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文章

2022年12月08日经典文章

冬至的文章(精选20篇)

冬至

文/NRZ

冬至天,一路祭祀在人间。小巷院落,低语述说,纸火烟。家人,心系情,养育之情今报恩。勿忘在世,倍感,天衣无缝儿女先。堆堆纸灰,家家户户,捎去祝福潺湲。品冬至佳肴,故人先用,齐声喧喧。

时日岁月如梦,意会当年,幕幕似剧情。风华尽,青春黯然,双双康健。思绵绵,一月明镜,让后辈无不想从前。清泉甘露,以画为乐,清茶淡饭天下延。

秦淮风光好,青奥举目,满城庆欢。难逢今朝一日,令黄菊香飘连家缘。别有洞天异梦,流连忘返,灯火花烛夜!万家和、久安常相伴,忆往事、都有苦颜。西阳移,未感轻寒,春归燕、万物尽开颜。临窗屏伴,长夜向晓,夜寝难眠。

冬至,你吃饺子了吗

文/夏曲信

今天朋友圈里都在刷一件事情,冬至了,吃饺子了。作为南方人,我第一次吃北方的大水饺,皮厚馅多,一个抵俩。在食堂里,到处是吃饺子的人,我顺手发了一个朋友圈,连男神都点赞了。

我想起那年看的小四的夏至未至,现在看来实在是略显矫情,但是我记住了那个夏至。我是冬天出生的,那天大雪纷纷,我在想,我睁开眼的第一下看这个世界是不是白色的呢。好冷的冬天,好好吃的饺子,那是家的味道。

现在的我正和妈妈聊微信,她问我学校的饺子好不好吃,我说,还是想吃你做的。是的,来到这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我吃不惯这里的面条,不能理解为什么豆腐脑是咸的,好想吃家乡的热干面,好像在家里的沙发上躺着不起来。现在想想,我一直表现的不恋家只是因为在内心深处,我一直觉得我还在家里。我高中就在住校,好像很少有想家的时候,我一直表现的极其独立,不想家,不说想家,不会再回家后哭着说我不要走,但是每一次返校,我都是那么的伤感,但是我表现的动作缓慢,常常被骂,那是因为我不想离开啊。

但是我还是很幸运,妈妈会想着我 ,爸爸也一定在想着我,还有我爱的爱我的朋友,至少点了个赞,连好久不见得小男神都点赞了,世界好美好啊,是的,犯花痴了。

冬至已至,我们拥有别人羡慕的年纪,我们拥有别人羡慕的校园,在最美的年华里,我们互相祝福,在最美好的岁月里,我们互相鼓励,在最美好的时光里,我们互相爱慕。这是青春呼吸的声音,尽管天不蓝水不见,但是,我在寒风中送给你最好的愿景,希望你在这个美好的世界里,找到你的那个最美好。

冬至来了,你吃饺子了吗?

蒸冬

文/梨雪

冬至节家家户户蒸冬,是我们老家的老习惯、老传统了。

“蒸冬蒸冬,扬场有风”就是我们这里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民谣,寓意冬至蒸了冬,明年夏秋两季扬场时才会有风,让风随人愿,把辛苦劳动打来的粮食扬得干干净净,早日入仓,免得遭遇了坏天气而糟蹋了丰收的成果,含有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之意。

蒸冬就是蒸窝头。虽然吃窝头是农家的家常便饭,基本上是日日蒸、天天吃,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没有别的特别的寓意。但到了冬至节这一天,就有了与平日不同的地方。

首先,用料不太一样。家庭条件好些的,蒸的窝头干脆不用玉米面和高粱面,而是换成小米面,里面掺着红枣泥。蒸出来的窝头,黄里透红,那才真叫人见人爱,不要说吃,看上一眼就让人先咽下二两口水。

条件不济的,起码也要往窝头里掺上红枣泥。再不济的,也要有些变化,或是玉米面里掺高粱面,或是高粱面里掺玉米面,不但颜色上有变化,口味上也不尽相同。

在冬至那天,当房檐上的麻雀唧叽叽喳喳吵醒了黎明,全家人忙碌的一天就开始了。

记得我小时候,在冬至节的前两天,家家户户就开始在石碾石磨上碾高粱米和磨玉米面了。因为是为过冬至节准备的,因此都要碾烂一点,磨细一些,特别要花功夫。

头一天晚上,我母亲就从瓦罐里把红枣倒出一些来煮熟,去核儿后揉成枣泥备用。冬至节早晨,母亲洗净手脸,在头上包一方蓝印花粗布巾,就开始和面了。和到软硬合适后饧一会儿,揪成馒头般大小的剂子,然后就像变戏法一样,十根手指快速在面剂子上捻动着,一眨眼,便捏成一个黄金塔一样的窝头。窝头的底部用大拇指旋出一个窝儿,整个窝头的周边薄厚均匀,很精致。这样捏的窝窝头受热均匀,熟得快。

在母亲捏窝头的同时,我遵照母亲的嘱咐,在灶房烧锅。待把窝头蒸熟后,母亲并不急着揭锅,而是让我上到房顶上,看日出。

太阳刚冒头,我便喊话给母亲,母亲便令我赶紧下房,然后让一家人围在锅台旁,父亲一声“揭锅”的令下,母亲便急忙把锅盖揭开,整个灶房立即被热浪般的蒸气充满了,一股香气扑得满头满脸都是。

原来,父亲和母亲念着这么一个老理儿:太阳刚出来时揭锅,象征家里的日子蒸蒸日上呢!

冬至随想

文/龙通泽

“老龙,前几天的约定还算数吗?”

“老龙,今天是啥节日没忘记吧?我昨天已经准备好了,就看你赏光不?”

……

一年一度的冬至,随着冬的严寒的步履匆匆又到了。

清晨的电话铃声响了一阵又一阵,让甜蜜的梦又刷了一层蜜,从耳旁甜到心窝里。

人情是任何一个正常人在生活中悄然而生的,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是拉近人与人间距离的纽带。如果没有了人情,就成为孤家寡人。

都说冬至吃狗肉是御寒的,可这几年冬至都以狗肉为主菜,到小寒大寒来临时,仍然离不开老伙伴——火炉。其实人们只是趁这个节日,好让亲朋好友们团聚一下,拉拉家常,让久违的心慢慢靠拢。

记得小时候,乡场上总有一些利用地灶煮狗肉的地方,人们送予一个美名:“狗汤锅”。蹲在地灶旁边的人们,三三两两席地围坐在泥地上、石块旁,打开自带的芭蕉叶包的饭与葫芦装的酒,开始了品尝“狗汤锅”。几碗饭过后,猜拳才是他们真正的人生。那声音此起彼伏,赢的哈哈大笑,笑声清脆,欲盖集市的讨价还价声,让做生意的人们很烦,投来不悦的目光。很快,他们便一个个走路踉跄跄,满嘴吐着酒气、说着颠三倒四的话语。在那个年代,因为人们对狗肉需求量的少,导致了狗肉的贱。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各种蔬菜、肉类的营养认识越来越深,狗肉的身价逐渐抬高,需求量越大,狗肉馆的招牌也随之遍地开花,名目繁多,花样百出。狗肉从卑微的身价摇身一变,成了餐桌上的香钵钵。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在历史长河的浪潮中,食物也会出现冷与热的对比,潮起潮落。

如今倡导的绿色食品,在我们小时是猪的主要食物。物极必返,途穷返古,是自然规律。

一个人的冬至

文/杨健

一、 想娘了

一大早收到老太婆的问候:冬至早上好!才知道今天是冬至。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进深冬了!

就要去上海陪孙女了,春节期间也不一定能回来。临走前想去看看父母。想,就去呗,不需要时间和理由。就算非要找个理由,冬至也是一个节点。

我没买那些花花绿绿的纸钱,父母一生勤劳节俭,姊妹几个烧的纸钱早已用不完了。母亲喜欢吃水果,父亲喜欢喝一杯,我带了水果和酒。

在落叶覆盖,荒草没膝,哀树参天的墓前,我给母亲摆上水果,给父亲斟酒,想想母亲偶尔也喝酒,又给母亲斟了一杯。我不能酒驾,只能留着回去再陪二老。父亲和我一样,偶尔抽一根,我点了两根烟,和父亲对抽起来。告诉父母:爸,娘,我来了。我们现在一切都好,你们放心吧。没想到眼泪竟然控制不住流淌出来。

冬日的雨细,此时我的心思也变细了。

母亲生前常说,树倒猢狲散,现在父母不在了,猢狲各行其是,真的就散了。母亲生前说过很多话,都是真理!有人说:“父母在,家就在,父母没了,家就成了故乡。”越过感觉越深了!

