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文章

2022年12月06日经典文章

艺术的文章(精选24篇)

非手艺时代

文/周竹生

在多媒体时代,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少。就是这样,遇到《舌尖上的中国》《大国工匠》《超级工程》这样的节目,我也能抽出时间,静下心来,慢慢地看,细细地品。我看的是中国手艺,品的是中国功夫。

手艺,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已经是一个很陌生的名词。但是对于我们的父辈祖辈,手艺是一个恭敬神圣的名词,在他们的时代,凭手艺吃饭,靠手艺安身立命,养家糊口。什么都可以不学,但是手艺不能不学,什么都可以没有,手艺不能没有。

在我年轻的时代,还是一个手艺人走四方的时代。铁匠、铜匠、漆匠、箍桶匠走村穿巷,木工、瓦工、电工、搬运工早出晚归。在我搬入新居打家具时,曾和几个木匠有过亲密接触。

上世纪八十年代年初,父亲买了一堆木料,要为我打一套家具。木料买回来,打什么,怎么打,全由我做主。我联系了我做木匠的同学,按照简洁实用、美观大方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组合家具一套、书柜一套、书桌二只、餐桌一只、大床一只的家具计划。根据房间的面积,当时流行家具的式样,经过反复测量比对,确定了家具的尺寸图样。

暑期一到,动手开工。我和两个木匠就开始打家具,前期是锯板开料,把木料锯成不同尺寸的板料和方料,之后是刨光开凿,粗糙的圆木变成了有棱有角光滑无比的木块。这些工序到位之后,进入到拼接阶段。三合板正反贴在木龙骨上,成为一片一片的柜门。近两个月的慢工细活,一件件家具全部做好了。把这些家具按照原来设定的位置一一摆放,全部到位,距离不多不少,恰好。

这套实木家具,材料地道,做工考究,牢固结实,虽然搬家几次,但是始终没有舍得淘汰,虽然不用了,依旧在老屋里摆放着。原因很简单,这是我参与打造的一套纯手工家具,倾注着一份感情,有着我对手艺的一份了解和尊重。

回想过去,思考当今,在机器人甚至是智能机器人更多地替代人工的时代,手艺人怎么办?手工工艺路在哪里?

手艺投入的成本太大,太辛苦。手艺这玩意,长在谁的手里,真还有先天后天之因素,并非个人心愿能成。先天要足,爹妈要给,如果没有那么一点天赋,不是那块料,榆木疙瘩是雕刻不成玲珑琵琶的。后天要续,有了高于别人的禀赋和兴趣,也要磨刀霍霍。有时候自我努力也不够,也要时代给力。

这个时代真的不要手工手艺了吗?因为这个时代的浮躁已经不兴手艺了。

手艺和艺术的养成跟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丰年荒年,丰收歉收,有时候既在人,也在天。汉魏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同的时代孕育不同的艺术。艺术来自风尚风度,燕瘦环肥;艺术来自气质个性,郊寒岛瘦;艺术来自沉淀沉静,十年一剑。人心浮躁,急功近利,山寨掠夺,蜂拥而上,都是艺术的大患大难大忌。好酒不怕巷子深,从这个意思上讲,真正的艺术都在巷子深处,都有一个长长的窖藏过程。深处就可以慎独深思,入静修行,窖藏就可以吸收天地之精华。否则心神不宁,见利思迁,火候不到,浅尝辄止,就不可能有艺术之精,功夫之深,技艺之绝。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达,一些以作坊为承载的手艺和手艺人难免趋向消亡。铁匠、铜匠、笔匠,可能兴盛了千年,但是让他们推出舞台不过是三四十年而已。生活不需要了,想留也留不住。

这个时代真的不要手工手艺了吗?不!大国工匠是国宝,手艺蕴含的工匠精神更是国粹。

当今时代年轻人不热衷于学艺,职校学生不热衷于学技,手艺人越来越少,手艺越来越生疏,手艺时代,渐行渐远,非手艺时代,危机四伏。

实业的基础是手艺,企业的根基是技艺。根据有关机构调查研究,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岁,而欧美企业平均生存年限是12.5年,日本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原因何在?这一统计数字告诉了我们众多答案中的一个,没有工匠的手艺,就没有精密制造,没有工匠的精神,就不可成为制造的大国强国。

是时候了,果断地说,把非字去掉,让手工手艺与工匠精神和时代同行。

留白,是一门艺术

文/佟晨绪

维纳斯确实是神奇的美神。她那优美流畅的线条,骤停于断臂之处;腋下空荡荡的,却又如此丰富。那片空白,激发出多少人心中完美的维纳斯。断臂维纳斯启示我们,虚实相生,有无互通,我们也应当学会这门留白的艺术。

学会留白,便有高明的创作。作家们深谙留白之道,林黛玉在红消香段时拼尽全力喊出的话是“宝玉,你好……”,这没有说完的话究竟是什么呢?曹雪芹故意给我们留下了一段空白,令我们读之猜之思之。如果让林黛玉直接喊出“你好狠心”,或者是“好自为之”,明明白白透透彻彻,好是好,但这样一来意蕴全无。正是这空白让人揣想深悟,作品才不至于流于俗套。同样,着名作家沈从文在《边城》里始终也没有不交代傩送有没有回来,散文大师余秋雨在《垂钓者》中也不说明瘦老人到底钓到鱼了没有,正是这“不交代”与“不说明”才会让读者无限回味、无限思索,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

学会留白,便有高效的工作。列宁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休息对于工作来说,是一种空白。生命短暂,转眼就是百年,将有限的生命让给休息,留给空白,这似乎是一种浪费。但是,没有休息的“空白”,怎能有效地学习、高效的工作?许多人常拿鲁迅做例子教育青年,说鲁迅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写作上。殊不知,鲁迅也懂得忙里偷闲,注意工作和休息的搭配。他只活了五十多岁,那该是积劳成疾所致吧,如果他能更多的给自己一些“空白”,或许他的寿命会更长一些,对历史的贡献也就更大一些。

学会留白,便有高洁的人生。当差役拿着国王的书信来请庄子做官时,他却指着乌龟说愿“曳尾涂中”。视官位如粪土,这是何等的高洁。如果庄子也向世人一样,满脑子名利,没有一点空白,历史能留给我们一个如此飘逸的道家高人吗?现实中的贪官们,一个个从“万户侯”沦为阶下囚,不也正是因为利欲塞满头脑,不肯为自己留一点空白所致吗?在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应该给自己的思想留一点空白,以便更好的取舍,更好的坚守自我。

充实未必就是圆满,同样,空白也未必尽然是空洞和虚无。其实,留白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我们应该好好研究其精髓,努力将自己的追求推向极致。

书法与田畴

文/李丹崖

我练习书法之后,总是容易把书法与故乡的田畴联系在一起。

那一笔一画,横平竖直,总让我想起故乡的阡陌,诗词有云:“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被阡陌分割的田垄,就像是一笔一画的方格纸,田畴上的一垅又一垅庄稼或药材,就像是一横或一竖。

书法中的“点”,好似故乡田野里的深井,庄稼人多是从这些井中浇灌庄稼,很多字也正是由“点”出发,而后有了荣枯浓淡。

春夏,是庄稼最繁茂的季节,也好似是我们饱蘸了一笔墨,开始书写,墨迹在宣纸上漫漶出好看的纹路。田野入秋,一枚字或一幅字已经基本写就,而冬日的萧索就是一枚字的最后一个笔画,多半是枯笔,是苍劲却又稀疏的枝枝杈杈,多像冬日的景象。其实,也像极了旧时被犁铧和靶齿翻耕过的田野,没有了庄稼,那样的印痕却依旧淡然好看。

小时候,我常常喜欢在犁铧和靶齿翻耕过的田野边发呆,看那些田地里的勾勾画画,这是庄户人家的“枯山水”,谁说农家人就不懂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最早的艺术说不定就源于田间的劳作。冬日的枯与守,让人想起书法中的枯笔,或者是蔡邕当年所创的“飞白体”,浓墨在宣纸上笔走龙蛇,最后所带来的枯丝,是墨虽弱,笔力俱在的一种见证,这样的见证,是见风骨的。

史书记载,曹操最爱这样的飞白体,也最爱在屯田督耕之时,用刀剑在土地之上划出这样的笔画来。鄙乡至今尚有两座“观稼台”,是曹操当年施行屯田时所遗留,虽然已经望不到曹操在大地上的手书,但遍野的庄稼在秋收之后,不都是苍劲的“飞白体”?

人,到一定程度不妨多一些“临枯之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没有了枯之守,哪有繁茂的张扬和挥洒?

表达不仅仅是说的艺术

文/兰草ygl

自从人类诞生了语言,产生了文字,便有了人与人之间的表达。

表达是交流的一种形式。其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最主要、最常见、最广泛的形式是语言,其次是文字。文字表达受文化水平的限制,需要一定的读写能力。除此之外,在特定环境下,人的表情、手势也能起到表达的作用。

表达是人生相随相伴的行程。一个婴儿降临人世,吃和哭是一种对饥饿和痛苦原始的本能的表达。呀呀学语,是浅显的语言表达。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不断丰富,知识不断积累,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文字表达,都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完整。

表达是双方的,是相互间的交流。表达的对象可以是整体,也可以是个人。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表达的第一个对象。对一个人准确的、完整的、真实的表达过程的形成和把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年龄、环境的变化,表达的对象也在不断的变换、不断外延。人到了晚年害怕孤独,表达的时间越来越多,表达的对象却越来越少。

表达是生命的象征。没有表达就等于失去了生命。一个人有思维、有理智而失去了表达的机会,或是丧失了表达的功能,是最大的痛苦。我见过一个病人,在生命垂危的时候,面对亲人有许多话要说,可又说不出来。眼角滴落的泪水成了他对人生、对亲人无限眷恋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也是惟一的最后的表达方式。此时无声胜有声。

表达是一种修养。需要因人而宜,因事而宜。同样的事情该不该表达,如何表达、怎样表达,理解的角度不同,把握的尺度不同,其效果也不尽相同。表达是一种能力。无论是高尚的优秀的,还是龌龊的猥琐的人,都要每时每刻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是赞成拥护,或是批评反对,只要是发自内心的,只要是实事求是的,就会让人评然心动、心悦诚服。一个人的表达能力给外界一种感性认识。在对方不了解的情况下,表达就是一种承诺,说是一把打开心灵的钥匙。有的干部为官一任,当地群众凭着他要造福一方就职承诺的表达接纳了他。当然后来他能不能真正取得人们的信任,得到人们的拥护,还取决于他是否兑现了当初的承诺。

在一定意义上说,表达是一种天赋。有的人善长语言表达,有的人善长文字表达,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兼顾得完美无缺。

常常见到这样的情景,有的人讲起话来,思路清晰,滔滔不绝,可一落到笔端,就大相径庭,判若两人;有的人笔下生花,可一放下手中的笔,就像盲人离开了拐杖。

表达又不仅仅是天赋,更多的是后天知识、能力、才华积淀的结果。表达是一种输出,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一个人学习、钻研、积累的过程,就是输入的过程。输人得越多,输出也就越自然、越系统、越充分。

表达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实力,但不等于善表达的人就聪明智商过人,不善表达的人就无知头脑简单。

表达受一定的心理因素影响,从未站在讲台表达过的人,难免会出现紧张。紧张往往就会造成表达的缺憾。表达也受心绪的感染,心境如水时,表达就会发挥得淋漓尽致。人生有悲欢离合,表达是内心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也会有苦有甜。

表达不同于表白,也有别于表白。表白单刀直人,过于直平、过于苍白;表达是一份爱心和耐心,是一份真诚和深情,是永不疲倦的精神之旅。

如果将人生比作乐章,表达是最活跃的音符,没有它就无法弹出最动人的生命和弦。

人生值得表达的东西太多了,需要表达的东西也太多了。每天每天都在表达,只不过表达的内容、对象、形式不停更换而已。

表达让人学会了审视自己,也学会了审视周围。因为表达总有许许多多的面对,面对别人就得不断地修正自己,完善自己。人生正是在这无休止表达的过程中走向成熟。

八大山人的润笔

文/陈世旭

清初一代画圣八大山人晚年“常忧冻馁”,且常生病。他给画商写信,说自己病得抓不住画笔,画不了画,没米下锅了,能不能借点钱给我周转?活比死还难啊。

世上的艺术家各种各样,在艺术与金钱的关系上无外乎三种:一种是只知艺术不知钱,到了知钱的时候也不知怎样搂钱;一种是既知艺术也知钱;一种是不知艺术只知钱。第二种不必说日子过得如同公卿,第三种靠炒作钻营也可以肥得流油。最惨的就是第一种了。

