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的文章

2022年12月09日经典文章

放风筝的文章(精选9篇)

放风筝

文/傅俊鸿

“爸爸,说个事儿,你不是时常教育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嘛?就拿学习来说,你帮我学了,我又收获不了啥!就像现在嘛,你只管把风筝放上天,我看不会啊,要我自己放上天才证明我学会了。”三望坪放风筝的人很多,怕臭小子的风筝与别人的“打架”,又怕他只顾看天上而摔着,所以我决定放上天后交给他,没想到“臭小子”嘴噘得可以挂油瓶,一脸不开心地找我理论,说得我竟一时无言以对。

“好吧,我拉下来,那边宽敞点,你自己想办法放上天去。”收回风筝,选一块宽敞的平地,任其在那纵横奔跑。

这小子学着我的样子,放点空余的线出来,接着就拉着跑,由于他身子不高的缘故,几次下来,风筝都来个“倒栽葱”,像是跟他作对似的就是不上天。给他抛一个信号,还以为他会向我求助,可“臭小子”擦擦汗后,倔强地转转身,调整位置,一次,两次,三次……

“爸爸,风筝飞上天了,我自己放上去的!”看到臭小子那高兴的劲儿,最后几个字分明是吼出来的。只见他一会儿拉回来,一会儿又放上天,反复几次,确保自己会放风筝后,索性坐在地上,让风筝自个儿在天空盘旋,感觉线松了就收几下,线紧了又放几圈。

“我们还是回去吧,肚子都饿了。”收回风筝,出乎意料,玩够了的他竟主动要求回家。

一路上,“臭小子”叽叽喳喳地分享着他放风筝的经验。“我很庆幸,爸爸,谢谢你,让我学会了放风筝。”没想到“臭小子”还煽情地来了一句。

看着他那被成功的汗水浸湿的小花脸,我不禁沉思,其实我更庆幸,“臭小子”给我上了一课。看来,往后对孩子的教育,咱还得改改方式了。

忙乘东风放纸鸢

文/吴建

早春的天空,一碧如洗,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虽然春寒料峭,可我已禁不住蓝天的诱惑了,决定和久违的风筝来一次亲密接触。

周日一大早,我就爬出温暖的被窝扎风筝。我将竹篾就着蜡烛头的火烤,慢慢地烧烫,小心地弯曲,细细地绑扎。骨架做成以后再定线,糊彩纸,贴花。不到一个时辰,一只老鹰风筝便“大功告成”。我把家中装修时多余的塑料线接在风筝骨架上,又在风筝的下面绑上一个事先准备好的一头密封的竹筒——— 我叫它“鸽哨”,上天后会发出尖厉的啸声,极其悦耳。我喊上邻居家的孩子,和我一起去放风筝。

镇中心广场上,轻风拂面。已经有人先我而至在放风筝,三三两两的风筝在天际摇曳。有爸妈陪着儿子的,有爷爷陪着孙子的,也有小孩子结伴而来的。这无疑增加了我们放飞的兴致。我负责放线,邻居的孩子高举风筝。两人几步小跑,轻盈漂亮的风筝就在微风吹送下悠悠飞起,飘飘然飞向天空,我的心情一下子明媚起来。那“鹰”,展开双翼,宛如真正的雄鹰,稳健地受着风力,微微地震颤。时而,凭气流托举升空,时而又俯冲,快要跌撞地面,却又一跃而起。这使人想起庄子的《逍遥游》中描写的大鹏:“翼如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好大的气势啊,又极富哲理。

广场上放风筝的人渐渐多起来,扯线的、举风筝的,跑跳的、叫喊的,热闹非凡。我们的风筝因为装了“鸽哨”,犹如男高音歌唱家在蓝天尽情地演唱,悠远嘹亮,吸引了众人羡慕的目光。我手中的线已放尽,风筝飞得更高了,在阳光下成了一个彩色的亮点。我索性坐在草坪上细细观赏。清风徐徐,遥望着彩色的翎毛在蓝天浮游,那么从容、自在,静静地,无欲无争,仿佛自己也羽化了,轻漾着。

