书放在背篓底,然后放少许草遮住。割草的刀磨得锋利,背上背篓,右手提刀向林子里走进。天热,穿的短裤,慌忙中,那锋利的刀把我的右大腿外侧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细长的伤痕至今尚存。

不久又看了《铁道游击队》,繁体字,慢慢猜,根据前后意思,大多都能猜中。许多繁体字就是通过这本书认识的。

接着是看《梁山泊英雄李逵》,配有画。李逵回家接母亲,在回梁山泊的路上,累了,渴了,李逵让母亲歇着,自己去找水。哪知这个时候窜出几只老虎。李逵找水回来,见母亲不在,只见老虎,不是老虎吃了母亲还有谁。挥起板斧,杀死了几只老虎。我感到李逵的杀虎图很美,用点灯用的煤油将作业本里的纸浸渍,这纸就变得很透明,然后覆盖在杀虎图上,将其蒙画下来。

那时没有电灯。夜里,看书久了,母亲会吆喝,没有钱打煤油。于是等母亲睡下后,悄悄把煤油灯拿到床上,轻轻划燃火柴点着。有一次,看着看着睡着了,煤油灯把蚊帐烧个洞。要不是及时醒来,会把自己烧着。

我把看了的一个个故事,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夕阳西下时,讲给同路的十余个小伙伴听,个个听得津津有味。现在那幅图景还在眼前啦!

少年读书真好。好在记性强,看了终生难忘。所以,少年能看到书也是一种福气。

作者贾载明的文集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