八大山人恰恰就属于第一种。他早期的书画,供释门里外的师友娱情逸趣,无所谓“润格”。即便有人酬谢,也是给庙里做的功德。他痴迷艺术,却不像今天聪明绝顶的艺术家一样懂得艺术可以是生财之道,不懂装贴润笔告示,不懂让夫人揣着印章不给重金就不盖印。只凭着兴之所至就泼墨挥毫,不计较作品的价值。市井百姓送他一条鱼,他就画条鱼答谢人家;送他萝卜白菜,他就画萝卜白菜答谢人家。他唯一嗜好酒,想得到他笔墨的人,就拿酒招引他。他酒量有限,很快就醉了,一见纸笔便大肆泼墨,或用笤帚挥洒,或用破帽涂抹,然后再抓起笔来大肆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或花鸟竹石,无不进入妙境。如果喜欢他的书法,他就捋起袖子,挥舞笔管,狂叫大呼,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随后就任由人家拿走,别人以为他着了魔,而他也整个一个人来疯,越画越快。

八大山人生前无任何社会地位可言。那些随便就得到他作品的人也多是穷书生、小市民、杀猪的、卖酒的,还有寺庙的和尚。他们争先恐后地围着他拉拉扯扯,向他索画,他有求必应。

不过,他不可以强迫。清醒的时候,权贵即便送金银珠宝给他,也得不到他的只字片画。因此,权贵们求他的书画,反而要从寺庙僧众和五行八作那儿买到。被霸蛮的武夫招去两三天不让走,他就在人家厅堂上拉屎,人家只好把他赶走。有长官让人拿了请柬来请他,他说你不来见我,我怎么会去见你!对他不高兴的人,他会举起一柄写了“哑”字的扇子挡着脸,懒得跟人家啰嗦。

上述所有这些,八大山人同时代的几位传记作者都写得明明白白。

八大山人现存的信札和书画题跋中有大量关于或“承拜登为愧”、或“助道”、或“荣寿”、或“年翁所托”之类为朋友作书画的内容,这些作品也谈不上“润格”。   

多少有些象征性报酬的是燕集一类社会活动中的作品。真正要鬻画为生得靠画商销售。但他书画的卖价却令人寒心。一个江浙人开年时托人带半百(五十元)钱来江西,让八大山人为他书写《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共计八百八十一字,仅卖五十元。八大山人在一封信札中写道:“……河水一担值三文者,汉东方生以为何廉也之说……”

说自己的书画廉价得与一担河水差不多,就像汉东方生的“拔剑割肉……割之不多,又何廉也!”但即便如此,他也是满心欢喜——这样的价格,已经有些出乎他的意外了。

这就是晚年鬻画为生的八大山人书画最早的卖价了。

而三百多年后,不知有多少人指着八大山人这个名字养家活口,扬名立万,发财致富。以得其真传自诩的伪书家伪画家、以他为主角的伪演艺伪传奇、以他为旗号的伪学者伪学术,沸沸扬扬。最为恶劣的是仿冒八大山人的赝品之多,使得八大山人作品的鉴别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连许多声名显赫的巨匠,也靠几可乱真的伪造八大山人作品而获取巨额财富。与此同时,八大山人书画在国内外市场奇货可居,拍卖价动辄上亿。

与今世稍有名气的书画匠相比,八大山人是太可怜太渺小了。

在一个重名轻实的世界,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艺术、谁是真正的艺术家呢?但艺术的铁律是永恒的。书画匠与书画家二者的区别其实无须特别指出。书画匠的意义在技术;而书画家的意义在美学。古今中外,伟大艺术家贫贱而终的不乏其人,但他们永远高耸在艺术史的巅峰;而生前尽享荣华富贵的书画匠多为平庸之辈,他们当时即便寸幅寸金的笔墨也最多是过眼烟云,甚至垃圾。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之言,用来形容八大山人,一样适当。

有人诘问:如今,技巧替代了精神,艺术从业者大都痴迷于“术”,而抛弃了“道”,我们还能再找到一个能够为天人境界隐遁苦修的艺术家么?还有多少可与天地同寿的艺术生命给我们以如此的震撼?有识之士慨叹:“返视流辈,以艺事为名利薮,以学问为敲门砖,则不禁怵目惊心,慨大道之将亡。但愿虽不能望代有巨匠,亦不致茫茫众生尽入魔道。”

诚哉斯言!

灵遁者散文:吵架的艺术

文/灵遁者

导读:跟女孩相处,记住一点:少说过去,多谈未来!

下笔写字,文章就有,对一个作家来说是难的;可抬腿伸手,步步是生活啊。生活是什么?生活是人情世故,是嬉笑怒骂,是点点滴滴。

今天就说这一个“骂”字,这里面的“艺术”可深着呢!不能说外国文化不丰富,尤其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总之停留在影片中的那几个词“谁特”,“法克”,“必吃”“安斯”……总是略显单调。而观中国,那“骂人”的词汇和语句都宽泛得很,文化语言的丰富性和强大性,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细细思考,人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不是一句空话

我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读《红楼梦》的时候,我就“惊了”,名著里怎么出口有“脏”。甚至我以为曹雪芹就是陕西或者山西人,因为他作品中的那些粗口方言,我是熟悉的。

相对于男人而言,女人更擅长“骂人”。我出生在农村,“有幸”见过不少村里的村妇吵架,那场面,我就不描述了,大家心领神会即可。为何呢?不知道心理学家是如何研究这种生活现象的。以我个人之见,这是文化现象的反应。因为男人被冠以“山”,高大威猛,有阳刚之气;女人被冠以“水”,那么叽叽喳喳似乎也可以理解。倘若一个男人像女人一样骂街,多数会被耻笑,认为有“妇人之舌”,不男人!

大蒜和咖啡哪个文明?这是出自周立波和郭德纲互怼的梗。显然我们很清楚,生活需要咖啡,也需要大蒜。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在咖啡馆喝咖啡,在面馆吃大蒜,这就是文明。

骂人的粗口,可以写在名著里,这就是作品。这种作品反而更接近生活,更形象,从而更深刻。但也不能满篇脏话,过了那个度,那就是“喷子”,就是“泄粪”,不是写作品了。

细细思考,人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不是一句空话

我打小不擅长骂人,原因是口吃。你想啊,别人机枪似的“突突突”“哒哒哒”地攻击你,你气得半死,才憋出来一句话。自取其辱,这事咱不能干。那咋办,见情况不对,该出手时就出手。可是人长得瘦,家里穷,吃饭也没啥营养,自然从小没力气,所以多数时候,挨打多。

后来慢慢长大了,读书多了,话少了,写文章多了。从一个急性子,慢慢变成一个慢性子。有时候家里人总说:“你咋慢的杂家呀?”【翻译过来就是,你这么慢性子,可愁死人了。】

后来长得很大了,30多了,还没有结婚。但我妈总跟人家介绍我说:“我大儿子性格好,好得很,也乖。女人嫁过来绝不会受气。”

人家也总说:“性格好就行,包容好啊。”今年我结婚了,我媳妇总跟我说:“性格太好了,慢死了。”总说我:“你能不能快点,你能把我急死。”

细细思考,人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不是一句空话

我跟我媳妇呢,倒不是互相骂人,毕竟她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争争吵吵是有的,她说话快,我说话慢。

如果有人问我,和女人怎么相处才好?我就一个观点,少说过去,多谈未来。前几天抖音刷到一个视频,大概就是男女互相诉说过去呢,结果女朋友掀桌子了。下面一个哥们的评论很精彩:“我跟我媳妇前几天晚上聊天,两个人都发誓不论对方说什么,都是过去了,绝不吵架。结果那天晚上,打得不可开交。啥话脏拿啥骂我呢,简直就是泼妇。”看看那上万的点赞,和其他的几千评论,你就懂了。为啥“少说过去,多谈未来。”女人是情绪动物,情绪上来了,嫉妒心上来了,她才不管刚才发啥誓了。

但你要问我男人面对女人骂人怎么办?我只能说你就受着吧。假如你不还嘴,沉默,她情绪发泄不出来,后面将会有更大的“暴风雨”;假如你还嘴,跟她讲道理,理论理论,也会激起她的反感和好胜心。再假如你满口承认,我错了,我错了,她可能会说你敷衍,每次都敷衍。会反问你:“错了,你改了吗?”所以呢,没好办法,如果是新婚夫妻,那就抱住她使劲亲,别让她有开口的机会。如果是老夫老妻了,那这招我估计也悬。

中国夫妻都挺有意思,女性往往爱“反讽”一下男人,比如你对比一件事呢,她说:“那很好吗!”“那你赶紧去。”“你现在大忙人呀。”……诸如此类的话,如果是刚学会中国话的外国人,估计都要遭殃。但中国人男人就不一样了,他们不光听,还看对方表情或者眼神,一看,再结合话语,立刻心领神会了。往往会解释说:“没有,没有。”“就是说一哈而已。”“没有你漂亮。”……

中国还有两句俗语,第一句是:“有理不在声高。”还有一句是:“先声夺人。”就是没理,也得有“气势。”有人天生说话就像吵架,声大如雷,我一个亲戚就是这样的。

究竟哪一句俗语适合你,我也不知道。我无法教会你如何生活,但生活本身会教会你生活。你得慢慢去品味生活。于我而言,声大不了,“先声夺人”也不是我的性格。气势大,有时候看似是压了别人,更是“反压”了自己。

我母亲和我父亲吵架,我母亲总是声音很大,面红耳赤,看似她占了“上风”,其实呢,伤身体。心火大,吵完架心思不宁。我总是劝她:“妈,你今年都50了,还没有你儿子我通透,吵啥呢,吵不解决问题啊,还把自己气得。”

有一部分人有皮肤病或者其他诸如高血压,心脏病之类的病,一急,往往加重病情,要了自己的命。可是他们控制不住自己。我妻子就是,她就说我控制不住自己发火。其实事后,她都能意识到自己发火了,下次会注意。

人这一生,骂人与被骂,你喜欢哪个?我希望你哪个都不要选择,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生活确实有不能控制的时候,所以性格决定命运有时候不是一句空话。

曾国藩为什么被多人推崇,就是因为他能控制自己的性格和行为,从而在30之后,仕途扶摇直上,终成晚晴“四大名臣”之首。

曾国藩年轻时候,不怎么节制自己,而且口出狂言之类,容易得罪人。还暴饮暴食,有一次重病之后,父亲告诫他:“节欲、节劳、节饮食。”曾国藩在日记中也说:“接家信,大人教以保身三要,节欲,节劳,节饮食……小子读之,悚然!小子一喜一怒,劳逸疴养,无刻不萦于大人之怀也。若不敬身,真禽兽矣!”所以曾国藩有一句名言:“不为圣人,便为禽兽。”

吵架,骂人是一种生活现象,你我他都有经历。我的标题是《骂人的艺术》,似乎是有点矛盾。难道骂人还是“艺术”?骂人还有讲究?我旨在告诉你,当骂人成为“艺术”的时候,你心境就变了,就不再是骂人了。骂,争吵,辩论,诉说,阐述,文章——这就是一个过程。

生活需要发泄的窗口,你一定要找到更有益于身心的方式,去赢得生活和另一半。就好比,男人喜欢漂亮的女人,但更喜欢和悦的女人。一个漂亮但满口爆粗的女人,多数是不招人喜欢的。真正的高雅和长久的高雅,来自内心的修养和强大。就像一句俗语所说的:“如果吼叫能解决问题,驴将统治世界。”

说话的艺术

文/张建云

与女儿交流一些事情,她时常会把“我知道”挂在嘴边。我与她讲苏格拉底临终前悟出的七个字——“我知道:我不知道。”她一下心领神会。

对成人来说,爱说“我知道”的人,基本在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之中,很容易走入自以为是和独断专行的死胡同。还有人喜欢说“你知道吗”,而且频率很高;把“你知道吗”当成口头禅,说一句话就问对方“你知道吗”?听得人起火落火。也有人喜欢把“你懂吗”“你明白吗”挂在嘴边。更有甚者,以“你不知道”“你不懂”“你不明白”“你错了”开头,直接打断别人的话。好像这世界就他一人逍遥,就他一人正确。

这些话语虽然是口头语,但它会强化一个人的行为,每说一次就给大脑发一次信号。久而久之,会影响你的行为和别人对你的印象。

你可能觉得无所谓,但有些时候某些不好的口头语,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所以,孩子如果把如上话语说成口头语,不仅是不好的自我暗示,也是情商低的表现。