放风筝不拘长幼,孩子喜欢,老叟也兴致极高,这一人类最早达于天穹的“飞行器”,凭着绵绵一线,“牵”住了多少人的情怀!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据说风筝的发明者就是木匠的始祖鲁班师傅。风筝的诞生,反映了人类最初想在茫茫太空探险的愿望,以后人类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飞行器,飞上太空,飞向宇宙。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大厅里有一只中国风筝,它的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至今仍悬挂在那里。人类的太空之旅,竟源于小小的风筝,这是古人万想不到的。

中国有句古话:“鸢者长寿”。意思是说,经常放风筝的人寿命长。在风和日丽的春光中放风筝是最好的日光浴、空气浴。筝友相聚,妙语连珠,破闷解难,精神愉快。放风筝时极目远眺风筝的千姿百态,能调节眼部肌肉和神经,消除眼睛疲劳。放风筝时精神专注,可排除杂念,心情放松。

“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我沉浸在风筝的世界里,荣辱皆忘,杂念俱无,一时间,竟如庄子老先生似的“物我两忘”,仿佛自身也变成了风筝,翱翔在蓝天白云间了。

且乘春风放纸鸢

文/吴建

早春的天空,丽日白云,一碧如洗,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虽然春寒料峭,可我已禁不住蓝天的诱惑了,决定和久违的风筝来一次亲密的接触。

周日一大早,我就爬出温暖的被窝扎风筝。我将竹篾就着蜡烛头的火烤,慢慢地烧烫,小心地弯曲,细细地绑扎。骨架做成以后再定线,糊彩纸,贴花。不到一个时辰,一只老鹰风筝便“大功告成”。我把家中装修时多余的塑料线接在风筝骨杆上,又在风筝的下面绑上一个事先准备好的一头密封的竹筒,我叫它“鸽哨”,上天后会发出尖厉的啸声,极其悦耳。我喊上邻居家的孩子,和我一起去放风筝。

镇中心广场上,蓝天寥廓,轻风拂面。已经有人先我而至在放风筝,三三两两的风筝在天际摇曳。有爸妈陪着儿子的,有爷爷陪着孙子的,也有小孩子结伴而来的。这无疑增加了我们放飞的兴致。我负责放线,邻居的孩子高举风筝。两人几步小跑,轻盈漂亮的风筝就在微风吹送下悠悠飞起,飘飘然飞向天空,我的心情一下子明媚起来。那“鹰”,展开双翼,雄踞高空,宛如真正的鹰翅,稳健地受着风力,微微地震颤。时而,凭气流托举升空,时又俯冲,快要跌撞地面,却又一跃而起。使人想起庄子的《逍遥游》中描写的大鹏:“翼如垂天之云”、“轉扶而上者九万里”……好大的气势啊,又极富哲理。

广场上放风筝的人渐渐多起来,扯线的,举风筝的,跑跳的、叫喊的,热闹非凡。我们的风筝因为装了“鸽哨”,犹如男高音歌唱家在蓝天尽情地演唱,悠远嘹亮,吸引了众人羡慕的目光。我手中的线已放尽,风筝飞得更高了,在阳光下成了一个彩色的亮点。我索性坐在草坪上细细观赏。清风徐徐,遥望着彩色的翎毛在蓝天浮游,那么从容、自在,静静的,无欲无争,仿佛自己也羽化了,轻漾着。

放风筝不拘长幼,孩子喜欢,老叟也兴致极高,这一人类最早达于天穹的“飞行器”,两千余年来凭着绵绵一线,“牵”住了多少人的情怀!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据说风筝的发明者就是木匠的始祖鲁班师傅。风筝的诞生,反映了人类最初想在茫茫太空探险的愿望,以后人类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飞行器,飞上太空,飞向宇宙。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大厅里有一只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至今仍悬挂在那里。人类的太空之旅,竟源于小小的风筝,这是古人万想不到的。

中国有句古话:“鸢者长寿”。意思是说,经常放风筝的人寿命长。在风和日丽的春光中放风筝是最好的日光浴、空气浴。筝友相聚,妙语连珠,破闷解难,精神愉快。放风筝时极目远眺风筝的千姿百态,能调节眼部肌肉和神经,消除眼睛疲劳。放风筝时精神专注,可排除杂念,心情放松。