我没有祈祷父母保佑我们,因为父母在世的时候把生命都给了我们,现在应该让他们好好休息,我们早就该自己保佑自己了。

默默地离开了父母,看看曾经修过的渠,挖过的沟,种过的地,住过的村庄,虽然早已物是人非,但这些故乡的符号越来越清晰明亮。

现在人追求回归自然,放眼这冬日的原野,空旷、寂静、荒凉,也许就是人们最好的归宿吧。

一天的时间还长,我该去哪里呢?去看看年届九旬,生活健康,幸福快乐的岳母大人吧。

这个冬至的上午我很慰藉。

二、午后读书

午休醒来,窗外的雨还在下着。

一个人躺着没事,拿起闫红的书《她们谋生亦谋爱》,随便翻着。我特别喜欢看一本书的序和跋或者后记,就像读一篇文章的编者按,一张报纸的报眼,一本杂志的卷首语。感觉那都是浓缩的精华。

《她们谋生亦谋爱》写的是秦淮八艳,她以误读的心情写自己的所感所想,然她没有以她们意乱情迷,醉生梦死的生活去博读者的眼球,而是以她们跌宕起伏,爱恨情仇的传奇故事道出人活着会有爱,但首先要吃饭这极其简单朴素的道理。

我有幸和闫红近距离接触两天,听她讲课,为她开车,给她拍照,替她点菜。她能吃辣。去皇藏峪、赛珍珠旧居、陈胜吴广起义遗址参观考察期间,我想听她谈文学,而她和陪同的女友谈的大多是生活。她是一位接地气,识烟火的名人。

闫红是一位记者、编辑、作家,我不想在前面都冠上着名这个被今人用烂的词。她话不多,不张扬,甚至不愿意多拍照,是一个非常低调的知名作家、网络写手。闫红回去后立即寄来了她的新书《我认出许多熟悉的脸》,而且是从网上回购的。她真是一个说到做到,言而有信的人。

我身边还有她的《误读红楼》,她真的是误读吗?正像王蒙老师在《误读红楼》代序中所说“她的误读实际上是活读,就是用自己的经验、性情、信息、聪明来补充阅读的所获,用活生生的生活来解读作品;同时以作品来解读自己的人生。她是从作品中发现人生,从人生中发现文学,从人生,从生活出发,以全部积累和灵性接受作品,阐释作品,想象作品,体悟作品和感动作品。”她的误读,其实是真正的正读。我一定会认真地读她的书,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

这个冬至的午后我很充实。

三、吃饺子

小时候家穷,只知道过年才吃饺子,什么初一吃顿扁食,不咳也不喘等等,还很有讲究。以后不穷了,知道迎客的饺子,送客的面。迎客的饺子表示团圆,送客的面表示长久。现在网络又流行冬至吃饺子,说是为了纪念药王张仲景,但也没什么充分的理由。既然大家说吃,那就吃呗,好在现在吃饺子不难。

我吃饺子很挑剔,只喜欢吃素馅的,也是最传统的, 韭菜、粉丝、鸡蛋皮做的馅,如果放了虾皮、虾仁之类,我就不乐意吃了。皮用普通面粉,手工擀的,包的越薄越好。即使下到锅里烂了,也不影响吃,饺子汤更鲜美了。

吃饺子蘸点老陈醋,配上一杯小酒,最后把煮烂的饺子连同饺子汤一起喝掉,感觉更好!

我喜欢吃娘做的饺子,娘把素的叫扁食,荤的叫猫耳朵。但娘年轻时家里穷很少做,不穷娘又老了。

后来要求老太婆做韭菜鸡蛋粉丝扁食,但老太婆喜欢放点虾皮、虾仁之类提鲜,我又不喜欢吃了。

我特不喜欢吃超市、大饭店里的饺子。皮太厚、馅的佐料重,机器做的。吃起来硬硬的,黏黏的,一股佐料味,没有那种清淡爽口的感觉。

偶然在菜市场路边看到一个妇女在一个棚子里卖素馅水饺,虽然包的不是那么好看,馅的质量也不是那么好,但全是手工制作,而且是韭菜鸡蛋粉丝馅的,一块钱四个,尝尝感觉还是传统扁食的味道。

这个冬至,喜欢吃娘包的扁食,娘不在了。想吃老太婆包的扁食,老太婆去上海带孙女了。

这冬至的饺子和谁去吃?到哪里去吃?

有时候你会感觉朋友遍天下,但真要抓一个人陪你吃扁食,那就难了。不信你试试!大千世界,不是谁都能在那里等着你。

冒着清轻的细雨,去找那大棚里的扁食,微弱的路灯下早已不见了踪影。据说因为创城,影响环境,早被拆了。

转过街角,看到一家小小的饺子馆,折进去要一份醋炝绿豆芽,要一份素饺子。打开上午给父母亲喝的酒,倒了一杯撒到地上,又倒了一杯撒到地上,再给自己倒了一杯,因为娘说:“饺子就酒,越吃越有。”

小店里人很多,有买回家自己下的,有送外卖的,有人在等着我的桌子。说实在的,那饺子,那醋炝绿豆芽我咋也吃不下去!

一个昏暗的雨夜,一个路边小店,一个人吃饺子……

这个冬至的晚上有点冷。

冬至硬朗

文/张华梅

冬至仿若一位临风而立的硬汉,满脸疲倦而坚毅,目光里透着斗志,零乱的胡茬上挂着些许雪花。不管天再寒,不管风再猛,不管雪再大,冬至没有半点的踌躇和退缩,勇敢地支撑着冬天的最高点,让人们能够在寒冷中尽量活得舒服些。

的确,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是最硬朗的节气,假如把二十四个节气排成一支军队,那么冬至必定是一员猛将,很像张飞之于刘备,怒目圆睁,勇猛刚强,铮铮铁骨令敌人胆寒。冬至之所以如此勇猛,这与它所处的时间点有关。交冬数九,过了冬至,便迎来了最寒冷的时节,因而冬至使出所有的力量,看守着冬天这扇大门。冬至喜欢阳光喜欢白云,但也不排斥寒风和雪花,就像一个真正的男人,在生活中既要学会享受生活,又不能逃避困难。

冬至有着最长的黑夜和最短的白天,似乎命中注定它是一个悲剧的英雄。冬至严酷,不苟言笑,从来不会轻声慢语地说出温情的话语,甚至受它庇佑的人类和动物也不是特别喜欢它,但是没有办法,冬至就是这样一个硬朗的性格。虽然冬至是一员武将,但也会能将雪花和枯叶写成文字,这并不是风花雪月的文章,而是针砭时弊的利器,它用干枯的树枝来衬托,用旋转的寒风来点题,以冰封的河面来总结,将现实的严酷和理想的美好形成对比,让人们知道,尽管冬至并不美好,但是过了这一天,白天会越来越长,黑夜会越来越短,人们所期待的春天就在不远处。

冬至也有温柔的时刻,尤其在北方,每家每户都在忙碌,慈祥的母亲亲手包着饺子,那热气腾腾的温馨场面,可以令所有人想家。冬至还是人们上坟缅怀先祖的日子,尽管天寒地冻,那被烧化的纸灰,被寒风吹起,像一只只黑色的蝴蝶飞舞而去,足以令所有人动容。

那些年冬至 陪你吃饺子的人儿

文/风之子

15年的冬至,单位餐厅,和她们

工作后的第一个冬至,他和她们都不在身边。昨晚在电话最后,他说记得明天吃水饺呢,我含糊答应了。没有你一起吃的水饺,少了节日的气氛。

早上餐厅有馄饨,餐厅师傅做的良心馄饨。馄饨皮薄馅多,紫菜虾皮下汤,不腻不淡,外加胡萝卜馅圆包子一只,吃的满心欢喜。

中午餐厅推出水饺,要排队等候,我瞥了一眼长长的等候区,取了碗米线,撤了。晚上,餐厅师傅剩饭利用,将早上剩下的小白菜包子两面煎黄,当作主食。晚餐煎黄的白菜鸡蛋馅包子一只。

15年的冬至,从始至终没有吃上一顿完整的饺子,倒是吃了不少饺子的亲戚。这个有点寂寥的冬至,却了热腾腾的温度。

14年的冬至 ,校旁饭店,和他

他喜欢吃水饺,所以早早的以冬至的名义,约好学校路旁的饭店吃水饺。简简单单的饭店,主营大盘菜,不过水饺做的很有特色。

我们要了两菜一水饺,水饺用大大的一只碗盛满。连汤带水饺,冒着热气。旁桌,三三两两的吃饺子人,满满吃饺子氛围。抬头,屋里的热气已将窗户,映起一片雾气。这个寒夜的冬至,有你和饺子同在。