在这里,我们可以与孩子有个约定:1.把“我知道”改成“您说得对”。2.把“你懂吗”“你明白吗”,换成“您看,我说明白了吗”“您看,我这样说对吗?”3.戒除“你不知道”“你不懂”“你不明白”“你错了”这类直接否定别人的说法,一定要戒除。这类语言是和谐人际关系的拦路虎,凶恶得很。

好的做法是什么呢?多赞美他人。这方面,我们当父母的,不妨带个头。我家有个规定:吃饭之前定要赞美一下做饭的人。赞美,让彼此的心情愉悦,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所以,教会孩子真心赞美别人,是放下自己的傲慢和发现对方优点的好方法;而且,时间长了,孩子会有不错的人缘和机会。

当然,家长对孩子也要多赞美。但是,你在赞美孩子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在赞美孩子的同时提要求,这会让孩子觉得你的赞美藏有深意,或者像个计谋,让人不敢接受;而且,不要明褒暗贬,如“你做得比我预期的好多了”,这样的话基本上不是赞美,它可能会让对方感到窝心。

无论家长,还是孩子,收起好为人师的倨傲,前方的风景才会愈发美好。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姜锋青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没有生动形象、精湛多彩的语言连缀成篇,作品就会淡然无味。中学时代读茅盾、巴金、冰心的作品时,总是佩服他们能把文字锤炼得那么精当美妙,像珍珠样颗颗闪光。并不仅仅满足于唯美,也不仅仅局限于形貌,它还浸润到事物的内在,这就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使得描写事物发出独特而鲜活的光芒。有修养有追求的作家,往往极注重炼字造句的功夫,用恰如其分的比喻、比拟、衬托、对仗、借代、通感、象征等来展现事物的特质。

语言,是文学的品质、文学的尊严。凡是能充分表现心灵和精神独特经验的语言传达,都会是较好的作品。

好的作品是好的语言构造的,即是说优秀的作家,绝不会让自己的作品向没有性格、没有灵魂的“人物”倾斜,向低俗化靠拢。优秀的作家有自己的原则和目标,他会更加追求语言的魅力,即对中国传统诗意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中国语境下诗意生活的营造。

作家王开岭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品茶,和一个美好的朋友对坐,氤氲袅袅,灵魂游弋,你会浸润在一个弥漫着定力和静气的场中,静静地吸吮着书页中的养分和精华……一位有经验的读者说,书有香味,香有多种:有的大见本色,有的句句文采,有的充满学问,有的趣味横生。本色是情意,文采是辞藻,学问是积累,趣味是天赋。设若,写作者一没有情意,二没有词藻,三没有积累,四没有天赋,如何写得出锦绣文章?

一个有品位、有作为的作家,从来不认为语言仅仅是写作的工具。语言应该是作品的旋律、风格和光焰。譬如我案头正在看俞小红的散文,他描写裁缝铺的主人:“胖笃笃的老裁缝,老花眼镜架在酒糟鼻上,脖颈上挂着那条软软的皮尺,立在溜光水滑的台板后,笑眯眯的眼睛,听任一块块花布在女客身上比试身材。”他在《弄堂风》中写女孩子“规规矩矩地在自家的门口挑花边,盘着一双双像藕一样白的小腿……”文学语言就应当这样从小处、从细节与微妙之处着手,做到精微传神。细节并非纯描摹客观,客观的细节仅仅是细节的一个维度,有必要加入作者主观的参与,这样的细节描写才可能生动和独特,才具有艺术感染力。我们在文艺创作的实践中,应该致力于真切、丰富地表达事物,直抒胸臆地铺陈畅想,既要注重挖掘语言的再造能力,又要发挥语言的本体功能,从而使得作品语言神采飞扬、灵动生辉,并使文字彰显出古典气质,让如诗的语言飞翔起来。

诚然,在写作上实现这种跨越不容易。首先,作者应该坚持自己内心的选择,这种选择,应该是崇高的理想、神圣的职责、庄严的使命和对人民、对祖国火热的爱。不迎合、不盲从、不蝇营狗苟于名利、不降低标准。文学是有“粘”性的,但文学拒绝钻营;文学需要投入,但却鄙弃投机。唯以诚实的态度追求文学的真谛,创造语言的魅力,我们才能以自己独有的语言给读者传递出心灵的深度、广度和温度,才能拥有与广大读者产生互动的语境,而这种语境的建立,会让我们的心灵、精神,如同流淌的河流一样常流常清。

大家都孤独,谁才是真正的孤独者?

文/灵遁者

灵遁者散文集《我的世界》经典句子摘录:

1、既然嘴上表达不行,就在心里想,就写在纸上。我才意识到一个人会走上什么路,是与过去的缺点紧密联系的。当然更多的人,大概和优点联系的。

2、不论你是做什么的,寻求别人理解你的世界之前,先自己去理解自己的世界。

3、无论你是如何抒写你的世界,用文字,用画笔,用歌声抑或是用汗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世界是温暖的,平静的,就像是阳光下的渼陂湖,波光粼粼,让人驻足沉思——

4、假如我告诉你,你这一生挺好,最终是富翁,这是结果。可是你现在还没有享受富翁过程,你舍得离开人世吗?就好像我们都知道,我们终将死去,却不愿现在死去,这难道不是活着的意义吗?

5、你赋予很多物质“生命”,就是赋予很多力量给自己的生命。

6、不是所有的艺术都是理性的,但所有艺术创作者都应该让艺术有无限可能性。

7、艺术创作在我看来,永远都不要拘泥,永远都要像个小孩一样。

8、你要创作出连你自己都难以复制的作品。

9、为什么很多的画总是有千篇一律的感觉,就是因为绘画者从学画到美院毕业的体系学习中,把自己的思维也“镶进”在固定流程中了。

10、我永远不希望自己形成固定风格和方式,我只会以一种属于我自己的“风貌”去表现物质和精神。

11、没有想象力,知识的无限可能性就会被限制。

12、艺术要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另一个启示就是——我们的人生不该设限,让自己的人生也具有无限可能性。

13、我忘了是谁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艺术创作是个体的,群体创作是一个伪命题。就好像一个人做梦和一群人一起做一个梦的区别。”从这个角度讲,艺术家确实需要有一颗敏感而孤独的心。

14、大家都孤独,谁才是真正的孤独者?

15、艺术不在殿堂,而在泥泞的土里。而每一个初次拿起画笔的人,是不会意识到这点的。因为没有谁一开始就是“艺术家”。

话说涂鸦

文/何永康

当学生时,如果书写不工整,老师的批语大都是“鬼画桃符”,也有个别文绉绉的老师则说是“信笔涂鸦”。一些文化人写文章或弄国画、书法什么的,也总爱说是“涂鸦之作”,这当然是自谦之词。

一日闲读,读到唐代那位嗜茶如命的“茶仙”卢仝调侃自己小儿子的两句诗:“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方知“涂鸦”的出处,原来还是一“国粹”。之前则误以为是舶来品———因为在西方一些国家,涂鸦早已蔚然成风。有的城市专门规划出涂鸦区,立起涂鸦墙,供人们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尽情挥洒色彩和才情。

涂鸦的开山鼻祖,远古先民在岩石和洞穴留下的岩画就是例证。我以为,或许正是因为有了带有涂鸦性质的岩画,才有了后来敦煌等地的壁画、云冈等地的石刻。告别原始社会,有了纸张,有了文字和艺术,国人反而不敢随意写写画画了。为何?人进化了,思想也复杂了,有了框框和禁忌。拿儿童来说,其最早的艺术实践或许就是涂鸦———在厕所和一些隐蔽的地方,用石块和粉笔画出拙劣的表意不清或有猥亵意味的图案,以表现懵懵懂懂的潜意识———而在特殊年代,这样做一旦被人发现,就会说你道德败坏。所以,那时大人教育小孩要把手管紧。

也许在最初,涂鸦只是个人的宣泄方式———或表达对社会、事件、人物的愤怒与不满,或挥发多余的荷尔蒙,袒露青春期的冲动和狂躁,也有一些人仅仅是表现欲太强,以此吸人眼球获得虚荣心的满足。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开放,现在的“涂鸦”逐渐演变成一门时尚艺术。

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解放了思想,桎梏打开了,很多类似涂鸦的行为被宽容和默许。就有那年轻的时尚达人,拿着一个喷油漆的喷头,朝墙喷出光怪陆离、抽象难懂的画面。近年一些比较有档次的“农家乐”,为招揽生意,专门开辟一面“绘画墙”,让客人在上面随心所欲地表达情绪。城里的一些超市和卖场,也有了涂鸦区和涂鸦墙,笼络那些等待父母购物的孩子们。近来,地面多维涂鸦也在一些城市兴起,深得市民喜爱。由此看来,涂鸦在中国也逐渐有了生存的空间和环境。

其实,当下最大的涂鸦区是网络,最大的涂鸦群体是网民。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为每个人提供快速的创作和发表通道,高雅与低俗共处,精品与垃圾并存,真的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这就很有必要借鉴和发挥涂鸦墙覆盖、清除的功能,不断“扬弃”,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时间久了,水落石出,高下即见;说不好还会催生出新的文体呢。

渲染生活,点燃艺术

文/痛彻心扉

一轮明月照我心,一轮红日送我情,一段佳话铭记我心,一座城池赋我生命,歌颂这繁华绚丽的城市,歌颂这勇敢的中国人民,歌颂纷纷扰扰的大千世界。说实在的,要歌颂的很多很多,要赞美的也很多很多。话说中国的母亲河养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回报祖国大地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如今她老了,她经历了沧桑经历了洗礼,却没有一丝憔悴,永驻青春,不老容颜,永远那么瑰丽那么圣神。

题记

艺术是什么?艺术是用灵魂刻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心与心彼此倾听的呐喊,多少作家赢的了观众的掌声,多少电影影响了老百姓对生活的渴望。艺术来自生活,生活渲染艺术,艺术点缀生活,生活衬托艺术。就这样生活和艺术一直不断的交融,把我们拉入到这缤纷耀眼的世界里。

我想我的理解不止这一点,我觉得艺术更是人对这个社会的表现,每天都有那么多人忙忙碌碌,急于挣钱过日子,享受荣华富贵。如果生活就是这样一直忙碌不停,人民也一天到晚除了挣钱就挣钱,那生活岂不是远离了艺术,没有了想象,没有了思考,没有了乐趣,没有了对生活的渴望,我们还能追求什么呢? 正因为生活枯燥,没有一点激情,所以劳动人民想尽办法把生活点燃到高潮,奏响了美妙的音符。

说到这里,我也想感叹下自己,我从小就热爱文艺,喜欢唱歌,喜欢创作,尤其是把我个人生活中的点滴写在我的日记里,就当作是对儿时的美好回忆。我曾经也试图想写歌,那是我初中的时候,我写的《眼泪》,当时也是在家很悠闲没有什么事做,随之灵感兴起,我便写下这首歌曲,可是不能谱曲所以始终都是一个遗憾。现在我想静下心来好好地写作,把我身边所有发生的事都交集在一起,也许当我青春已不再的那一天,我可以回头看看曾经的那些回忆,也算是对自己这一生的交代吧。

生活需要点燃,就好比音乐需要旋律,没有了旋律的音乐就不成音乐,就变成杂乐了。每一位老百姓都是这社会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生活就是赋予我们老百姓的舞台,只要我们激情绽放,勇于创作,这个舞台将会更加光彩夺目。

渲染、点燃、创作、灵感、一个个深入眼球的字眼令人想象非凡,如今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美轮美奂,生活也随之丰富向前,眼前一亮却是这醉人迷香,繁花似锦的璀璨星空。

刻瓷

文/冯彦伟

白墙黛瓦,错落有致,掩映在古圆窑旁的陶镇老宅,不时传出清脆、悦耳的雕凿声……

其实,在陶镇,只要信步在街市上一走,你就好似进入了一个雕刻艺术的陈列馆。圆的,方的,长的,扁的;刻山水草木,刻飞禽走兽,刻人物品文,真可谓无所不有,多姿多彩。

陶镇的刻瓷在艺人的刻刀下,代代相传,终积成一部厚厚的今古奇观。

从博物馆里,看到出土的古朴典雅的刻瓷,探寻出刻瓷艺术的根脉。相传它起源于秦汉时的“剥玉”。从魏晋开始,随着陶瓷业的发展,大量精美瓷器出现,帝王、官宦和一些文人墨客在玩赏瓷器之余,很想把咏诗题文的墨迹留存于其上,以便永久保存,于是当时的艺人们便在施釉前的瓷坯上,用直刀单线刻出诗文书画的轮廓,这便形成了最初的瓷刻。宋代定窑瓷器的装饰,就是在瓷坯上刻出花纹后施釉烧制的典型代表,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卓越才能。清代成为一门独立的瓷器装饰艺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现存的取意于陶渊明诗句的光绪年间刻瓷艺人的作品。在上世纪初,刻瓷在中原地区流传甚广,尽管艺术水准参差不齐,但很多民间艺人都掌握着这套瓷上雕刻的本领。后来,因为战乱,这门技艺逐渐失传。解放后,刻瓷技艺已经鲜有人掌握。