“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我沉浸在风筝的世界里,荣辱皆忘,杂念俱无,一时间,竟如庄子老先生似的“物我两忘”,仿佛自身也变成了风筝,翱翔在蓝天白云间了。

风筝飞呀飞

文/熊仕喜

周六午后,儿子吵着要我带他去放风筝。抬眼望窗外,白云淡淡流,黄莺语啾啾,的确最宜放风筝。于是放下手头的活儿,随儿子一道步出家门。

新买的风筝形如“苍鹰”,走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常常引人回顾。城西的河滩是放风筝的绝佳去处:地面平整、视野开阔。在我们来到之前,小河的上空早已有风筝高高飘起,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风筝仿佛在互相攀比,又似我们越过青山的眼睛,去眺望远方的风景。在小城里,林立的楼房像一场浓雾遮掩着春色,也麻木着我们的眼睛,常常徒叹“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只有在这小河边,只有在这满天的风筝上,才感受到春的气息浓郁了。

我轻轻地放开手中托起的风筝,儿子眼盯着风筝边往后退边放着线,“呼呼”声中,“苍鹰”振翅,扶摇直上。越飞越高的“苍鹰”昂着头,它能不能看到青山外的行人,看到春风怀抱里的那个小山村?都说二月春风似剪刀,早该剪绿了池前春草,剪红了一树桃霞,剪出了山村春无限吧。融融春晖下,妈妈又该在院子中喂才孵出不久的鸡雏了吧,父亲正挥锹挖着“田角”,筑着塘坝蓄水备春耕了吧。远处的山坡上,那头老牛低头觅食着从枯草丛中钻出的新绿,是不是也在攒足精神,好犁出一个水灵灵的春呢!

草滩上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天上的风筝越来越多,嬉笑声激荡着河水的清波。有点疲倦的我坐在草地上,品味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想起若有若无的心事。恍然间,觉得自己便是那一只风筝,在高空张望着远方。远方再远也总在我的心上,故乡是线轴,我是那风筝,想念就是那一条长长的线。

儿子一顿一顿地拉着手中的线,在草滩上愉快地跑动着,阳光下的小脸晒得绯红。我坐在暖暖的春光中,看着满天的风筝,忍不住哼起自己最喜欢的那首歌谣“如今每逢春风暖,常念三月三,还有画着小鸟的风筝,和那小伙伴,风筝懂得我的心,朝我把头点,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永把我陪伴……”只是小时候的我没有放飞过这么高的风筝,也体会不了“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乐趣。在那生活困难的日子里,父母也没有陪我们放风筝的闲情,他们只顾低着头从贫瘠的土地里刨着“金子”,供我们兄妹上学读书,希望我们能靠读书跳出农村,远离父辈那辛苦的田间劳作。如今,我便是父母亲手放飞的那一只风筝,飞得更高,也飞得更稳。

风筝

文/苗连贵

春和景明,风力匀畅,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

郊外高天寥廓,野地里撒满了放风筝的人。放风筝不拘长幼,孩子喜欢,老叟也兴致高昂。

摩空一“隼”吸引了我,它通体黑,两翼舒展,神形飞动,酷似一只鹰。主人是一位老者,他说他的“鹰”足以乱真,有次一群鸽子飞来,见了它吓得立刻惊飞远遁。

说话间,忽见那边喧腾起来,原来地上不知什么时候已匍匐着一条大龙,这种巨大的龙形风筝我只在电视里见过,今天可开眼了——龙身由百余张薄膜和细篾扎制的节片组成,长长地蜿蜒于地,风吹动,节片扑簌簌响,仿佛它已等得不耐烦,直欲振翮高飞。开始放了,一人牵头,一人举尾,急奔数步,前头的人喝声“起”,后头的应声松手,龙旋即腾空,尾朝天直直翘起,赶紧放线,龙身略一盘曲,随即舒展,扶摇直上青天,然后始终都是尾高首低,呈天龙俯视大地状,威风极了!这下天上可热闹了,龙、鹰、燕、蝶,还有许多叫作“蛤蟆灵”的小风筝,飘飘舞舞,争奇斗艳,浑如一个风筝的舞蹈大会。