13年的冬至,学校宿舍,和她们

同宿舍4个姑娘,分别来自湖南、四川、山东,同是天涯沦落人,一拍即合,宿舍开火煮饺子。傍晚,一起勾肩搭背到超市采购饺子。晚上的超市冰柜旁,买饺子的人成堆。各种饺子品牌众多,促销火爆。挑来挑去,眼花缭乱,还是思念牌饺子最有节日韵味。

回到宿舍,烧水、开水、饺子下锅。四个姑娘,围着小小的电饭锅整整一大圈,每人端着自己的碗,颇有寒夜领救济粮的感觉。吃着热乎乎的饺子,围坐一起,话导师、话男人、话父母,当然饺子里满是思念的味道,还有寒夜四人的温暖。

冬至吃饺子的,要带皮带汤,热气腾腾,这样才能驱走寒气。饺子常在,情难续。饺子年年相似,那个和你吃饺子的人,早已散落天涯,或为人夫、人妇,亦或还在等待有缘人。

饺子日日有,一起吃饺子的时光却难得。那些年和你一起吃饺子的他,她和她们,如今陪在谁身边?

美味香甜冬至圆

文/黄淑芬

母亲是客家人,每年冬至必过,嫁给父亲后她把这个习俗也带了过来。她会在冬至这一天做冬至圆给我们吃,她说吃了冬至圆,日子才能团圆、美满。

做冬至圆,要用到糯米。冬至前夕,一个有太阳的晴天,母亲从米缸里取出预先留下的糯米,倒进簸箕里晾晒、挑选后,倒进木盆里用清水浸泡。

冬至节的前两天,母亲从盆里捞出已经浸泡得很软的糯米洗净。然后,端到石磨前,一勺米、一勺水地放进磨眼里,接着推起了磨。母亲的手随着石磨不停地画圆圈,转动的石磨发出优美动听的“咿呀”声。乳白色一样的糯米浆,源源不断地从石磨粗糙的大嘴巴里流出来。母亲推磨累了,就轮到我们上,先是大哥这个半大小子。

初生牛犊不怕虎,大哥用蛮力气把磨子推得虎虎生风。但是,推了一会儿,母亲把他撵走,干脆自己来,母亲边推边对大哥说:“你虽然推得快,但是,你看一下桶里的米浆,有些根本没有磨碎,还有小颗粒。”

大哥不服气地和母亲争辩起来,并且,用勺子捞起一勺米浆来查看,我凑热闹地伸头上前看,母亲说对了,一颗颗小碎粒掺杂在浓浆中。大哥沮丧地把勺子一扔,坐在火灶门口一言不发。母亲说:“慢工出细活,这样细的米浆,做出来的冬至圆才能口感细腻,入口嫩滑。”想不到,推磨也蕴藏着大道理在里面呢?

磨好米浆,母亲拿出一个干净布袋,让我和大哥牵住布袋四个角,母亲把一桶米浆全部倒进布袋里。捆好袋口,放在船形菜篮子里,然后压上一块大石头,把米浆榨干水。

冬至的早上,母亲取出结成块的糯米团,双手揉搓成一个个如鹌鹑蛋大小的圆子。有时,巧手的母亲还会换着花样给圆子包上芝麻馅、豆沙馅。要不然,就煮一锅带咸味的冬至圆。

看家人来齐,母亲吩咐我烧水。不一会儿,白的圆子,翻滚在暗红色的糖水里若隐若现,伙房里飘出一股姜糖的甜蜜味。母亲舀出三碗,摆上供桌。这时,不用母亲开口,我们已经等不及了,拥到灶台前,你一勺、我一勺地舀进了碗里。冬至圆的热,还有姜糖水的辣,让我们吃出一身汗来。正如母亲说的口感细腻、入口嫩滑。一碗下肚,意犹未尽。

温情冬至

文/梁永刚

时间的脚步真快,桌上厚厚的一本台历已翻去大半。不经意间,冬至款款而来,漫过一切寒冷和萧瑟。流年似水,四季更替,冬至是一个令人难忘的节点,也是一个温情脉脉的日子,一顿香喷喷的饺子在冬至的记忆里,飘荡着节气的清香,氤氲着亲情的味道,牵动着游子的情怀……

“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这是古人对冬至的说法。常言道:“冬至大似年。”冬至,古代亦称“至日”,是我国农历中二十四节气之一,历来被人们极为看重。古时候,冬至这天皇帝要祭天,百姓要祭祖,还有贺冬、迎神、辟邪、食饺子等诸多民俗。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日,太阳急匆匆来又慌忙忙去,老辈人传下一句谚语:“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冬至一到,气候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冷的阶段,也就是 “交九”。民间习惯于自冬至之日起数九,从冬至这天算起,每九天算一个“九”,数到九个“九”,也就是八十一天后,便迎来了春暖花开。小时候,父亲教会了我许多与数九相关的乡谚俚语,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首脍炙人口的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抬头看柳,七九杏花开,八九燕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一个吉日,所以值得庆贺。《后汉书》《晋书》等史籍中都有“冬至贺冬”的记载。老家地处豫中平原,在乡亲们的心目中,冬至是一个隆重的传统节日,广泛流传着“冬至扁食夏至面”的习俗。扁食是农人对饺子的别称,顾名思义就是捏扁的面食。在老家,冬至这天中午,穷也好富也罢,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过节,即便在生活极其艰难的年代,哪怕是用红薯面擀皮、野菜团做馅也要包上一顿饺子。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宁穷一年,不穷一节”,饺子作为每年进入数九寒冬后的第一顿美餐,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冬至的记忆之门:窗外寒风呼叫滴水成冰,堂屋里炉火烧得正旺,我们一家人围炉而坐吃着饺子,其乐融融,一碗寻常的饺子胜似山珍海味。如今想来,那时候虽然生活条件拮据,但那种温暖的氛围,就像这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让我们兄妹三个感受到了最实在的幸福。

冬至是孕育新春的驿站,是季节更替的片段。白驹过隙,时过境迁,曾经难得一见的饺子如今已成为寻常百姓餐桌上的常客,但吃饺子迎接冬至的古老习俗却历久弥新,无关流年。

冬至

文/书文

今年怕是见不到雪花了。

虽说家乡的雪也是越来越少,但一年至少还能见到一次。去年回家,还遇到很惊喜的一场雪,好像又回到小时候,夜黯下来,雪地里或明或暗,清寒宁静,开心地蹦蹦跳跳,得瑟地给告诉这个告诉那个。一岁又一岁,家乡冬夜里的满天星光还是那么清冷又温暖,只是有些人已不在,有些事情已成过往,记忆慢慢折磨吞噬还怀恋它们的人。

冬天似乎有一种奇特的力量,安宁人心的。明天是冬至了。天也要渐渐更冷了,在异乡记下前些日子写下的一篇文字吧,只当是留下些琐碎的陈迹罢。

[又下雨了,不知上次是什么时候,隔得太久,忘记它的样子了,仍旧是被四方建筑分割的天,被坚实水泥所倾覆的地。疏疏落落的小雨,偶尔檐下落下积攒已久的几滴。近处的并不分明,稍稍远望了,才见如丝的细雨在花木前无声地蒙蒙落下,像小家碧玉闺阁门前轻淡如烟的的绣帘。南方的冬天还是温和得多,这雨有些像北方的秋天,同样的肃清幽冷,却还未达到严冬那般的使人根本观摩不了的肃杀冷酷。清风朗日见的多了,偶尔来场小雨便觉得是极大的恩赐。大概是两年前或是更早时候,在武汉,夜里,也有一场很安宁的幽明夜雨,室友都睡了,躺在床上,格外的清静美好。大概是那段时间正学习古代文学史的缘故,也诌了一首并无格律的小“诗”,现在记得的是这样:

室外清雨冷,铺上轻盖寒。

心境听珠落,无念怀别牵。

徘徊夜已深,游移闻息安。

纵使觉花鸟,也须逐梦还。

题作《安宁夜雨》,惭愧的很,完全没有诗词的韵调,只是根据自己模糊的一点印象和当时自己的心情而没有去认真学习诗词的具体做法写出的这点东西。 现在看时,追逐之心也还是有的。尽管并不很明白自己要走哪一条路。