从破坏到灵感的发挥,刻瓷是在破坏中达到艺术造诣的。刻瓷所用陶瓷造型与釉面的特长,通过锤击刀凿的变幻,来表现线条笔墨和情趣神韵。早期的手法,以单线勾勒为主。虽清秀高雅,但不失简朴,难以表现画面的虚实层次。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将书法绘画运用到刻瓷艺术上,集国画、版画、油画、素描之长,把中国画讲究的笔墨、气韵、空灵和西洋画讲究的点、线、面、黑、白、灰巧妙地融于刻瓷技法之中,使作品既保持了“如折钗骨,如屋漏痕,如虫蛀术”的金石韵味,又具有笔墨淋漓的水墨妙趣,作品推陈出新,层出不穷。

一块偶然落在瓷盘上的泥巴,引起了艺人的创作灵感。于是,操刀雕刻,一只麻雀跃然盘上。这偶然的发现便是浮雕刻瓷工艺的开始。他将浮雕立体与刻瓷点线结合,把刻瓷艺术从平面推到了半立体。作品《祖国万岁》,采用无光釉,底子呈浅灰蓝色,和谐而鲜明地衬托着灰白的仙鹤和墨绿的松柏,色彩丰富而淡雅,层次分明而柔和。由于采用浮雕手法,那仙鹤就像站立在盘上,简直活了起来。作品《寒雀图》,展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老树披上浮雕的白雪,几只活灵活现的小麻雀交头接耳,与老树相映成趣。1985年6月在宜兴举办的全国陶瓷产品评比会上独占鳌头,获一等奖。《玉兰花》又以喷、堆结合的手法完成,使兰花叶蕊如绒线一般,淡雅高洁。

动彩刻瓷则利用陶瓷釉色高温窑变的自然色彩与刻瓷相结合的艺术。《千里明驼》巧妙地利用窑温使釉彩发生物理变化后的流动釉面进行雕琢,把陶瓷釉面的绚丽色彩与刻瓷的金石趣味结合在一起,生成既有主题又有背景依托的艺术刻瓷,技法新、意境奇,洋溢出明快流畅的现代气息,开创了刻瓷艺术的新天地。

用刀笔在瓷盘上造像,不同于在纸上绘画,要做到惟妙惟肖,刻画出人物的神韵气质,必须借鉴各种艺术表现手法。肖像刻瓷揉中西技法于一体,点线结合,虚实并举,同时,把粗犷豪放的大笔手法与传统的工笔技法相结合,人物眼神和面部表情,刻画得十分细腻、准确而传神,服饰简洁洒脱,似有画外有画的感觉,十分准确地表现出人的精神风貌和个性特质。倘用手拭之,似有触摸肉体的感觉。从刻瓷艺术作为陶瓷艺术的精美代表,夺得第一枚国际博览会金牌,到众多国家元首头像的刻制,成为国家领导人出访的重要礼物,刻瓷艺术更高层次地在国际舞台上彰显作为中国国粹陶瓷文化的深厚底蕴。

当人们漫步在这精美的刻瓷作品前,触摸着这些凸凸凹凹的艺术珍品,除了感叹艺术大师们非凡的创造力外,更钦佩他们以苦为乐、锲而不舍的人生态度。如果没有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和热爱,怎么肯大半生钟情于一个瓷盘、一个小锤、一个小凿。而这一盘一锤一凿,或许就是他们的整个人生、整个世界。

极普通的技艺,极普通的人,在极普通的瓷盘上敲敲打打,敲出了爱和美,打出了陶瓷艺人的神采和威风!是痛苦还是快乐,是现实还是追求,是艺术还是生活,只有亲历者才能体味,他们分明就是在雕刻着自己的人生。

成长的默契

文/张坤

高二因为一次严重的药物过敏留下了非常大的阴影,整个人终日被恐惧笼罩,连去食堂打饭时都要多问一句“菜里没有药吧”,大师傅总会奇怪地看着我不置一言,好像严重的被迫害妄想症患者一样,那时的我严重到时不时就觉得自己又起了药物反应,紧张恐惧到大哭。每一天连正常的稳定情绪都做不到,更谈不上什么学习冲刺,整个人处在崩溃的边缘。那时同桌的你看着我向神经质的道路上一天天坠落下去,心中焦急。有一天,我又不知不觉陷进恐惧里哭泣,你在我面前放下一块早就准备好的香橙味蛋糕——我最爱的味道,轻声地说“吃完再哭”,浓郁的奶香和果香味道让我慢慢放松下来,我吭吭唧唧地自艾自怨着刚吃完蛋糕,你突然哈哈笑着说“我在蛋糕里给你下药了”,一时惊惧之下,我“哇”地哭出声来,把包装纸狠狠扔向你。你继续大笑着,说:“谁闲得没事专门找出来你过敏的药给你吃呢?怎么这么自恋。”经这一提醒,正在哭着的我突然间发现自己反应有点过头,也跟着笑起来,紧张的情绪一下子释然了,看着你可爱的笑脸,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神经质般无谓的担心有多可笑。从那时开始,在你的陪伴下,我尝试着掌控调整情绪,终于慢慢走出人生的第一个困境。

我是艺术生,成绩很差的艺术生。在老师眼里,只要是学艺术的孩子就会办各种出格的事影响班里学习氛围,很轻易的我就被老师划到重点监控对象里。而你是成绩优异又听话的种子选手。因为和你关系亲近,上课时我又爱毫不避讳地对你扔纸条做鬼脸。很快你被班主任叫去谈话,内容无非是别和艺术生走太近,影响学习还容易沾一身坏习气。听说这事的我,一气之下把课桌拉到教室的角落,单独一桌跟班主任叫板。没想到的是,你也拉着课桌,淡定地在我身边坐下,把一本用各色笔标注详细的数学笔记放到我面前,不动声色地说:“看完不懂记得问。”当时好像被全世界孤立的我,觉得你就像个天使。大学后偶尔和同学一次网聊,才知道,那天还发生了更让我意想不到的事,你在办公室和班主任大吵一架,对他很大声地说我不是他说的那种坏孩子,我有多努力……往事又上心头,手机屏幕这边的我已泣不成声。

在毕业后各自经历人生,拥有新的朋友,虽然不再像过去一样,能够时刻陪在彼此身边,察觉每个细小的改变,不再像过去一样,每件事情都能够参与见证。可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彼此间生长的爱。每次放假都要混在一起,每句话都笑得前仰后合。虽然被各种事情烦得不可开交,只要是和你在一起,忽然又开始热爱生活。

静音

文/苏剑秋

踏上挪威之境,让人感觉那份宁静和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完美交融。

在奥斯陆首先直奔蒙克博物馆。蒙克是挪威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艺术家,为纪念这位艺术大师,博物馆于1963年开放。蒙克的艺术对整个欧洲的艺术走向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在馆内我有幸读了包括蒙克版画油画上千幅作品,据传收藏了蒙克去世前捐出的所有作品。小时候读到的蒙克《呐喊》是黑白的小小明信片,而真正站在并不大的原作面前,即刻被表现主义大师的才情所折服。该作品的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拉喀火山爆发,满天飞散的熔岩把整个天空都染红了。一个人双手抱头呈惊恐状,站立地点正是俯视着奥斯陆峡湾的厄克贝里山上。充满了生命情感、爱恨恐惧和死亡忧郁等意境,是表现主义先驱之作。

在馆内了解到,著名的《呐喊》与《麦当娜》两幅传世名作曾经多次被盗,于是博物馆专门不断升级防盗保安系统。同时,这里展示蒙克绘画历程和数百幅素描手稿,倒也可以看出蒙克在艺术上孜孜不倦和在不同时期的成熟和不断登峰。我对敬重的蒙克有了进一步了解。

拜谒蒙克后,来到了自然风光绮丽、挪威最大峡湾,也是世界上第二长的峡湾——松思峡湾。站在邮轮上,又想到蒙克、音乐大师格里格。人文与自然的融合,才造就了世界一流的大师。松恩峡湾全长240公里,最深处达1308米。沿岸古迹众多风景如画,时晴时雨的天气,平添了一份神秘感,云烟缭绕仿佛进入中世纪。山高谷深山坡陡峭;倾角极大险峻无比。自然风化的奇迹,岩层主要由花岗岩和片麻岩构成,美景如画坚硬平整,犹如刀削斧凿一般。最为感人之处是那种安详静谧,实在难以忘怀。尤其是海达路德号邮轮上背景音乐,竟是格里格的代表作《a小调钢琴协奏曲》,多么熟悉的声音。

这种根植于灵魂深处的音符,饱含挪威民谣风格的清纯旋律,新奇的和弦和轻妙的节奏,是格里格音乐的魅力所在。让人想起了在卑尔根参观格里格故居时的情形。独幢小楼耸立在旷野山谷中,由葱茏树木簇拥着,看着故居内简单的陈列,昭示着音乐家生前的喜怒哀乐,和北欧苍郁而森林茂密的连绵群山所孕育出来的清丽脱俗、色泽深浓的“斯堪的纳维亚情调”。

人生是一种艺术

人生是一种艺术,一种选择的艺术。选择什么,舍弃什么,这需要知识,也需要独具慧眼。选错了种子误了一季,选错了时机或伴侣,则贻误了一生。

人生如登山,只要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你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体会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妙处。登临绝顶,你还能领会到“一览众山小”、“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豪迈与壮丽。

人生不能没有理想,如果说“人是铁,饭是钢”,那么理想就是火。唯有火才能把铁锻炼成有用之材,唯有火才能照明脚下的路和前进的方向。

人生能遇一位良师,如同旅游者遇见了一位向导,人生能交一位益友,等于沙漠中发现了甘泉。

人的性格决定于生活习惯和环境,而性格又操纵着个人的命运。其实命运就在你的手中,只要你抓住了机遇的纤绳,你就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因此,不要抱怨生活中的平淡,平平淡淡才是真。古人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谁能躲得过岁月的雕刻和生活的磨砾?所有好的、坏的、红的、白的,终究会在历史长河中变得明朗清楚。

人生是一种艺术,追求是人生完美的过程,有的人追求表面的浮华,有的人追求内心的充实。浮华稍纵即逝,充实永葆活力。“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境界。

人的一生要走过多少路,要认识多少人,要经历多少事,我不知道,在最热闹和最寂寞的时候,偶尔会想起这样的问题。生命是一株慢慢成熟的庄稼,就应该辛勤地躬身耕耘,默默地收获着。

有人说;生命是一种寻找,人生是一种过程。不是所有的花开都有会有结果,但要珍惜每一朵花开的芬芳;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成功,但要钟情每一天努力的愉悦。

人生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是没什么意义的,所谓的人生意义就是人们为了走向死亡的过程中找到一种寄托,而制造出的一个童话。

当你放手时,整个世界落入你手中,幸福的时候,往往是你放弃一切的时候。人从一出生就开始走向死亡,从根本意义上来讲,人生就是一场悲剧,为了化悲为喜,人们追求着快乐的体验,追求着快乐的最大化。

一个人生来就是为另一个人活着,只是那个人一定不知道,这种情感是一种深沉的理解,是世俗的眼光,是无法抵挡的彼岸。聚不是开始,散也不是结束,真爱是默契,是心灵的碰撞和震颤;因为注定要和你相遇,所以我默默地等待。

我希望你能记住我,请不要问我为什么,对于你,我只是你面前一过客,对于我而言,你则是我心中最亮的一颗星。世界那么大,人事相遇,则是一缘份,既然已有这个缘份,就让我们把握这个机会,珍惜它,对人如此,对事亦如此。岁月、环境、人事随时间改变,但留下来的却是你我他(她)所经历过、并且沉淀在心田里的那份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意。

