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低矮

作者: 刘进2021年12月20日现代散文

出去游玩,在江南一座旧城里,发现一条老街道,它很窄很挤,有了些年月。街两侧是低矮的商铺,灰砖墙基,木板搭建的老墙面,房顶似乎伸手就能触碰到。有些商铺的墙面已经破旧不堪,甚至有的门也破损了,歪歪斜斜,路也因年久失修,变得坑坑洼洼。

让人奇怪的是,这里的人倒是不少,大多是旁边老城区里的人,他们宽衫布衣,走起路来不急不缓,看到一家小吃店,便乐呵呵地走进去,和老板打招呼。然后,随意找个空位坐下,跟老板说一句:照旧。

有些店铺,摊子已经延伸到外面来,上面摆满了各类散卖的粮食,小米、绿豆、花生等应有尽有。邻摊便是各种酥糖,看起来和小时候吃的一样,还是那种透明的大口袋,有人来买便松开绳子,没人买时就牢牢扎紧,以免受潮。还有些卖菜的妇人,在地上铺一块尼龙口袋,贴着地面,摆着种类并不多的蔬菜,一坐就是半天。

走在这样的老街里,我总觉得有亲切感,觉得有人气儿。可能是早些年,我在乡间的小镇上待久了,觉得这里无论是人,还是房屋,都不曾远离大地,不像城市里那些高耸的楼宇,让人望而却步,徒增迷失方向。

就好像处于皖北平原上的故乡。许多年前,我年少,身子小,走在生活的小镇里,觉得那些房屋也很小,大多都是一层,可以轻而易举地看见屋檐上的麻雀窝,看见雏鸟伸头求食的样子。也可以看见炊烟,贴着墙壁溢出来,停留在屋檐上下,如轻纱一般,久久不散。

许多年后,年龄渐长,身子也高大许多。生活在城市中,却觉得自己太渺小,高楼遮望眼,给人一种难以言说的孤独感。

有句歌词唱道:“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躲过雨的屋檐。”以前躲雨,站在低矮的屋檐下,从不觉得焦急,听梁上麻雀叽喳,看水流从瓦间落下,看四溅的水花,看远处水汽弥漫,看还未来得及隐去的烟霞。当走在高楼四起、车水马龙的闹市,却再也找不到倾斜在头顶上低矮的青瓦屋檐,亦找不到那种檐下听雨的闲适感觉。房屋,似乎高了,就给人一种距离感,缺少了一种触手可及的温暖。

读过苏轼《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最喜欢这一句:“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觉得真切,就如那棵年老的矮槐树,让人觉得很温馨。还读过一首现代诗:“我家大门不高,柴房和厨房的门更加低矮,代代相传,进门出门总要低一下头。我的头颅并不高贵,我常常低下头来,让家门罩着我,让土屋宠着我。”写得好极了,读着作者笔下的大门,记忆里老家那三间低矮的小屋也逐渐清晰起来,让我感到无比亲切。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