后来些日子,迷惑了,倦怠了,只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了,好友提醒道“现在还没到休息的时候,能拼的时候就拼一下”,是啊,还如此年轻,怎能轻言安于现状。尽管要拖着粗笨的身体,能飞的时候还是不要忘记飞。

万在空间上记过一句话,我记得不大清了,零乱的拼凑起来大概是“男儿不负凌云志,空负天赐七尺躯”,且不论这“凌云之志”意指何志,又怎能才称得上“凌云”,只是说他当时的志气还是很远大的。他曾经自信满满地说过“以后我当了教育局局长一定把现在的语文老师提拔去做下校长”之类的话。现在还记得历史课上讲到宋朝“靖康之耻”,老师问我们谁愿意起来背一下岳飞的满江红,他站起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许是年轻人的心中太纯净,那时候激发的豪情至今难忘。如此大志之人,日后必不安于过庸庸碌碌的生活而是要按自己的想法辉煌闪耀的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选择问题罢。

就是这样的豪放之人却又含有婉约之心。他也曾记过“倚楼听风雨,淡看世间路”.年轻的人因为太多的不了解,也许多半会多感善愁,在常人面前不会那么轻易表达,但无意中却流露出来,自己或者并不知情 .还记得他所写下的《蔚蓝的天空飘着雨》、《伤心太平洋》等文,这些文字甚至只有这些标题曾多次被我们“讥笑”,连他所敬爱的语文老师阅之之后,因其中的“爱情文字”而评之为“不健康”……可是他似乎毫不为所动,依旧如故,笔耕不辍。我为当时和现在的“讥笑”向你表示深深的歉意。

檐上的雨落下来时已像透明爆竹爆破的样子了,淅淅沥沥的雨奔涌着冲向被水泥板所阻断的大地母亲。

青涩的年代,似乎矛盾似乎合理的我们莽莽撞撞,迷迷蒙蒙,谁能在我们的黑暗中点燃哪怕是半点的星火。师长们教会我们该怎样去生,却并没有教我们怎样去活。

年纪轻轻的谈什么情说什么爱。学生们似乎懂得了“男女授受不亲”,老师们也格外的敏感。有一次,晚自习下了。路上偶遇一位女同班,也就没在意的和她说了些闲话。男女宿舍是邻近的,又是晚上,快到宿舍门口了我们也没有躲躲闪闪还是直截了当地往前走。哪知刚要到宿舍了,一位老师骑着摩托车疾驰而来,大概路过看见我俩的“距离”如此之近,没有遵从“男女之大妨”的戒条,还有说有笑,大吼一声,“不要脸的男生”!乍听此话,知道说我,见他来势凶猛,又是惊又是笑的一溜烟跑开了,那瞬间我仿佛听到了鸡鸣狗跳的声音,啊呀,了不得。

如果可以快乐,何必选择伤感。迷茫的依旧迷茫,刻苦的依旧刻苦,瞌睡的依旧瞌睡,老师的厉声中,我们似乎醒了,但要不了多久又睡下了。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一个个站立起来的人而不是“被毁掉的一代”,为生活所奴役四处飘荡的浮萍…

路漫漫,故乡遥,心安何处。

选择,每个人都要面对,愿“扫除腻粉呈风骨,退却红衣学淡妆”.

或是秋天。草枯黄了,叶子落了,河水冷了。万、王和我在校内的河边小土坡坐下,也不知在闲侃些什么,总之是安心惬意的异乡之中,一两位好友,虽只有些凄风凋木相陪,随便聊点什么,时间不长却也还是好的。或是夏日,太阳炙烤的地面炽烈得使人不敢逗留不久,我们在树荫下,密草中坐下,无聊赖的打打扑克,做小小的憩息。或是与久别的老友们相聚随意走走,吃吃喝喝;或是冬日去王那里自己做饭;或是去肖家喝喝他父亲酿造的老酒;或是去万那里走走峭拔的山路去一个塘心岛上看看那残存的山石,与虽不浩然却足以让人心惊的肃然寒塘……

永远记得来学校看我为我瘦弱不堪的病躯落泪的女孩;永远不会忘记万圣夜已很深了,你调皮地打通你想到的所有人的电话,道一声,“万圣快乐”,又忙着给另一位朋友打过去;永远不会我们一起有过的愿望,并携手的壮志,虽然因为我的顽劣而落空;永远不会忘记你担忧的声音与最后的话,我会好好记得;永远不会忘记虽未曾谋面却亦师亦友的你新年时候总是第一个给我空间留言问好;永远会记得你为我前程担忧所给与的殷殷教导虽我多次无理,你依然坚持,真心为我的好意……

请恕我不能一一记下。

真的好感激自己能有这样的经历,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谨以此文谢谢你们,谢谢我所有的朋友,谢谢所有走近的我生活和生命的人。]

夜深了,暂记在这里罢。

冬至

文/一品轩主人

冬至日,一年中夜最长、日最短的日子。这么长的夜,是用来思念的吗?

绍兴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这样的背景所带来的副作用是这里的民俗丰富,没有对与错、没有好与坏。

比如冬至,按照绍兴人的习俗,三年内的新坟必须在当日进行祭拜,不能提前,也不能退后。于是,在这个上班的日子里,我调了课前往墓地。

不知道这样算是天公作美还是不作为。前两天预报说冬至是雨天,害得我的几个姐姐都在担心,要是真下大雨,上坟连点蜡烛都困难,烧个纸更是个难题了,人还得整成落汤鸡不可。可居然,一大早天色放亮,是阴天,虽被雾霾笼罩,但不用担心下雨的尴尬了。不过,我还是有些遗憾的。上墓地这等事,该是雨纷纷来得好,没有那种气氛,心情搞不成悲痛的样子,祭奠的效果要大打折扣的。我想的好像有些浪漫似的,反正上香点蜡烛的活姐姐们会包揽的,我纯看客一枚而已。

墓地在万罗山,东湖风景区南边,这里有山有水有田,风景的确不错。想当年,我去选墓地的时候,正逢秋天,黛青色的山群、多彩的树叶,清澈的湖水、干净的马路,白墙黑瓦,还真是好地方呢。为了让病重中的父亲可以直观地看到墓地及周边的情况,我一路全程录像,这是我满足父亲的最后一个愿望,当初的他脸上闪着光芒,很是难得,似乎看到了入土后能去个美丽的世界一样。

没有考证过此地为何取名为万罗山。我推测是,该地的许多山头如状如馒头一般,一个个林立在那里,馒头上小下圆,在农夫的眼中,也似一只只倒扣的箩筐。仔细瞧瞧,这一个个山头真的很像箩呢!

到达墓地才八点十五分的样子,离姐姐们约定的时间还有大半个小时呢。先随便走走吧,相比于城市,这里的空气好的多了。

三年了,这里的变化真的很大。墓碑越修越多,当时还在山坡下半段呢,接着是一步步在不断抬升,现在已经在山坡的上半段了,从山脚堆砌的石料来看,过不多久,山顶也该是墓碑的世界了。

我想,愿意逛墓地的人恐怕是不多的吧,我也是闲得无聊才干的。不过,我也算是有了一些年纪的人,人生嘛,说到底,终点还不是如此。老的、新的、大的、小的、豪华的、简陋的、有照片的、无照片的、传统的、现代的、夫妻同穴的、单人的,各式各样,应有尽有。看来,生前人不一样,死后也不尽相同。不过,我总在想,对于已逝的而言,即使有,也只是灵魂,灵魂应该是不占空间的吧。所以,墓的多样,也无非是满足健在的人的种种心理而已。

父亲的墓规格应该属于中上等的,用活人的眼光看,那相当于排屋,也算是有往富人堆里排的。呵呵,我也只有笑笑了,父亲一世贫穷,生了堆儿女也是普通中的普通人,为人时不能满足的,下了地倒摇变成富人了。记得当初选址时,我摆了一回阔,选最好的、最贵的,我不知道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还是为了讨好病危的他,或许两者皆有之吧。

挖了一些新土,边上有工具,但我就是不用,徒手干。不知是那根神经搭牢了,我就是想尝尝徒手挖土的滋味,让那碎石摩擦我的手掌,刺痛我的手心,泥土嵌进我的指甲,我想流点血,我想制造些痛感,让脑袋里有那么一种痛。可是,多日雨后的泥土就是松软,尽管我的手属于皮薄肉嫩的那种,我连蚯蚓都挖出好几条了,手心手背除了泥依然好好的,没有被划伤的痕迹,当然也没有痛,连隐隐的感觉都没有。