可惜我没有风筝,不能一试身手。放“鹰”的老先生慷慨地将他的“鹰”让我过把瘾。

我放风筝是有经验的,放风筝无须全神贯注,但也不能掉以轻心,风时大时小,线也应随之而收放。当风力均衡时,身心松弛下来,手持一线,遥望碧霄,胸次是何等的坦荡和惬意!风筝给人的快乐难以言传,我们实在要感谢它的发明者。

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大厅里有一只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史称,第一位尝试制作风筝的是墨子。《韩非子》:“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他的学生公输班继之,“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但“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开了风筝用于军事目的的先河。

但民间还有一说:古人遥望神秘的天宇,发问,夫天者何?天有何物?人类本能的探知欲刺激着能工巧匠效法飞鸟,或模拟轻飏的树叶,制作出风筝。我宁愿相信此说,风筝这么美好的事物实在不应与战争牵连。

仰望高天,风筝飘舞,舞得那么气定神闲。我沉浸在风筝的世界里,忘却了所有的烦恼。一时间,仿佛自身也变成风筝,飞舞在蓝天白云间了。

付出不是为了回报

文/在阳光下奔跑

静静的来,静静的走。没人知道它什么时候离开,但人们从未忘记,有一种叫雨的东西滋润了世间万物。

是的,万物并没有回报它,可它依然为世界默默付出,甚至在付出时,还“滴答滴答”唱着欢歌。

那天,依旧是风叫醒的清晨。天挺好,闻着青草的露珠来放风筝。每一只风筝都在咬着云朵的尾巴,任意被风推动向前。

突然,一只风筝盘旋着,慢悠悠地拂过脚背,落在跟前,赶忙跑过去。雄赳赳的“老鹰”折断了翅膀,线也断了,尽管眼神依旧锐利,但还是缺少了几分气势。小心地捡起它,下意识的四下张望,那个角落在嘻哈放风筝的人群里还是很显眼。

那是一群男孩,因为没有风筝,那个角落没了生机。他们仰望着蓝天,寻找着什么,搅在一起的眉毛显然是没有找到他们想要的,手中一根断了的风筝线在风中迷失。

就是他们了!我加紧步伐跑过去。“是你们的风筝吗?它刚才掉……”话还没说完,为首的男孩一把夺过去“嘿!你们看我们的风筝回……这…翅膀怎么断了,真扫兴?还玩什么玩!”身后的男生围过来,“回家!”似乎还带着埋怨,至始至终都没有看我一眼,走时撒下的一句话,是对风筝还是在对我?!风中凌乱了自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傻,好心帮别人捡风筝,却遭到别人的冷落。虽不求多大的回报,连句“谢谢”这种小到不能再小的回报都不能给吗?只是一句话。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再也没有什么心情放风筝了,低头走在回家的路上。不想,也不敢抬头,怕撞上的只剩下冷漠。不知走了多久,眼睛的角落露出崭新。终于驻足,鼓足勇气抬头,呵,那一排原本在我去放风筝的路上,还倒着的自行车,如今整齐的排放,突然觉得脚下这片土地亮堂起来,眼前这片小小的风景,如今,最美。

我想,一定是哪位过路的行人,扶起了摔倒的自行车。我想,他一定是看到摔倒的自行车,于是想都不想急忙上前扶起。他没有考虑自己的付出一定要得到回报,他所想的或许只是,我要赶快扶起它,不要让别的行人绊倒了……

心中不是知何时,有片天又重新湛蓝。小鸟唱得比以前更动听,因为它知道有不开心的人听到自己的歌声可以忘却烦恼,它自己也心甘情愿去为了他们唱歌。

闭上眼,那个五彩的世界又回来了!粉红的云朵,紫色的草地,绿色的太阳,黄色的大树……它们,真美!

为什么一定要得到回报呢?做任何事都是你的心帮你决定的,回报是别人给的,只要你的心做了对的事,那就是最快乐的,而这份快乐,便是自己给自己最好的回报!