爱情是一门艺术

弗洛姆说:爱情是一门艺术。我们对于自己是否有人爱关过多,而对于是否“会爱”学习的少; 我们总是不停地找那个适合我的人,甚至到了较真儿的程度,却忽视了“只要你会爱,爱情根本不稀缺”! 只要你会爱,就很容易找到伴侣,也比较容易经营一份感情。 很多感情问题,其实不是我们找错了人,而是我们压根不会爱! 爱情不是索取,而是给予。首先: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爱情是“给”而不是“得”,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有没有能力把爱情作为一种给的行为取决于人的性格发展。持有这种态度的人就克服了他的依赖性、自恋性以及剥削别人的要求,并能找到对自己的人性力量的信赖以及达到目的的勇气。如果缺乏这些特点,人们就害怕献出自己,也就是害怕去爱。爱情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所以,以后别动不动就你虐人虐己带虐心。爱情的本质就是找个伴儿,找一个生活的伴儿,找一个灵魂的伴儿。你的伴儿不是你的仆人,也不是你的领导,所以请珍惜与他平等共处的机会,多给予,少索取,因为是你,需要和他(她)在一起,当我们学会谦恭的珍惜一份感情,多给予,少索取,那么我们的爱情也就有了一个美好的开端。

美好爱情的态度=关心(你好么?)+ 责任(我该做什么?)+ 尊重(做你自己吧!)+ 理解(让我试着理解你!)很平淡吧,但是你确定你真的能够理解他们么?请看详解~

关心:意味着关怀,是爱的体现,关心是付出而不是索取!是我给予爱,而不是我要你爱!意味着从孩童般“幼稚的爱”中脱离出来,学习“成熟的爱”。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生活中,我们太容易混淆这一点。所以我们会在爱人面前任性,耍泼!你会说,要是在爱人面前,在自己家里都不真实,那算什么幸福啊!没错,真实是对的,但真实不意味着没有任何节制与克制。当你选择和另一个人一起生活,一切从此刻开始就变的不同了。要理解,一个人的生活可以随意,自由;俩个人的生活就必须要照顾对方的感受,如果没有这一点,那么我们无疑变成了对方生活的摧毁者,而不是建设者。摧毁者只负责让自己自由表现发挥,不担心生活在一起的那个人是否一样愉快,幸福!所以,如果你真的懂了,请你在爱情和婚姻中,有所克制的发挥你的爱,用更多的理解与宽容之心包容对方,有一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意思。新的问题:会不会很委屈?这一点在最开始也许会有,但请相信,你的爱人在体察到你克制与付出的同时,一个良性的循环就很容易建立起来了,他也会更加关注你的感受!于是在这个基础上,你反而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很多幸福婚姻也是就此良性循环下去的~

责任:是对自我的约束,对爱情和家庭事务的承担;

尊重:允许对方做出不符合你标准的思想与行为,因为那本身就很正常,用你的想法去约束他才是一种最不合理的过分要求。尊重,是平等的体现,我们不是世界的主宰,更不是唯一,要尊重对方的不同选择和差异;理解:可能是最容易的,也是最难的。通常最容易的理解发生在热恋期,最难的理解发生在出问题的时候,我们不是不能理解,就是不能接受!事实是:真正的理解就意味着接纳和宽容!理解一切事情的发生有其根源,理解一个人不会平白无故地变坏,变差~ 理解那背后的事情远胜于关注眼前的问题!

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是相互依赖的。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这些态度的集中表现。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力量的人。成熟的人只想拥有他自己的劳动果实,放弃了获取全力和全知的自恋幻想,并有一种谦恭的态度。这一态度的基础是他内心的力量,单单这股力量就能使他进行真正的、创造性的爱。——我们都是被妈妈宠坏的宝贝,懂索取,不懂给予!当我们还是孩子,我们的一切幼稚的爱的需求被父母亲理所当然的满足,并不意味着当我们成长为成年人,我们也一样有理由这样要求伴侣。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如果你还在这样要求对方,那么恐怕双方的关系并不太容易获得完美的和谐。因为没有谁愿意为了一份爱,变成一个面目全非的自己。除非他把你当做老师,那么再差的学生也会毕业,这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感情,也会面临着一种平衡被打破后出现的不牢固。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

寿山石的温度

文/梁星

渴望温暖,却存在冷漠;向往光明,却伴随阴影;期待信任,却时常怀疑……这世界竟让人心如此矛盾、慌张。面对这样一个不完美的世界,人类还能否与其相互谅解、继续爱恋?

走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礼忠,走进他的工作室和作品陈列间,在一尊尊寿山石雕作品身上,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比如苍鹰。在家园系列雕塑《守望》中,一只强壮凶悍的老鹰率先跃入眼帘,喙如刀锋、眼神犀利,与其对视竟有点儿不寒而栗。可视线下移,你会看到她身下两只出壳不久、嗷嗷待哺的雏鹰,幼小的生命瞬间让心柔软了下来。于是,你会理解那只苍鹰的锐利,不过是对鹰巢和后代捍卫的力量——守住家园并繁衍生息,是人类的本能,也是动物的本能。强者的身后,也许都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比如残荷。人们往往对“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胜景情有独钟,仿佛它们就应该亭亭玉立、风姿绰约地示人。陈礼忠却将目光投向那些干枯却饱满的莲蓬、失去汁液却尽显风骨的筋脉。他用灰褐色的老岭石,在《残荷听雨》 《荷塘秋景》等作品中真实地呈现承受虫噬和风雨侵袭后的枯叶,以悲悯的情怀诠释了秋荷之美,并对那行将回归泥土的沉默和谦卑予以礼赞。

在被人类忽视的地方,自然界往往蕴藏生机。大师用辩证的哲思和纯熟的技艺塑造了秋荷深处的另一番生命景象:鸟儿在荷叶与水草的掩映下,或者是独立于荷梗,自在地捕鱼吃虫;或者有两只深情相望,互诉衷肠,这温馨的场面与秋的苍凉形成互补,似乎告诉人们:生命有消亡,也有轮回。面对季节的更替,唯有从容和珍惜;面对周遭的缺憾,唯有包容和释怀。

千百年来,寿山石以丰富的色彩、柔润的质地不断受人追捧,拥趸无数。它既能制玺伴帝王,也能刻印随墨客,还能够雕刻成各种摆件提升厅堂的富贵之气。发展至今,一方面造就了众多赖以谋生的能工巧匠,使得寿山石雕刻技艺得以代代传承、寿山石文化绵延不绝;另一方面也导致寿山石料被无序开采,濒临枯竭的残酷现状。

陈礼忠之所以早年就摆脱匠气、在同辈中脱颖而出,除了他的勤奋早慧与恩师冯久和的悉心指导,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从不满足于工作室里的雕琢,而是不断地在观察世界,体验生活,与时代同频呼吸,在艺术生涯中承载了更多的人文情怀和忧患意识,从而在创作题材上推陈出新,在选用石材上也不拘一格。

2007年,陈礼忠远赴欧洲,在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地,近距离地观察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作品,那些举世闻名的雕塑,多用普通的大理石、花岗岩、汉白玉雕刻而成,这让他深受震撼,并积极地反思寿山石雕刻面临的问题:石料的稀缺使得价格居高不下,而寿山石雕刻艺术受限于昂贵的材料,观念若不改变,发展的瓶颈就永远无法突破。回国后,他更是极力主张“石无贵贱”“重艺轻材” ,并身体力行地以老岭石、夹板石、仙游石等普通的石材进行创作,甚至一些原先被同行丢弃的石料也被他“变废为宝” 。此时,他已经有了“点石成金”的自信,恢宏的构思得以游刃有余地发挥,作品不断呈现出大气象。从2012年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志归完璞——陈礼忠寿山石雕艺术展”到201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文心点石——陈礼忠寿山石雕刻艺术展” ,寿山石雕刻以令人惊喜的艺术风姿展现在国家最高艺术殿堂。他的创作主张和艺术理论,也影响了越来越多的寿山石从业人员,为整个行业带来了鲜活的正能量。

在进入他的寿山石陈列室前,我以为那些冰冷的石头会增添福州冬天的寒意。可实际上,移步在这些作品之间,时时感觉春意盎然。我想,那是它们在讴歌生命、传递信念,是超越了视觉享受的精神高蹈,是大师用心血在冰冷的石头中注入了温度,让观者更加理解这世界的悲欢,也更加热爱这世界。

由是,有了在苍鹰、残荷面前的驻足,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京剧漫谈

文/胖胖

此去经年,读张永和先生的《京剧艺术一知谈》,回头在网上找了一些名家名段来看,感悟却自是和儿时不同。

首先,欣赏京剧需要耐心。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越来越少的人能看懂京剧,是因为它里面有各种方言的念白吗?还是人物关系复杂?想来想去好像都不是,京剧经过改良后,京腔为主,大部分人都是听得懂的。

听剧要有耐心等待,等待一个“啊”,一个百转千回的结束,很多人都已经掏出手机来滑屏了,这样一个拟声词似乎容纳不了过多的信息含量,但如果细细品味,就能欣赏到老祖宗藏在京剧里的精粹。京剧舞台上的文戏尤其慢,武戏尚可有紧张之感,但是看惯了3D和倍速的我们,总觉得这些东西慢,把式太假,没错,它不可能表现一个人杀死一个人真的就血浆四射,连表现“死亡”都是慢慢的,实在是与快节奏的现代格格不入。

其次,欣赏京剧需要时代适配。

比如,《桑园寄子》这出戏,大师谭鑫培名作,几乎成绝唱,但是这故事在现代却有逻辑硬伤,邓伯道在逃亡路上选择弃子存侄,若说他有程婴的牺牲情怀也好,毕竟那是封建社会的优秀道德观,但是他儿子被抛弃之后两次追上来,不说带着儿子走,为什么非要把儿子捆在桑树上让他等死呢?

张先生感喟这出大戏几乎要成绝唱,但在当前的历史环境下,很多改编古籍里的戏很难火起来被更多的人看到,很多曾经宣扬的优秀道德现在几乎跟电视剧《娘道》一样令人不寒而栗。总而言之,剧本也是观众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可是京剧的舞台,舞台的限制对剧本本来就苛刻。需要进入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去看待那些大戏,还需要理解这是行走着的活艺术。

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师故去,很多当年万人空巷的大戏终成绝唱,我们无法跨越时空回头去欣赏,只能凭借想象和他们的传人的演绎来想象,传统京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三大文化工程倒是进行着——“音配像”“像音像”和“京剧电影”。作为国粹的京剧行业,现在也面临着不景气,虽然京剧演员使尽了浑身解数,但是却始终有种无力回天的味道。

这个问题可以反过来看,在所有的曲艺形式中,相声是最有希望复兴,而且是最让人觉得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形式。

随着老一代京剧迷们的逐渐凋零,京剧行业因为观众人数的剧烈减少,从响当当的国粹艺术,变成了小众艺术,这是可悲的事情。其实,艺术家们大可不必把京剧放在阳春白雪的位置,京剧行业需要郭德纲们,能够有勇气面对行业的变革,能够面对京剧传承百年的观念,唱观众喜欢听的京剧,用观众喜欢的方式来重新演绎京剧。

比如《国风美少年》整个节目过程中介绍了多种传统曲艺、戏曲形式,还有传统叫卖《十三香》、京韵大鼓《击鼓骂曹》、京剧《卖水》等等,看下来可以说是让许多年轻人了解到我们的传统艺术有多么的精彩纷呈,有多少魅力值得去发现。用“鲜肉”青年艺术家来吸引年轻一辈,随时随地为选手以及观众们普及传统艺术中各类戏曲、曲艺的相关知识,并且一次次用自己的才艺带领大家窥探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瑰宝之一隅。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西凉川四十单八站,公主赐我金鈚箭,说什么花好月圆人亦寿,海岛冰轮初转腾,大小儿郎听根苗……