姐姐们来了,上菜、上香、烧纸钱,按程序操作,大家都已经熟练了。我是木桩人,除了上前祭拜,作揖鞠躬,其余的,她们会搞定的。唯一上阵的是我把刚才的一堆土按在了坟上。其实,我是不怎么想干的,你说好好的大理石墓地上,还弄一些脏兮兮的黄土上去,这土不土、洋不洋的,看着都别扭。但是,据说是习俗,那就按习俗的来吧,作为儿子,就做了这个,也算完成历史使命的,我就这么对自己说。

父亲死后,我很少在梦中遇见他,过年过节的,我也想在梦中见见,让我感受一下什么是思念,但就是没有他的影子。老人们说,没有梦见是好事,这是他在保佑着你呢!我相信了,这也是习俗吧。

冬至

文/一针

冬至,传统而言北方饺子,南方汤圆。然而,我家好像并无此习惯,仅仅停留在这是一个节日,但却不会看得太隆重。我也是到了大学之后才开始过冬至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的,虽然我并不知道这个节日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却发现周围的人都在热闹着,便跟着热闹,这就是所谓的从众吧,其实有时只是为了不显得太另类。

今年的冬至原本的节奏应该是:下午上完课,回宿舍叫个外卖,看电影,晚点出去买份汤圆应下景,便如此结束,平平淡淡,如平常一般。但是,这一切被闺蜜的信息甜蜜打乱,闺蜜约我晚上一起吃饭,在她看来,所谓过节就是和好朋友一起吃吃喝喝,聚一聚。想到我本身也没有什么事情,便答应了下来。

我总觉得今天的天气很美,尽管在很多人看来不过是空气中的灰尘太多。灰尘凝聚空中,飘而不散,形成了一种朦胧的状态。这种状态偶尔出现一次仍有其独特之处,若常年如此,成就灰霾,便再无此心情去欣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即使再美的风景也无人会去欣赏。

前几日,自己给自己买了一件毛衣,时机恰好,快递于冬至到达,一份礼物的惊喜由心底而发。这几天忙碌着,幸运的是老天待我不薄,把所有的事情都自然而然的帮我错开。本已忘记今天有课,想着下午应该要练车,却收到教练的通知,冬至放假半天,无法练车,接着下午上课的信息传来,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的。

晚上,应好友之约去吃饭,本想吃饺子,却无奈地发现因为是冬至,吃饺子的人很多,店里早已坐不下。又因受不了店内的拥挤,就只好另找地方吃饭。饭后,闺蜜宿舍中准备自己煮椰汁汤圆,当然,椰汁与汤圆都是买的现成的。在等她煮的时间中,我去另一个地方吃汤圆。因为挚友在那里卖汤圆,那家店是挚友老乡的阿姨开的凉茶店,而去年我同样在此吃汤圆。这家店就在学校门口,所以经常会喊挚友过去坐着聊聊天,当然,冬至也不例外。

平日里我也经常前来光顾,因此也不客气,直接叫了份汤圆。接着便假装不认识挚友,一个人坐在店里面默默地吃着汤圆,听着他们说着我听不懂的家乡话。他们聊天的过程中,偶尔有人进来买凉茶、汤圆、双皮奶等,阿姨离开时,就是挚友在帮忙卖,偶尔尝试一下,体验一番,同样也是一件趣事。

吃完汤圆休息一会,便收到好友的信息,喊我上去吃她亲手煮的汤圆,我便起身告辞,奔赴另一场约会。吃完美味的汤圆便与好友聊了起来,说起我们的共同好友,同样是我们的闺蜜,说着让人心寒的事情,我只能默默地听着,却不知道该发表怎样的言论方为适合。人际关系总是十分之微妙,有时会突然间亲密,有时会突然间疏远。好友与我讲了很多,都是小小的细节,最后却造就了压垮朋友亲密关系的巨大稻草。或许说的很多话我都会忘记,但却记住了一句话: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谁是离不开谁的,我当你是朋友才一再隐忍,但是我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容忍,你需要改,若你不改,我便离开。好友在最后送了我一份圣诞礼物,一个暖手的物品,可以把两只手伸进去那种。始终感谢着一直惦记着我的朋友们,当世界崩溃之时,还有他们的支撑。

挚友忙碌了一个晚上,我已记不清多久没有与挚友聊过天了,或许已经忘记了如何开始聊天。总是归于有事说事的状态,但是明明有很多的话想要说,却无法说出口。就如同今晚,我本有许多许多的话想说,奈何挚友累了,要睡觉了。因此,即使再强烈的意愿也只能作罢,而想要说的话,到了明天已不想再说,或者失去了提及的意义,不说也罢。原来,聊天也是需要及时,很多话,无法马上说出口,很多心情,难以立刻表达,过后,已无所谓。

冬至,两份汤圆,一份情感,好似找到了安放之地,或许,是尘封之地。

冬至思语

文/谢伟

今年冬至,屋外阴雨绵绵,外出不得,于是独坐室内,思绪开始发散开来,如袅袅薄雾,时隐时现。翻查资料检出关于冬至的一些释义:

在讲究阴阳的古代中国,冬至的至阴,意味着阳气始生,是一件喜兴事,是一个气运之拐点。所谓“冬至大如年”。冬至时的一句吉祥话,便是“迎福践长”,故相贺。

年轻时意气风发,啥都不在乎,有些人定胜天的意气,以为付出必然有回报。及至入天命之年,便觉有些事情起承转合,得失之间往往身不由己,即所谓定数和变数,始信人生无常。于是乎关注起心灵鸡汤,乃至于养生健身,常常还长吁短叹。

既为凡人,诸事也自是从俗。冬至祭父母,发祈愿。人这一生,论起父母儿女关系,只有父母全心全意养育儿女的情重,儿女孝敬父母往往并不对等,一代一代莫不如此。生活好了,双亲不在,抱憾之余,确实感到有亏欠他们的地方,尤其我们这样在外地工作的儿女。“常回家看看”倚门盼望的父母,多数是做得不够的了。而对于自己的儿女,有的甚至已经冠以“奴”的称号了。

冬至时,“万物闭藏,蛰虫首穴,故曰德在室”古时冬至养生的原则是“不可动泄”。大家相互之间最好能够做到“静而无扰”,那样相安无事,便是一种爱护……读到此,我倒是觉得冬至越发的可爱,有种“宁静而致远”的意味。

人在社会,便不是真空,或曰随波逐流,或曰顺势而为,能应时势成为英雄的能有几人?在平凡的世界里,独自生长,也是命运的安排。每一个个体都有存在的合理和必要,一棵棵独木的相伴相生,才能聚成森林,才能有适宜的生态环境。“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故而众生平等。

冬至如年,冬至饺子。想象一下,在寒冷的日子里,亲友们包好了许多饺子,大家围坐在一起,暖暖和和地吃,高高兴兴地聊,那种其乐融融,亲密无间,便是人生最大的天伦之乐。

趣说冬至

文/周礼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这是唐朝诗人杜甫在冬至日的低吟浅唱。自古以来,冬至都是我国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早在春秋时期,古代天文学家就用土圭观测太阳法,测定出了冬至大约在每年12月21日至23日之间,是一年之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也是气候变化的一个分界点。冬至过后,气温由舒适转入寒冷。九九歌中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一年四季,热不过三伏,冷不过三九。而冬至就是一九的开始,为真正意义上的寒冬拉开了序幕。

同时,冬至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古时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这天,民间有着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习俗。

冬至祭祀。《周礼·春官·神仕》中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在这一天,皇帝要亲自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也要向故去的亲人祭拜,其目的在于祈求上天和家人的保佑,消除病灾,幸福平安。

冬至庆祝。《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开始回升,是一个吉利的好日子。所以在冬至前后,宫廷要挑选乐师,鼓瑟吹笙,以示庆贺。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辧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到了唐宋时期,冬至节更加隆重,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会换上一身新衣服,摆上一桌丰盛的酒席,大家载歌载舞,互相祝贺,其热闹场面犹如过年。

冬至吃饺。陈志岁诗云:“颗颗圆圆想龙眼,耋龆爱吃要功夫。拌云慢舀银缸水,抟雪轻摩玉掌肤。”在我国南方地区,每逢冬至,人们都要煮上一锅汤圆(意为团团圆圆)。一家人围桌而坐,一边聊家常,一边吃汤圆,其乐融融,喜气洋洋。而在我国北方地区,冬至这天则有吃饺子的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张仲景在长沙做官,告老还乡退休的时候,正赶上那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在白河边上,他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经过研究,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他叫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为穷人舍药治病,开张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祛寒娇耳汤当初其实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面皮包好后,样子像耳朵,又因为功效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就成了我们今天吃的饺子。

冬至进补。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古人认为,冬季“生机潜伏、阳气内藏”,应讲求“养藏之道”。意思是说,冬天是一年四季中进补的最佳时机,因为冬天进补能更好地发挥食物和药物的功效,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所以,在冬天吃些滋补的食品,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

冬至静养。《后汉书》中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古人十分讲究修身养性,他们认为冬至很适合静养,因此在冬至这天,朝庭颁布,官员要放假休息,军队停止待命,边塞关闭,商旅停业。人们要么走亲访友,以美食相赠;要么留守家中,尽享天伦之乐。

这不,那边锅开了,赶紧盛饺子了……

三两饺子

文/孙春草

又是一年冬至时。每每这个时候,便会情不自禁想起那顿难忘的“饺子宴”。

在古城西安,饺子馆可谓遍地开花。然而在母校学子记忆中,还是长安南路饺子馆的饺子更鲜香美味,余味悠长。那味道似乎已刻在我们每个人心里,愈久弥香。

长安南路饺子馆曾经位于母校大门口。店面不大,是一家平价餐厅。除经营各种饺子外,附带卖十余种凉菜。刚上大一时,每次饭点路过这家饺子馆门前,总是被一股浓烈的油泼辣子的香味所吸引。常常忍不住放慢脚步多朝里面看两眼,大多时候都座无虚席,人声鼎沸,像极了老陕人一贯豪迈爽直的性格。

那时,我们宿舍共八个女生,只有两人来自大城市,其余家都在农村,大家平时生活很节俭。一日三餐基本都在学校食堂解决,很少有机会在外面吃饭。上大学之前,家在陕西渭北的我根本不知道冬至还有吃饺子的习俗。大一那年快到冬至时,来自天津的舍长早早提议,约我们宿舍8个姐妹冬至去长安南路饺子馆吃顿团圆饺子,大家欣然同意,并细数着日子,期待着冬至这天早点到来。

记得冬至那天格外寒冷,大风裹挟着落叶遍地飞舞。那天上午的时间也过得分外漫长。终于等到中午放学时,我们齐刷刷在宿舍楼前集合,连宿舍都没进,就一路说笑着集体前往饺子馆。

当大家坐定,服务员让点菜时,我们每人都不约而同地点了三两饺子,而且很自觉要成不同的馅料,有白菜大肉,莲菜大肉,芹菜大肉,萝卜羊肉等等,酸汤的,蘸汁的,种类繁多。那时的我们,正值青春年少,饭量着实有点惊人,吃半斤饺子根本小菜一碟,但大家似乎都明白“物以稀为贵,食以少为鲜”的道理。在顾及味蕾的同时也照顾了自己的钱包,三两饺子三元钱,在我们看来不算太奢侈。

那日饺子馆的顾客特别多,等待时间较长,一个个都有点坐不住。可当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来,我们没有一口干掉一个那样狼吞虎咽,而是以女生特有的矜持谦让着,大家互相分享,一人夹一个,先咬开一个小口,仔细咀嚼一下是什么馅的饺子,再蘸足了汤汁慢慢品味,边吃边讲自己老家的一些风俗和趣事。那顿被我们称为“饺子宴”的大餐吃了很长时间才结束。那么冷的冬天里,一个个吃的微微冒汗,前所未有的舒畅和满足。

之后也去过这家饺子店很多次,但都不是集体总动员去的,少了那种热闹欢腾的味道。几年之后,因学校周边环境改造,长安南路饺子馆最终不复存在。而那年冬至的三两饺子,却让人终生难忘。每次姐妹们聊起,都无限感慨。那种冬日里的温暖,足以让我们珍藏一辈子。

冬至是季节的一个片段,季节是人生的一个画面。我知道,我们怀念的不只是冬至的那三两饺子,更是纯真美好却又回不去的青葱岁月。

难忘那年冬至

文/四月

2007年的冬至,我是在平顶山度过的,那是我唯一一次在异乡过冬至。

临近冬至,大河论坛鹰城副刊的版主发帖,冬至举办“温暖冬至文友联谊会”。那几年,我一直在论坛上发帖,文章多次被《平顶山晚报》选用,而且版上有多个神交已久的朋友,从未谋面。算算距离,问问车次,我准备参加。

平顶山是我没有去过的城市,但一直感觉很亲切,因为那里有好几个文友,他们的网名分别是:五月、百花、林泉、懒阳,还有东儿。其中五月是我最早认识的,一位很热情、很实诚的人,我的文章只要见报,他都会寄样报给我,从不说邮费什么的。

冬至的早晨,天还没亮,我就坐上了大巴。四个半小时,我随车穿行在阴霾的天空下,路上有雨,密密地飞在车窗上。还没进市区,五月和百花的短信就发来了:在车站出口接你。进入市区,我顾不得看城市的街景,只是一味地向前寻找着车站。下车了,我一眼就看见了一个个子高高的男子,他那双热切的大眼睛让我觉得他就是五月。

我踏进包房的瞬间,周围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问候,百花版主笑容灿烂地迎接我,让我有一种到家般的温暖和亲切。看着众多的朋友,百花版主一一向我介绍,还介绍了和我一样从许昌赶过来的朋友,还有《郑州晚报》的编辑。

林泉来了,他1.8米的高个子,风度翩翩中带着文字的气息。想象中他应该是深沉如海的中年男子,见了面才发现他年轻、爽朗,笑语声声。他热情地握住我的手,温暖有力。

平顶山为何称为鹰城,一直是我的疑问。宴席中,林泉为我作了解释,知道了这座城市曾经是古应国的所在,有过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桌上转动过来一盘盘精致的菜肴,饺子上来,林泉说:“吃饺子吧,今天是冬至。”我说:“这是我第一次在外边过冬至。”我想我会记住这个冬至的,为这人、为这场景。

饭后K歌,我点了首《大海》,我没有张雨生海边的忧思,却喜欢海的宽阔、浩瀚,网络与现实便如这大海,让我们相识、相见,相伴看它潮起潮落、风景无限。

因为是冬至,我谢绝了朋友的一再挽留,踏上归途,好让鹰城的朋友回到家里团聚。路上,五月和林泉的短信发来,关心与牵挂温暖着我一路的行程。靠着返程的车窗,我想起鹰城的天空、鹰城的街道,但被朋友们一张张热情的面孔压了下去。

2007年的冬至,好温暖,好难忘。

大约在冬至

文/lovey小窝-榛

今天是2015年的冬至,现在的我处于大梅州的兴宁市。

看看博文,上一篇是在2年前写的。那时的我正在一个转折点,浑浑噩噩。写了很长很长的一片博文,是的,那时候转变成单身汪。或许之前的不成熟,之前的不够坚持,但是时间总是在手指间悄悄溜走,一段感情总会慢慢的看淡,或许有点小小的回忆,但已是过去,如今再想起,只会感慨时间过的真快,真是希望吸取教训,做好自己。

时间眨眼来到14年,这年感觉平平淡淡,和往常一样,处在熟悉的环境,从学校出来工作,就一直呆在一个公司,只是因为这里的人很好,工作尽管会累,但是环境等其他方面的好适应,这一年,正式客服人员,虽然经常出差,累,但是觉得还能坚持个两年左右。或许两年后,会回到父母身边,好好孝敬二老,就算粗茶淡饭,生活开心就好。母亲的想法一直是飘忽不定,一会希望我回去,一会希望我在外闯荡多几年,而我,确实没有确切的规划,只想好好做好工作,时机成熟了就回。这时机一直是没有确切的时间。

到了年底,看着新历一年的结束,想着元旦回家看望父母。

与此同时,认识了一个女孩,或许是同个城市,或许是同个学校,聊着聊着聊得很开。

元旦回家便相约游玩,等于第一次约会,当看到人的一刹那,真的迷住了。本来见面可能会没什么话题的我,整整说了一个下午。感觉就是在讲述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自己都讲到停不下来了。或许这叫一见钟情,接着相约看电影,整个元旦,除了在家陪父母,就是出去约会了,元旦。我们在一起了。

或许刚开始只是想认识下,或许刚开始一直在犹豫,那时的我还没有计划回家,甚至还想在外头闯荡几年,这样的异地我真的没什么信心,甚至于退缩了。最后不知道是脑袋哪根筋打通了,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在一起。