也许只是迷茫

文/左马右各

对于绘画艺术,我是一个无知者。但这样一种人类的崇高精神行为——它燃起的具有永恒价值的火焰——在我的内心里从来都没有熄灭过,我愿意做一个艺术的信徒和景仰者,并为此始终保持着谦恭的姿态。现在,一个巨大的事实似乎正在证明着这种艺术的价值——拍卖,那个具有魔力的木槌被成千上百只眼睛盯着,它在一只手里,反复举起又落下,最终,它在一阵虚伪的掌声里落下——一幅画的市价(而不是价值)产生了。它可能相当于一万个普通劳动者几个月甚至更多收入的总和。而一个官方统计数字在说全世界目前有将近二十分之一的人陷入战乱、饥荒、灾害等等引起的贫困和饥饿中(而他们几乎是无须知道艺术的)。如果当初艺术之神,让神圣的灵感或精神之烛瞬间照亮了一个艺术家的内心,使他贯注于某个事物而获得神启——创造了具有人类精神普泛价值的艺术或艺术品。现在看来,这种劳动无疑是一种罪过。这样说也许是不对的。艺术家从来都是真诚的,也是善良的,往往还是贫穷的,比如梵高。那是什么操纵了这一切。让艺术和艺术家成为一对苦难中的兄弟,而那些大佬们却成为了艺术和艺术家的保护着,最终成为艺术品的拥有者。他们在攫取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之后,不能餍足的内心又张开充满黑暗和臭气的嘴——吞噬艺术。而又有多少人幻想着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去——旧的大佬还没死尽——新的大佬已经诞生了。他们更加贪婪。当艺术沦为某些个人或是小集团的私品或是私利,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还是回退呢?我想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那么人类文明还有一个共同的精神乌托邦吗?我以一个积极的态度猜想,只是希望而已。但我对此,从没有乐观过。还好,在穷人需要面对的冬天中,他们的内心一直燃烧着希望的炉火。

收藏快乐

文/集鲜轩

说起收藏嘛,现在参与的人实在太多太多了。收藏金石的,总爱钟鼎鬲豆、虎符钤印地到处搜罗;收藏书画的,都想把晋字唐画、宋版书帛往自己的箱箧里囊括;收藏瓷器的,尽欲把官哥钧定、南青北白充填在自己的多宝阁。其实呢,这些人整天忙忙活活、患得患失的,要我说全都是物欲惹地祸。收藏本应是来得潇洒,玩得娱悦,这般苦累磨折的恶搞,太有点象木匠戴枷锁——自受正怪其是自己做的。

平心而论,爱好收藏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可其中却是大有清浊的。最浊的是焚琴煮鹤。其次是太好财帛。再其次是好虚名。其再次是显摆阔绰。稍清一点的,是偏好历史的古香古色。又进一步的,是在古董文物上有艺术的斩获。欣赏艺术嘛,在所有收藏境界中,欣赏艺术也算是殊胜的。所以晋和尚支道林藏养名马,只是为了欣赏马的神俊的。但这也只是世俗的想法罢了。更进一步的,就是欣赏艺术并愉悦着。又更上一层的,是淡出物欲,得到心灵的解脱。而收藏心灵超脱之法,并与人同乐的,便是世间收藏中最为殊胜的了。因为它能令你的人生,如倒吃甘蔗般的而渐入甜味佳境的。

由上面的梳理我们就会有这样的一得:快放下拜物的俗念,让心境升迁展拓,马上开始一场别样的储集——收藏快乐。

你只要收藏过快乐,就会有这样的感觉:收藏快乐过程中,有追求的嘉蕙,有存储的明湖,有欣赏的秀色。追求居于收藏之前,欣赏居于收藏之间,存储居于收藏之后的;而创造快乐则居于收藏之中了。

给大地佩上绿妆是小草之乐,给人以笑脸清香是花儿之乐,给生物温暖光亮是太阳之乐。这是奉献付出的快乐。会心的一个眼神让人快乐,友爱的一个微笑让人快乐,心底的实话让人快乐,纯真的童心让人快乐,无私的真诚让人快乐,这是心声共鸣的快乐。曼妙的舞姿让人快乐,优雅动听的音乐让人快乐,神韵独具的书画让人快乐,这是创造播撒的快乐。

花绽的旖旎,叶舞的曼妙,星眼的迷人,月脸的笑靥,能不让人快乐吗?

快乐是生命的主题啊!人生苦短呀,还有什麽理由去拒绝快乐呢?要知道,生命的本真意义,就是追求快乐的啊!而心境暗淡、失落,甚至消沉的人,那是背向快乐的。只有猛地转过身来,才能去装点生命的园林,才能去采集灵性的花朵的

轻轻地打开心窗吧,让鸟儿把清婉的唱韵轻歌。慢慢地耸起鼻翼吧,让水仙把芳郁的心香潜播。生活就是一面反射的镜子呀。你对它快乐,它准会还你一张笑靥的。

少些自怨自艾,多谢豁达明朗,就会亲近快乐。少些锱铢必较,多些挥洒自如,就会依偎快乐。少些蜗角浮名的固执,多些笑傲江湖的放达,就会拥抱快乐。少些寻寻觅觅的凄惶,多些淡然笑对的宽忍,就会热吻快乐。

莫再去对梧桐暮雨写愁字了,莫再去借扬花秋叶书落寞了。应去学庄周化蝶的翩然,随遇而安,随安而乐,化苦为乐,又何苦而不能乐呢?

快乐属于心态的。快乐属于氛围的。快乐属于创造的。你有一颗容纳快乐的心,才能温香软玉地抱住快乐。你删除患得患失的心锁,才能随心所之,想快乐就快乐。

快放弃那让你憔悴的邯郸梦吧!贾宝玉的温柔富贵之乡,实在难寻了;而王摩诘的松间明月呢,自古而今还是依然清朗不落的。

身无负累的是佛陀,笑口常开的是弥勒。让快乐永驻在身畔的灵山吧,让笑颜常飞出坦荡的心窝吧。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乐吾乐以及人之乐。若能这样,我们才可以说——无处不乐。

记忆的力量

文/卡吹的生活哲学

今天在天津名流茶馆听相声,相声不管多草根都是一种极为优秀的艺术,因为她能诱发共鸣,能让你在两个半小时内哈哈大笑,这就是艺术的力量。任何艺术都有力量,一种能撩拨心灵的力量,不管是毕加索的画、卡拉扬的音乐、奥格威的文字,还是日本的爱情动作片,都有这种力量。内心是一座隐私的花园,其实外在很难进入,随着年龄的增大,内心会慢慢变的更加坚硬,也就越难被触动。所以我们的泪点和笑点也会变的越来越高,所追求的艺术也会也来越多。不过我相信任何人的内心都有一块最柔软的地方,那是一块仅属于自己的地方,从不对外示人。这块地方往往只有记忆才能拨动。

对于男孩,成长过程中总有一个形象像是经年不灭的明灯,伴随着踏出的每一步,在或明或暗的闪动中,撩拨着内心中最柔软的那一部分,这是记忆的力量。

记忆本不该成为最坚固的标识,少年的天性是反叛,反叛一切,一切的规范和不许可,反叛一切陈旧和过去,未来和新鲜才是生活的全部,以前我一直以为如此。直到最近才发现,十几年过去了,自己从未走出内心那座花园,从未远离花园里那棵荔枝树。

荔枝是家乡南国的记忆,温婉柔美。伴随的是白色带有花边的衬衫,城西南山上晶莹的水晶,烤漆斑驳的飞鸽自行车,老城区县府大院内跳动的沙包,实验小学木质课桌背面的刻痕,硬邦邦咯牙的糖果,还有一笑一颤抖动的肩膀。当我有一次看到荔枝的时候,这些就都回来了。

十几年变化很多,从小子到哥哥,再到白发悄生的叔叔,太远了看不清自己。

十几年没有变,从丫头到少妇,再到两个孩子的妈妈,还是红云青丝的荔枝。

荔枝本非树、牡丹实无甘!!!

这就是我的初恋!

选择,是一种痛苦

文/因为活着所以感悟

此刻,我心乱如麻,正在感受蚀心的痛苦,这痛苦缘于当下我和孩子正面临着选择,而且两天之内必须给出答案。人生最难的莫过于选择,当面前出现两条或更多条路的时候,哪一条更光明一些?哪一条更适合一些?谁是智者?谁都预见?这真是让人纠结的难题!

跟孩子冒雨回来,我的心情不能平复了,打了一圈电话,最终的主意还不得自己拿吗?可我一个妇道人家能有什么见识呢,我想求助远方的朋友,可也许您看到它的时候,我已经决定了,那就当我平复心情的自言自语吧,估且也算是此刻心情的真实记录留念吧。

怎么回事呢?

**传媒学院与我市可圈点的中学协同办学,依托该中学招收50名艺术特长生,我女儿因着对艺术有点小喜欢,并且因为不上进,学习成绩中庸,就抱着多寻一条生路,多挖一根特长,多找一点生活乐趣,多增点艺术人文修养的心态于5月1日报名**传媒。

今天面试(5月11日),早起她6点20就出发,还不让我陪着,说我去她更紧张,倒乐得我逍遥。初试过后,电话来了,从声音里淌着的甜蜜,我知道这是过了一关,果然如此。复试在下午进行,我主动请缨,人家还是不让去,可是我实在挺不住了,走到外面给她电话说我正要去了,而她说已复试完了,只等着下午4点出结果呢,这一会她已和同学溜街去了。

我到那儿时,只见三两个家长和孩子坐在一楼的冷板凳上看着手机电影或是聊着天,我也拣一空座聊手机。自从数字手机普及之后,但凡是需等的地点,或是交通工具上,眼观六路的人少了,耳听八方的也不多了,除却那老眼昏花的,还有跟不上形势的,余下的大大小小的人儿都象个学问者似的,瞧着小小荧屏两眼发光,目不旁视,就象周围的人都不存在似的。为了打发时间,我也看起了手机,当一回学问者。

离揭榜不到半小时的时候,一堆人象雨后的蘑菇似的,从地上冒了出来,待我拿眼睛瞧时,门口已黑黑的一片了,别说还真是蘑菇,外面已下起了零星的雨点,雨搭外面的人都撑起了伞,可不正是蘑菇吗?我出到门口,得天独厚,自然紧挨着门口,女儿眼尖在我发现她之前抢先发现了我,“妈,你怎么进来的,怎么还跑里面去了呢?我回说,我随着当官的车溜进来的,他们进得,我也进得。呵,我还挺理直气壮的。我又说“怎么样啊,孩?”“不怎么样,估计过不去”她说。“没事,咱也不专指那地儿打粮,最不及还长个见识呢”我故意轻松着。“可也是呵,可是妈,我还是好紧张,你别跟我说话了”,我住了嘴,和她把注意力都集中在门口那几个礼仪兼把门站岗的美女工作人员身上,到底是传媒生,个个的标致活泛,她们飞舞着表情答谢着家长们的意见,也借此消解着大家紧张而强捺的心情吧。

总算,总算,成绩单被几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从对面楼里拿回来了,直奔楼上飞去,估计与头儿做最后敲定,没一刻的功夫,就见一阵忙乱,大家盼望的成绩单被贴在展板上拎出门口寻个地儿戳那了,家长和孩子挤挤压压地着前看。我顺着孩子的手指瞧见第七名正是我孩儿,我还不大相信,求证工作人员,才确实了。孩子一脸掩不住的兴奋,我也跟着一阵欣喜。可,没呆一会,这兴奋也喜悦就转变成了忧愁,怎么呢?

过关的自然要给开个会儿,会上说明儿后儿就交先交三分之二定钱,过午不侯。这犯难了,这么快就决择,倒不是头一把钱的问题,怎么得给我们多几天的思考时间吧,这又不是小事,况我又打听到高三的时候,但凡学习文艺特长的,都得北京上海等名地儿跑专业证书,光那培训费可不是三瓜两枣,得银子了,有说几十万的,有说十万二十万不等的,究竟多少万,只看当下那一对一的补文化课的,就知这艺术的一对一不定要高出多少倍呢,你想那阳春白雪高山流水能不贵吗,是我们寻常人家能消费得起吗?我咋就头脑一热,就给报了名呢?我寻问了之后,心里打了退堂鼓。咱就一个工薪阶层,又没家底,拿什么顶这艺术培训费啊,可孩子还叨咕,‘就差钱,我倒想上,不过我了得想想咱家这现实,明儿中午我给你信儿”,孩子这样说的时候,我心里还真起了一阵热乎,管怎么地,没象前儿那样,当我说听人家说走艺术到高三得考证不定花多少钱呢,妈这个可拿不起,这小愤青,从嘴里甩出几句硬邦邦的话,噎得我不行:“你让我报名,到高三又说供不起我,这不是把我的热情点着了又浇灭了吗?知这样,压根你还让我报干啥”,我说“妈对形势估计不足,事先对这领域的行情也不了解,只觉得你有一星半点这方面的潜质,专业一下,能多一条快乐生活的路途,也没想是这样啊”我底气不太足地说。“哼,没想,你让我报,你这不是折腾人吗?”头一甩,门一摔,回她自己屋挤眼泪去了,因为我听着似有拧鼻子的声音。我想等着吧,等面试完再说。这不,待接上今天的茬了,还真复初过关,倒让我纠结,好在她这一会子还算知道家里有难处,这一条路也着实不好迈入,更不好迈出。有几个进去的能出来的好啊。好在她报的是电视编导。我还听她低估:我得好好想想,我这一辈子就鼓捣编编导导了,这是我热爱的吗?