元旦过后又是年前的忙碌,是的,又要出差。这期间还在回想着元旦,感觉像是做了场梦,等清醒过来发现一切是真实,心里很是开心。

我们的开始一年之初,这是百花盛开的时节,感觉是那么舒服,美好

出差的时间是很累,白天坐车,赶到医院干活,或许还要承受别人的催促还有客户一些意见。晚上都有中回到宾馆就想瘫在床上不动了。但是如今,晚上都会和父母,女朋友聊天,感觉也没那么累,白天有着一个期望,晚上我可以和爱的人,喜欢的人聊天,再累也不会觉得。但是有时候太放纵自己,会摆出一副不情不愿,慵懒的状态,或许在自己看来觉得没什么,但在女朋友看来就觉得不开心了,所以我们有了第一次的矛盾,女朋友很伤心,我也觉得这是我的一个毛病,所以下定决心,要收起这个坏毛病的习惯,从此之后累,洗个澡精神了,舒舒服服聊天,这也很好。

时间一眨眼就过年了,年前工作,家里都很忙。我们都想着抽时间出来约会,逛逛街。匆匆的新年就过了,而我放假时间还有几天,刚好到了情人节,我们都想着情人节晚上可以出来吃饭,逛街。然后她却在加班,等我准备好了出门,依旧还在加班,我就决定等。不过当听到还在加班,当时很惊讶,也没多想,就把自己的情况说了下,就说了跟老妈说了不在家吃饭,还不放心打电话安慰了下,再慢悠悠的去等。等到我们见面,看着她还没吃饭,一脸疲惫,一脸不开心,心里很不舒服。即使她对我发了小脾气,我觉得都没关系,我知道一天下来,很累。情人节的这天,也是你第一次对我发脾气,当时的我,即使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没关系。因为你在我心里的越来越重要。只要你能开心就好。

常言道:知子莫如母,母亲对于我处对象的事保持着中立,只是认为我一旦投入到一段感情中,就会越来越深,无法自拔。或许有前车之鉴,母亲只是了解了下,并不反对。诚然,母亲的想法是对的,你在我心里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无法想像万一哪天没有你,我会是怎么样的。

春节过后,我回到公司,本来是想着元宵后再回,但是我们又闹矛盾,因为真的希望你出去玩玩,不要一直被工作压着,一直犹豫不定的你,让我感到失望,所以说了一句伤害你的话,或许我只是阐述了事实,但是方法很过分。虽然我们最后和好了,但我觉得你心里肯定还是很不开心,我只好听你的话,先回公司,一直心里很不安,真的害怕你一直生气。从那时候起,决心好好改改,我们什么事都可以商量的。很多东西我可以让步,因为我爱你。或许这次我们矛盾比较大,这样的半冷战(我的理解:冷战完全不说话,半冷战还是会说说话的。)持续了一个多星期,最后我们还是和好如初,感情加深了。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一直互相默默的支持,碰到事情都会好好商量。还一直规划着未来,憧憬的未来,这样的相处,让我们不断的加深感情。

说了好长好长,到了今天。这一年出差之旅感觉很匆忙,确实很累。不过为了未来不太辛苦,我还想熬一段时间。这一年,在外面就算身体不舒服,也不敢让父母知道,父母会很担心,当然也不敢让你知道,我知道你也会很担心。(嗯……前几天烫到的泡泡破了……)这些苦,这些累,我觉得没什么,抗住就行。当然,我也知道你每天也很累,所以晚上我都希望能和你好好的聊聊天,跟我吐吐槽,说说某人的坏话。这一年,父母的身体也是大不如前了,最近老妈依旧很虚弱,老爸脚痛风走不了路,我也想抽时间回家看看。

或许也是年底了,工作比较忙,我们各自都有压力,有时候我说话确实是有着比较差的情绪,有时候你也会对于我的一些话说不恰当而对我大吼几声,当时或许我会觉有点接受不了,但是过后就觉得没关系,我们都会有些情绪,这些都没关系,我一直选择退步,希望我们不会因此闹别扭,闹矛盾。

是的,今晚是有问题,如今我也说不出究竟是谁的问题。一部电影而已。诚然,我心里是有着想法,希望和你一起看,甚至今天赶着干活,心里还在计算着时间,看忙完回去能不能和你一起看。即使你自己跑去看了,我也觉得看了就看了,心里头是有些失落,但不至于不爽。今天的我也确实很累,但也没有说瘫倒,你跟我说了去看了,我也是表示知道。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如果真的会是不爽,生气,就不会还和你聊天,当然这不可能,也不至于。只要你不开心,我也变得不开心,做什么都没心情。你在我心里的位置是那么重要,你的喜怒哀乐都会刺激着我。

很多时候我真想不顾一切的回家,跟你说我们结婚吧。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为了让现实不那么骨感,我每次都想,再熬一熬。以后我们更幸福。

为了你,我可以把计划提前些,再拼搏些。

今天是冬至,心里也是冬至的感觉。确实没啥心情吃饭。写了个博文当精神食量。

希望过冬至,老爸的脚会好起来,老妈身体好些。

希望我们还是一如既往,规划着未来,慢慢实现着计划。

我爱你。虹儿。

温暖的记忆

文/杨会安

在我们豫西山村,一说到冬至,人们马上就会想起饺子。冬至吃饺子是雷打不动的风俗,有一年的冬至,却让我刻骨铭心。

那一年,我大约五六岁光景,还没上学,早饭后就和小伙伴去村头打麦场滑雪了。回家时,却发现家里空无一人,又冷又饿的我急得哭了起来。这时邻居王婶忙跑了过来,一边笑盈盈地拉我的手向她家走,一边告诉我妹妹肚子疼呢,我父母带她去乡卫生院看病了。

王婶家的儿子在城里上班,每次回家来总给王婶带许许多多的礼物,我们村里的人都羡慕极了。她家的饭菜香更是时常隔墙飘到我家庭院,引起我无限的甜蜜遐想,我会踮脚张望着,情不自禁地抽抽鼻子,深呼吸几下,那味道太诱人了。尽管王婶有时做好吃的也给我们送些,但感觉总不过瘾……我窃喜着,跟王婶走进了她的家。

王婶先用香皂把我脏兮兮的小手洗干净,又从柜子里给我拿了些糖果、饼干和炒花生让我吃,正在擀面皮包饺子的王叔还从条几上拿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递给了我。坐在火炉旁,贪婪地吃着这些梦寐以求的美味,我觉得自己就像童话里的小王子,好幸福!

正在这时,门外传来母亲唤我小名的声音,我答应着,就往外跑,恰巧与母亲撞了个满怀。我才得知妹妹得了急性肠炎,打了一针,吃了药好些了,也已回来了。在母亲与随之迎出来的王婶寒暄之际,我攥着手中剩下的几块糖果悄悄回了家——妹妹最爱吃糖果了。更让我没想到的是,王婶紧跟母亲身后,端着一篦子饺子来了,说是她家包得多,今天冬至,一定要让孩子们吃上饺子。母亲推辞不下,连连道谢地收下了。

饺子是猪肉白菜馅的,鲜香而多汁,那味道是我们家千篇一律的萝卜饺子无法比拟的。我甩开腮帮子,贪婪地吃着饺子,问母亲王婶家是不是很有钱?母亲笑答,王婶家的孩子有出息,考上了好大学,分配了好工作,当然有钱了。我听了,暗自发誓以后自己一定好好学习,也做个有出息的人,那么家里天天都会有好吃的了。

时光荏苒,转眼40多年过去了,似水流年冲淡了我的许多记忆,但儿时的这个冬至,以及王婶的纯朴善良却至今令我难忘。每每想起,就会想起千里之外的老家和母亲,还有王婶,便会生出暖暖的乡愁。

冬至漫笔

又到年末了,内心有着千丝万缕的祝福,想对你说。却,还是放于心中。

自从结婚,生女后,似乎渐渐对许多事情都多了一份理解与包容。从前不懂的,现在也开始渐渐懂了……今天上午接到xl的电话,通知下午约几个朋友吃火锅,说过两天就是冬至了,因为大家都忙,只能今天!