唉,在人生选择的路口还真难,没考上,也就不做此想了;考上了,还真难为人,去与不去都难受。去吧,差钱;不去吧,她将来工作不如意保不齐会埋怨——要是家里有钱,我学艺术了,兴许不是今天的境地呢…人家叭叭地说,当家长的就得巴巴的听,谁让能力不足呢?当然文化课的成绩也得达到该中学的录取线,但我估计按常规她应该不成问题,但谁敢确定呢?变数太多,就象我没想到她会合格,她还偏就合格了,凡事不能预料。

我这头疼了,预计要洗澡的,水都烧好了,倒写了这个,我也没预计啊,可见凡事不是能预计的,也不是都能照着预计去做的,我这随机性也忒大了点,那就明早洗吧,明天也许就有答案了,总得有答案。

累得我也恶心了,不过心情好了一些,说完了就释放了。去与不去,她这不爱学习的懒孩子若能借此东风,增强点学习的自信自觉与热情和动力,倒也意外的收获了。也让她知道,人生,有许多事是不是随心所欲的,算是上一次挫折课也好,如果选择不去。

选择,着实是一种痛苦,而生命就是在不断的选择中前行,长大。

期货的艺术

文/皎洁

期货,是等待的艺术。不是绝顶的高手,千万不要做日内的短差,虽然可以获利,但是偶尔一次做错,却可以把人弄得心理崩溃,长此以往,甚至会让人精神崩溃。

纵观2012年1月,期货大多数品种的远期合约走势,不难发现,已见到底部迹象,如此时坚定持有多单,在另一个趋势来临的时候,再去把多单平掉,去做空,不去理会那日内的波动,那么此时是不是应该获益匪浅了。在赌场,没有一个闲家能靠不断地进出,能押宝赢到最后,在期货市场上,只有那些看准了大方向,下好单子后,真正做到气定神闲的人,才能成为期货市场里的大赢家。

期货,这个市场的机会真是很多,但是,也是最体现人性本质的地方,真正做到不恐惧,不贪婪的人又能有多少呢?真正知道顺势而为的人又能有几个呢?如果不能克制住人性的这两个最大的弱点的人,在期货这深不可测的水里,唯一的结果就是:淹死。

现在,底部已经长了许多,但是表现的也不是很强势,所以,我个人认为,不是绝顶的短线高手,就不要进场了,要学会等待等待,潜伏,下一个中期机会来的时候再进场。

张方宇人生感悟语录(续)

文/张方宇

1. 无论你结婚还是不结婚你都会后悔,如果你不结婚,你将错失某些东西,如果你结婚,你同样也会错失某些东西,你永远是残缺的。

2.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能以某种方式生活,你必须有所选择。人看起来似乎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我们没有免于选择的自由。如果你能够免于存在,你就不需要选择,这种不选择本身才是真正的自由。

3. 内在的丰富辅以外在的简朴才会真正造就出一个人的气质。气质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淀,它是一个人纯真善良的品性和人文、艺术素养综合起来的产物,应该说气质虽然从身体上表现出来,但它却不是来自于身体,而是来自于内在的灵魂。简言之,气质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绽放。

4. 有用意味着一种奴役,无用才是真正的自由。因为无用,才能自用。

5. 通常我们做梦的时候觉得梦是非常真实的,到了早上醒来才知道那只是一个梦,所以我们认为真实的东西未必是真实的。也许存在着一个更大的醒来,当那个觉醒发生,你将会发现这个世界和这个人生都只是一场梦。

6. 宇宙中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支配力量和精确性,它可以让无数巨大的天体有条不紊地运行在各自精确的轨道上。那么这股支配力量同样可以轻易地根据每个生命的业力而精确地勾划出它的命运轨迹。

7. 心比头脑要细腻、微妙的多,所以心能够体会领悟更多的东西,人类所有那些高尚的情感都来自于心,心能够审美,艺术和音乐也是心的创作。

8. 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一个人就已经踏上了觉悟之路。

9. 在进入生命的真实内核之前,一个人不会得到任何真实的东西。外面的一切都是假的,甚至连我们自己都是假的。

10. 水至清则无鱼,这句话影射出来的意思是说生命是不洁净的产物。清静和空寂对生命来说是不可想象的,生命总是要从混乱和污浊中获得滋养。

11. 无为是喜悦的源泉,寻求是悲剧的开始。如果一直向外寻求,你就永远返回不到你自身。

12. 只有问题本身能够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那个东西本身就是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它会向外发问。

13. 如果你在道中,你就没有任何问题,你也不会去问问题。但如果你脱离了道,那么对你来说所有的一切都将成为问题。

14. 执着带来问题,于是人们便探究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但很少有人去探究执着本身。

15. 如果不去寻求答案,问题就会自行告退。

16. 一切都是你自身在某种程度上和某个侧面的显现,你在寻找什么呢?

17. 我们追寻的是我们自己,我们逃避也是我们自己。既然我们追寻的是我们自己,又何需追寻?既然我们逃避也是我们自己,又何处可逃?

18. 整个存在只是空的一场游戏。

19. 神闲差不多就等于神仙。

20. 一个人越是要有所作为,他的生命就越是肤浅和表面化。只有无为才能进入存在的核心,存在的核心本身就是空和无为。

21. 愚人渴求他没有的,担心失去他已有的。智者分享他已有的,摒弃他不需要的。愚人偏爱加法,只要他觉得有用的东西,他希望多多益善,却从不担心身上的重负把自己压垮。智者偏爱减法,他希望身上的东西越少越好,因为他期待有朝一日自己能够一飞冲天。

22. 宗教就像河流一样,它们的源头是非常纯净的。每一种宗教随后的发展和变化就犹如一条河流不断地流经人类居住的地域,渐渐地被污染,并且加进来很多完全不相干的杂物。

23. 音乐和艺术是一座看不见的桥梁,连接着此岸和彼岸。在这座桥上,人与神相遇了。

24. 科学永远只认识物质世界,而音乐和艺术的世界,还有灵性的世界都存在于远远高于科学的天空中。

25. 音乐和艺术之所以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大的美感愉悦,那是因为它们本身是活生生的,音乐艺术和大自然一样,里面蕴藏着一股巨大的生命力,因为艺术家把他们心灵和灵魂的东西注入了他们的作品当中。

26. 流行歌曲是与普遍的人性相连接,也就是与人的普遍欲望相连接,所以流行歌曲是每个人都可以理解的。艺术是与神性相连接,它与人的意欲无关,而且越是纯粹的艺术就越是没有一点我们人类意欲和情绪的东西在里面,我们的头脑智力无法理解它在表达些什么。所以只有那些具有伟大心灵能力的人才有幸能够领略艺术世界的无限风光,艺术一直都是少数人的奢侈品。

27. 河流在空间里流动,音乐在时间中流动。河流是一种具体的流动,音乐是一种抽象的流动。

28. 艺术是从这个乌烟瘴气的世界中升华起来的难得的一缕芬芳,是粪土里长出的鲜花,是猪圈里飘出的檀香。

29. 音乐是连接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的最好桥梁,正如时空隧道把两个截然相异的时空对接在一起。也许音乐是让我们去领略神圣事物的最好途径。

30. 音乐欣赏如同风光旅游。每个作曲家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旅游景区,而他的代表作品就像是该景区的主要景点。

31. 领悟古典音乐那样精妙绝伦的音乐需要一个柔软、敏感和细腻的心灵,而我们大多数人的心灵已经在欲望的粗浊中变得过于迟钝和坚硬,我们本性中细腻、敏感和灵气的部分已经被埋没。

32. 正如思想和欲望是头脑的食物,智慧和艺术音乐的美感这些东西是心灵的食物,没有这些食物,人的心灵一定是非常空虚的。大多数人的心灵失去了面向神圣事物的能力,他们试图通过相互取悦对方以摆脱无聊和空虚,而这恰恰给他们带来了无数的烦恼、痛苦和不幸。

33. 感官带来的快感是短暂的,而从艺术和音乐的审美中产生的愉悦却可以持续伴随我们一生。

34. 世俗的快乐常常伴随着不幸和灾祸,只有智慧和艺术的快乐才是纯净无瑕的。

35. 艺术是人类最大的特产。

36. 对理念和真理的客观阐述是艺术和哲学的终极目标。

37. 艺术是主观激情与客观理念相结合的产物,高度的客观性正是真正的艺术作品的主要标志。

38. 当一种喜乐源自于内在深深的宁静,那么它就不是一种世俗意义上的欢乐,而是神性的喜悦。

39. 艺术和音乐是人类智慧的顶峰,但我们很难想象这些东西会出自于人的头脑细胞,它们一定是些天外来物。少数天才像接收到无线电信号一样接收到了它们,然后这些天才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把它们表达和复制出来。

40. 艺术家对美的理念有先验的认知,是先知先觉,所以他们能够创作。能够领会和欣赏艺术的人对美的理念是后知后觉,他们成为了艺术的簇拥和支持者。大部分人对美的理念无知无觉,那些卓越的艺术作品对他们而言就像天书一样难解,他们最终成了艺术的嘲笑者。

41. 在逆境当中,一个人才会对自己和这个世界更加清醒,在困顿中,一个人往往会表现出他最大的毅力和深刻的创造力。

42. 富人大都是肤浅的,所以我们很难从富人身上看到深刻的东西,因为当一个人完全致力于财富的增长,那么他就很难再有其他方面的成长。

43. 那些真正的天才大都不能够获得在世的名声,因为如果一个艺术家过早地获得名声,他就会逐渐趋于庸俗,并且从此无法再产生出超凡脱俗的东西。总的来说,那些真正能够给人类留下不朽作品的艺术家,他个人必定要在世俗生活方面做出巨大的牺牲,这样才能成就整个人类的福祉。

44. 伟大的天才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珍品,在欣赏和享受他们遗产的时候,我们很难体会到他们当时在世俗生活方面所做出的巨大牺牲。

45. 艺术和音乐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启发我们内在的神性,唤醒我们内在的灵魂。

46. 就表达人内在的感情而言,音乐是一种最高贵的方式。粗浅的情感通常用流行歌曲来宣泄,稍微优雅一点的心境可以由轻音乐来表达,而伟大和高贵的情感就只能借助于严肃音乐了。

47. 当真理的光芒刺瞎了你的眼睛,你才真正地恢复了视力。

48. 如果一个人还沉溺于尘世生活,那么他的灵魂还没有苏醒过来。一个完全沉迷于世俗生活的人无法产生任何真实的洞见,他也无法瞥见任何更高境界的事物。

49. 真实的满足感是由内而外的,它首先是来自于内在深深的宁静,正由于有了内在的宁静,所以才有了外在的喜悦。

50. 外面的一切都只是幻象,真实只存在于你最内在的核心里。

51. 当我们不再去寻求答案的时候,所有的问题都消失了。当所有的问题都消失,真正的答案就出现了。

52. 如果你知道了你自己,你就等于知道了一切,因为你自己就是一切的缩影。当一个人知道了真正的自己,他对外界事物的执着就消失了。

53. 真理不是我们可以去寻找的东西,相反,它是我们一直在错过的东西,我们因为一直寻找其他的东西而错过了它。

54. 即使你拥有全世界,你还是不会感到满足。外在于你的东西无论如何也不能够真正地满足你,真实的满足来自于你内在的成长,来自于你内在潜力的最终实现,来自于你内在本性的开花。一颗种子即使埋藏在堆积如山的肥料里面,但如果它没有能够发芽成长为一棵大树,种子是不会有满足感的。

55. 向内的人是艺术、宗教和心灵取向的,他们的兴趣不在于客体,他们寻找的是主体灵性上的体验和潜力,他们想要去了解他们自己,并且通过了解自己而去通达一切。

56. 知识来自于记忆,智慧来自于领悟。知识是一种外在的积累,而智慧是一种内在的成长。

57. 我们点燃火把,照亮了物体。不过也仅仅照亮的物体,甚至没能照亮自己。

58. 人们不能领会真理是因为他们手持的微弱理解力的铁锤不足以敲开深邃思想的坚硬果壳。很多人对艺术和音乐没有丝毫的领悟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59. 真理和智慧超越了语言文字,我们的头脑思维无法捕捉到它。不过即使它被降格表达为文字,它仍然会残留下一点原始的芬芳。

60. 真理和智慧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它是那样的鲜活,即使当你再次遇到它的时候,它仍然像你第一次遇到它时那么栩栩如生,它从来不会让人腻烦。

61. 如果我们无法享有创造力带来的巨大快乐,那么我们就很容易沉溺于破坏和摧毁带来的快感。

62. 快乐的周围布满了痛苦的陷阱。人们看起来似乎都在追求快乐,但事实上他们只是在邀请苦恼而已。

63. 真理一向是宁静的,它从来不会和狂热结伴同行。

64. 深水潭是稀有的,小水洼则随处可见。

65. 那些愚蠢的人在远远优越于他们的事物面前感到了一种窘迫,除了嘲笑他们还能做什么呢?那是唯一能够挽回面子的方式。

66. 常人把自己所有的兵力集结在世俗这块不安全的阵地上,而智者则把主要的精锐部队驻扎在永恒的事物上面,至于世俗这块阵地,智者只是派一些散兵游勇去应付差事。

67. 自由同时也意味着对自己完全负起责任。

68. 时间和空间专门是为变化和生灭的事物而存在的,内涵的变化需要时间,外延的变化则需要空间作为背景。

69. 有物故有时,无物何有时?

70. 能够包容恶的善是最高的善。

71. 追求完美是一种非常极端的心理,它会把你带到悬崖的边上,你已经没有了退回来的余地,然后出于惯性,你不得不跳下去。

72. 一切超群绝伦的事物从来不以招摇过市的方式显示自己。

73. 要认识真理,心灵的纯净是第一位的,而知识是次要的。只有纯净的心灵才能静观万物。

74. 把自己抛锚在神圣事物的码头,把自己的心灵停泊在真理的口岸。

75. 有了智慧就有了了解,有了了解就会达到一种超然和包容的境界。

76. 人应该过两种生活,世俗生活和灵魂生活。就像鸟类,既可以用两脚在地上行走也可以在空中翱翔。

77. 一个品尝过神圣事物滋味的人会变得谦卑,因为他了解到有一个比自己更高的存在。没有领略过神圣事物的人会继续保持他的傲慢,因为他觉得没有东西能够比自己更高。

78. 崇高的事物为它自己而存在,它完全了解它自己,人们对它的评价无论好坏都与它毫不相干,它不可能为了迎合人们去做丝毫的改变,它更不可能向人们献媚。与此相反,肤浅的东西为了抓住人们的注意力却做了精心的准备,在人们面前招摇过市本来就是它唯一的目的。

79. 和一个虚伪相对抗的往往并不是一个真理,而是另一个自称为真理的虚伪。真理会屈尊与虚伪展开贴身肉搏吗?真理会有这样的兴致吗?如果它有这样的兴致和冲动,它就绝不可能是真理。

80. 无论大鱼还是小虾,深而宽广的水域总是对它们更加有利。一个人也是如此,他的心灵能够感悟的东西越多,他心灵的活动范围越宽广,他就越是觉得自由和舒畅。

81. 鱼离不开水,树木离不开阳光,灵魂则离不开单独的滋养。当一个人单独的时候,正是他的灵魂能够发芽成长的时候。

82. 正如身体需要在睡眠中恢复体力,我们的心灵也需要单独和空寂的滋养才能够更具活力和创造性。

83. 当一个人在心理上从所有的社会关系中脱离出来,那么他就成为一个精神上完全独立的个体,只有这样的生命才是回归自然的生命,真实的生命。就我们目前的生命而言,我们只是过着几乎像机器一样的生活,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与精密的机械结构有什么不同吗?

84. 乌合之众所在的地方,通常都是乌烟瘴气的。

85. 单独与孤独截然不同,孤独是一种分离和隔绝的感受,单独却自成一统。常人忍受孤独,智者享受单独。

86. 在单独中,一个人会感觉自己越来越接近于神。在群体中,一个人会感觉自己越来越像动物。

87. 和那些愚昧粗鄙的人交往,一个精神高贵的人不得不从自己的阁楼上下来,下到自己的地下室去会客,否则他根本没有办法和别人在表面上取得协调一致。但地下室从来就不是他喜欢呆的地方,所以,这种社交活动对一个天性高贵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难以忍受的煎熬和折磨。

88. 当一个人和别人混杂在一起,那么他本来与自然宇宙之间那种天然的交融就被阻隔了,一切不再是新鲜和流动的,各种龌龊的事情很可能由此而滋生。

89. 人的痛苦和困扰大部分来自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是一个无法独处的人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90. 孤独是自由的边角料,孤独是纷争的免疫疫苗。

91. 当我们受够了尘世间的苦恼,我们就开始渴望能够置身于一个清静的世外桃源。其实世外桃源并不遥远,当你安然地处于你的单独和寂静之中,并且为此感到喜乐,那就是你的世外桃源。

92. 单独的一个明显好处是它完全避免了窝里斗的狼狈不堪,仅仅因为这一点,它就价值不菲。

93. 真正能够摄人魂魄的美是空旷和孤寂之美,只有那种美才具有一种永恒的品质。

94. 出自于欲望的爱就像是一种发高烧的状态,它会烫伤别人,也会烧焦自己,所以,这种爱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焦灼,而不是安详的心境。

95. 世俗的爱大都是出于内在的饥渴和躁动,而神圣的爱则是完全出于内在的宁静和喜悦。世俗的爱有着明确的动机,趋向某个特定的目标,它需要占有某个东西来满足内在的饥渴,或者宣泄内在的躁动。神圣的爱是漫无目的的,它就像一首优美的音乐,这首优美的音乐如清澈的溪水一样自然地流淌着,你可以享受它的旋律,也可以用它来解渴,但它不会对你任何期待。

96. 来自于爱的驱动力也许正是一个人对更高自由的向往。所以,人们表面上是在追求爱,实际上他们更深的内在是在追求自由。一旦那个最高的自由被达成,爱就变成了多余的东西。

97. 真正的爱会给予自由,只有在自由中才会产生真正的爱。

98. 当一个人为了自己的某种满足而爱上另一个人,这种爱是非常恐怖的,它无异于豺狼向绵羊张开的血盆大口。

99. 我们的爱和恨从来都是交织在一起的,你的恨不是别的,只是受挫的爱。当你的爱扑了个空,撞到了墙上,然后鼻青脸肿地弹回来,它就变成了恨。

100. 当你体验够了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你仍然感到深深的不满足,那么你就很可能开始向往和等待死亡了,因为现在只剩下死亡是未知的,神秘的。死亡意味着对已知和熟悉事物的终结。死亡意味着结束已知,进入未知。

101. 如果明白了自己身处监狱之中,那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设法从中逃脱出来,而不是企图在监狱中有所成就,让其他的犯人刮目相看。

102. 人一生下来就被封闭在老、并死这趟行程漫长的列车上,个人的奋斗、野心和成就只不过是徒劳地在车厢里来回奔跑、上窜下跳罢了。

103. 欲望是永远无法让你感到满足的,只有无欲才能够满足你。

104. 欲望指向未来,我们的兴趣一直停留在未来的目标和结果上面,因为这个缘故,当下这一刻,此时此地就被空洞化了。这就是我们常常感到空虚和无聊的真正原因。

105. 欲望是指向目标的,但是它自己却从来不会停留在目标上,这是一场令人绝望的追逐。欲望就像个人贩子,它随时随地准备着要把你贩卖到各处,你的一生都跟在它的后面颠沛流离。

106. 欲望产生了贪恋,贪恋意味着对某种东西或某种关系的依赖,这种依赖产生了对安全感的恐惧,而从恐惧中只会滋生出憎恨和暴力。所以欲望最终必然会演化为愤怒和暴力。

107. 我们也许知道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但很少有人了解他这一生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没有对自己欲望的觉知和醒悟,人的一生就只是在欲望这个狱卒不断驱使和鞭打下的终身苦役。

108. 头脑的记忆创造了过去,头脑的幻想创造了将来。摆脱了头脑就等于摆脱了时间,时时活在鲜活的当下,不再纠缠于过去和未来之中,这样就进入了永恒。

109. 人都是刻意制造幻觉,然后又瘫痪在自己制造的幻觉中。

110. 水越被加热,冒出水面的气泡就越多。同样地,一个人的欲望越是热烈,漂浮在头脑里的意念就越多。当过多的思想和意念在头脑里撞击,一个人会感受到地狱般的煎熬。

111. 当我们的智力完全摆脱了意欲的羁绊就产生了纯粹的认识力,这个纯粹的认识力就是智慧,这样的智慧是一面能够清晰地反映世界万象的镜子,只有这样的智慧才会产生创造力。

112. 人总是在画地为牢,又假装要从牢房里冲出去。

113. 我们热衷于到处游荡,但是无论去哪里,我们不都是带着自己去的吗?我们真的出去过吗?你可以在全世界游荡,但是你仍然摆脱不了自己狭小的局限。

114. 当一滴水掉进了海洋,它就不需要知道自己是谁了。

115. 当你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时候,再踮起脚尖就是多余的了。在那一刻,你已经分心,你错过了真实的存在,又一次站在了自我之上。

116. 一切都简单明了,我们自身才是最复杂和可疑的。人们怀疑一切,唯独不怀疑自己。

117. 神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存在,而是一个人的意识所能达到的最高潜力。

118. 神并不存在于教堂和寺庙中,而是存在于树木的翠绿中,存在于玫瑰花随风摇摆的舞蹈中,存在于河流生生不息的流动中。

119. 在整个存在之中,除了人类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匆匆忙忙的。只有我们人类一直在赶路,赶往未来。

120. 不要背负着过去的重担,也不要被未来的幻象所吸引,这样你就不再受力了,这样你就真正自由了。

121. 树木没有头脑,也不能够移动,但它们永远活在此时此地。那就是为什么树木看上去是那么的静谧和满足,它们是那么的翠绿,那种翠绿正是活生生的标志。与此相比,人类总是在忙碌和行动,但他们看起来却是死气沉沉的样子,并且像鬼一样地游荡着,因为他们不是活在过去就是活在未来。

122. 飘浮在空中是一种很好的感觉,所以我们都向往过在天空中飞翔。但是如果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在天空中飞翔,而是直接变成天空本身,那么甚至连飞翔都不需要了。

123. 所有的问题都来自于你凝成了一团,因为你有欲望,欲望会产生凝聚效应,然后你就凝成了一团。这一团不是别的,只是一团糟。

124. 天空没有欲望,它只是存在,无始无终地存在着。正是因为它的空寂和无为,天空才始终洋溢着无比的喜悦,它的那个湛蓝色正是最高喜悦的标志。

125. 当钟摆完全静止下来的时候,它就会知道自己重心所在的位置。当一个人的欲求彻底寂灭的时候,他就会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126. 一旦你找到了自己,一旦你找到了那个寻找者,你就找到了一切你想要去寻找的,那么,你就不需要再到外面去寻找任何东西。

127. 效法天空的样子,观照着所有发生的事情,自己却不参与任何事情。

128. 外面的世界有很多条路,但每一条路走到最后无一例外都是死胡同。而内在世界的那扇门始终为我们敞开着,那里面是天空般的无始无终的存在。

129. 如果我们逃避自己内在的空无,我们的一切都将是肤浅的。即使我们感到快乐,那也是一种非常肤浅和表面的快乐。一条泥鳅在小水沟里嬉戏是快乐的,但这种快乐最深也不会超过水沟的深度。

130. 树木扎根于土壤,灵性扎根于空无。

131. 我们的真实情况是无我和空无,它是无限的,但是我们却执着于一个虚假而有限的自我,一个虚假的框架。我们保卫它,扩建它,花费一生的精力在它上面修修补补,直到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这个框架原来是用纸搭盖的,而且还是违章搭盖,我们整个一生都浪费掉了。

132. 一个人越是自我,他生命中错失的东西就越多。相反,一个人一旦达到了完全无我的状态,那么宇宙中所有的层面都会向他敞开。

133. 繁杂而艳丽的东西通常只有很短的寿命,因为那种繁杂和艳丽并非来源于它自身的内在,它们是从外面拼凑上去的,它是一种矫揉造作的产物,而任何的矫揉造作最终都会成为它自身的累赘。相反,简单朴素的东西却拥有相对持久的生命力。简单朴素的极致是空和无为,那是真正不朽的境界。

134. 真正的创造力来自于一个人内在的宁静和空寂,当所有的欲望、情绪和动机都消失,某种神圣的东西就进驻到他里面。这种创造力不指向任何目的,它只是对内在宁静和喜悦的一个庆祝和表达,它只是那个喜悦的能量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方式。没有动机的创造力产生出最纯粹的艺术。

摘自张方宇港版《单独中的洞见》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