冬至?天啊,我这才意识到,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一年也就走到尾声!生活总是在继续着,每天迎接着我们从来就不是一样的内容,每天都是那么的值得珍惜,值得回味,值得念叨。

忙碌了一年,虽然在金钱上没有很大的收获。但看着女儿已长大成人,也越来越懂事,心里也就觉得,这或许是最大的收获,没什么比这更让人觉得幸福。

女儿下午正好也有应酬,我可以轻松前往了。打开门,桌上已经摆满了各色各样的食物。锅内,汤底,也已沸腾。呵呵,还有两大盘饺子,我最爱吃的!大家围坐在一起,有欢笑,有泪水,更多的是快乐。喝着红酒,畅谈各自生活的点滴。

听着你讲述着小时候生活的点滴,谈不上特别的精彩,但与我们达成了共鸣。因为,我也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

那时候,和弟弟妹妹在一起。我也与你相同,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照顾弟弟妹妹。由于爸爸妈妈总有干不完的工作,操不完的心。而我,在家排行老大,小小年纪就要扛起照顾弟妹的责任。下课后,要买菜,做饭。

当然还要给他们烧水,洗澡,洗衣服。夜里,他们吵着闹着还要我这个当姐姐的给他们讲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安徒生的童话,虽然也有些故事是根据自己看的书编出来的,但他们也不难哄,只要你讲,他们就听,且是很认真的听。听着,听着,也就睡着了。

那段时光,虽然辛苦,但,却很幸福。现在每每想起,都觉得格外珍贵,也极其怀念。只是,现在弟妹各自都有了自己的家,离得也远,似乎现在能相聚在一起,也都显得格外困难。干杯,干杯!一阵阵碰杯声收回了我的心猿意马。

这次本以为,这会是一个很压抑的聚会,上司与下属。但是,真正坐在一起才发现,原来很轻松。你讲时,我们听。偶尔换我们讲,你也听的有滋有味。犹如兄弟姐妹,欢聚一起,有回忆,也有期望。

你跟我碰杯,本来有着许许多多的祝福想要送出,终,还是选择了沉默。我想,认识了这么多年,你应该懂,一切尽在不言中。

你说要有点节目,比如讲个笑话,大家轮流,有红包抽取。第一个,说了个脑筋急转弯。轮到我,沉默了。平时不看笑话,即使看了也不牢记笑话的我,瞬间还真是找不到笑话可讲。你说唱歌也行,甚至宽容的让我到网上去查询。我很感激你的宽容,你的善解人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越发的成熟,及稳重。因为这种种,也就更加值得我尊敬,及感激。

冬至,就在这样的欢笑声中渡过。很快乐,很温馨,也很感激。带着感恩的心在这里,我很快乐。

最后,衷心地祝福搜狐博客的博友们,冬至快乐,别忘记吃饺子哟!

逛“冬至会”

文/白志民

“走,逛冬至会去!”这是以前我们这里的乡党们在进入每年农历冬至前后,常挂在嘴边边的一句口头禅。

辛辛苦苦一年的农人们,忙完了秋收秋种,终于盼来了冬闲时节。此时,县上的“冬至会”应时而开。一座小小的县城,除了大小商铺、门店把东西都摆放在了街面销售外,县上还要选择县城附近一处空地或广场,把供销、商业、物资等部门组织到一起,设点、搭棚、摆摊,让群众来做买卖交易。入冬不久,人们一听说要开“冬至会”了,如同泾渭河的潮水沸腾了,男女老少争先恐后、热热闹闹地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地逛会来了,那时,留在大家心里的只是一个“美”!

“冬至会”,是指物资紧缺、统购统销时期,地处渭河北岸的原高陵县举办的一年一度的传统冬至物资交流大会。关于它的历史,我查阅了明代吕柟和清代白遇道、樊景颜分别编撰的《高陵县志》,遗憾的是均无文字记载。又翻阅了2002年新编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高陵县志》,记有:历史上每年冬至前后,商贾云集县城达月余。民国35年(1946年),县城商业已有粟花、布匹、杂货、饮食、典当等行业,且繁荣昌盛。解放后县上曾于1952年12月11日举办了第一次冬至会,共举办了10次大型的冬至会。和几位年长者谈起,他们认为我县的冬至会至少也有上百年历史了。由此看来,高陵的冬至会在方圆区县甚至关中一带,是规模较大、时间较早的一种古会。

我记忆中的冬至会,是五六十年代上小学的时候。那天是星期天,一大早父亲要领着我去逛冬至会。前一天太阳还暖融融的,早晨起来天气却变得阴沉沉的,刮起了风,让人觉得有一丝寒意。父亲犹豫了一下,母亲催促说:“还不快去,给娃说得好好的。”我跟着父亲一路小跑,来到了距村子10华里的县城东门外、路北拐弯处的冬至会。

在农民刚种过小麦的一大片地里,麦苗已经露出了头。父亲告诉我,麦苗不怕践踏,等来年春照样返青生长。麦地上,用芦席搭起的帐篷一个挨着一个,大都是卖吃喝卖穿戴卖日用品的。此时,天空飘起了雪花,人已经来了不少。父亲说咱不买啥,先看看稀奇。我跟他来到一个马戏团搭建的大棚前,父亲花了8毛钱买了两张门票。说是表演驯马,两人各骑一马,在场子转了几圈。又来一人,肩上爬了两只猴子,随着耍猴人的训话声和手中的鞭子挥动,猴子顺从地爬树上杆、钻铁圈、滚铁环,搔头挠耳,逗人取乐。父亲说,走,快看“空中飞人”去。“空中能飞人?”我又惊又喜。他又花了一块六毛钱买了两张门票。走进帐篷内,里边已围站了一大堆人,都在踮起脚,仰头看。只见一个年轻人身上被帆布条紧紧地裹扎着,两个胳膊肘和脊背被一条长长的钢丝绳固定在棚顶一个又粗又壮的大木椽的滑轮上,钢丝绳的另一端被地面上一个年纪稍大的人牢牢地牵引着。地面上的人一拉一放,一紧一松,那个小伙子随着系在身上的钢丝绳在空中自然漂游,翩翩起舞。刺激而又惊险,观众拍手叫好!

正午时分,虽然雪花满天,但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父亲告诉我要“圆”会了(指冬至会到了高潮)。他领我去看大戏,在临时搭建的露天戏台上,只见台上演员穿着古装戏服,经过化妆后一个比一个演得认真,唱得带劲。戏台下人头攒动一片,你拥我挤,唯恐看不够。这边的人一晃动,那边的人似乎要倒下去;那边的人再一晃动,这边的人又要倒了下去。维持秩序的人站立在高处,拿着长长的竹竿儿,一边大喊一边在人头上晃动恐吓。天快要黑了,我的肚子饿得咕咕叫。我和父亲在一家煮馍馆里一人咥了一碗“红肉煮馍”(红肉煮馍有三四片猪肉加木耳、黄花、粉丝等,外带一个用玉米和麦面做成的烧饼)。那时一碗煮馍只有四角三分钱。父亲觉得没咥够,肚子松松的,又要了碗热清汤,将来时带的一个玉米面饼泡在碗里吃了。记得那顿饭我和父亲总共花了不到一块钱。

第一次逛会,我看了稀奇热闹,落了个“肚肚圆”。而戏迷的父亲填饱肚子后,走在回家的路上,高兴地一路吼着“咣咣乱弹”。稍大后,我同伙伴们常去逛会,感到一次比一次热闹,一次比一次高兴!

“万重关山锁不住,古会春花今盛开。”到了八十年代初,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县停办了十多年的冬至会如老树枯枝,沐浴阳光雨露,焕发了新的生机,被压抑在全县二十万人民心中的愿望,像决了大堤的洪水奔流而泻。这期间,全县十个公社的供销社和县商业、物资、供销等系统,分别在县体育场搭建了售货棚,临县三原、泾阳、淳化、乾县等地也设点摆摊前来助兴。西安、咸阳、渭南等大城市的百货商店还搭起了服装、布匹售货大棚。牲口交易市场上,还有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远道而来的贵客运输来骡、马、牛、羊交易。高陵剧团的大戏坚持每天都在露天舞台为群众演出。10多家国营和集体食堂,有群众喜欢又曾多年未吃的蒸肉夹馍、红肉、码子煮馍、水煎饼、油糕等特色小吃。还有群众将自己家里出产的柿子、花生、核桃、白菜、萝卜等土特产拿来销售。除此之外,县上在集会上还布展了新时期总任务图片展览馆、路线教育馆以及市场管理、社队企业和文化、卫生宣传等共九个展馆。让大家不止逛了会,还受到了活生生的思想教育。此时,我在县委办工作。据统计,约四万平方米的县体育场,平均每天前来逛会的本县和外地群众约十万余人。冬至会成了一片欢乐热闹的海洋!

那年头,群众逛完了高陵的“冬至会”,又要去赶三原的“腊八会”,到了来年还要上泾阳的“二月会”。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经济日益繁荣昌盛。县城商铺商店鳞次栉比,农村集贸市场和超市比比皆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诸如冬至会这种传统的古会形式自然而然地结束了它的使命,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冬至会它让多少人扫除了心头的忧郁和焦虑,给多少人增添了惊喜和欢乐,又为多少人带来了物质和精神食粮,并以一种特有的形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这些都是人们永远难以忘怀的!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