忙趁东风放纸鸢

文/张晓慧

柳绿花红,清风吹拂,又到了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季节。清晨,伴着欢快的儿歌,湖畔的天空,有大概十几只风筝在清风的吹拂中争奇斗艳、翩翩起舞。有“燕子”“雄鹰”,有“蜜蜂”“蝴蝶”,有“蜻蜓”“金鱼”,有“仙女”“中国结”,还有“悟空”“八戒”和动漫人物,色彩艳丽,立体感十足,栩栩如生。

五颜六色的风筝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飘逸灵动、赏心悦目,引得晨练跑步的、走圈儿遛弯儿的、打太极拳和跳广场舞的人们纷纷驻足观看。一时间,欣喜、惊讶、羡慕之声不绝于耳。

放风筝是中国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据史料记载:“风筝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两千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了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故称为‘纸鸢’。据传春秋时公输般还曾经‘制木鸢以窥宋营’。从宋代开始,放风筝逐渐成为一种民间娱乐游戏。”

我童年时也曾经放过风筝,放飞风筝时,要请小伙伴儿帮忙的。帮忙的小伙伴儿逆风站立,双手轻轻扶着风筝两侧的骨架,高高地举过头顶,等待号令。放风筝的孩子将风筝线拉长十几米,感觉一阵风到来了,大喊一声“放!”托举风筝的小伙伴儿立刻将托在手中的风筝尽量平衡地向空中一送,马上放开手。放风筝的孩子边跑边放线,直到风筝升起至相当高度时,再前后轻抖几下,使风筝更稳定。如果风筝有下降的趋势,要迅速收回一小段儿风筝线,直到风筝能在天空平稳地挺住。

这时,就可以把缠风筝线的“线拐子”缠绕在树干等物体上,或把“线拐子”压在大石头之类的重物下,再用同样的方法帮助其他小伙伴儿把风筝放起来。

然后,几个小伙伴儿有的把“线拐子”抱在怀里,有的直接坐在“线拐子”上,一边美滋滋地欣赏自己的飞天杰作,一边悠闲地观风望景。他们一边闲聊,一边不时地注意着风,照管好天上的风筝,以便在风向及风力不稳定的情况下,随时收线、放线或救助。当风力突然转强,风筝摇摆而倾斜度过大将有翻转栽落的危险时,要迅速放线,并将风筝轻轻抖动拉着风筝向后奔跑。如果还不稳定,就只能收线。收回风筝时,要慢慢地收线,还要尽量远离有高大树木的地方,以免风筝挂落在树上损毁。

童年的风筝尽管样式简单且没有色彩,却是我们自己劳心费神精心制作的,所以,每次放飞和收线都非常小心地呵护着,很是爱惜。

虽然是简单的风筝,但是,从制作到飞天也并非一帆风顺。我们用高粱秆儿的细头儿捆扎成风筝的骨架,如长方形、菱形、椭圆形等左右对称的极简单的造型,糊风筝的纸也只有旧报纸和正反两面都写满字的废本子,用麻绳系一条长尾巴,再对称地拴上数不清打了多少结的长长的风筝线。然后,经历多次反复地试飞,一只令人自豪的“飞天”成果终于宣告成功!

抬眼望去,现在天上飞着的十几只风筝,基本是买来的。再看看开心地牵着风筝线的人,大多是一些老人家。有人说,“鸢者长寿”。是啊,试想一下,和煦的春风拂面,双目眺望蓝天白云上摇曳的风筝,专注、欣喜、恬静、杂念俱无,自然是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符合传统医学的修身养性之道。而且,在风和日丽的大自然中放风筝是最好的日光浴和空气浴。再有,跑跑停停的肢体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增强新陈代谢,增强体质。此外,一人放风筝,会有几人、十几人来赞赏和拉家常。“笑一笑,十年少”,也是鸢者长寿的重要因素啊。

随着天气越来越暖,风筝开始越飘越多了。一只只绚丽多彩、新颖别致、形态各异的风筝高高地飘舞着,摇曳多姿,仪态万千,宛若真的一般随风飞舞,悠悠然地点缀着天空,仿佛一只只鸟儿俯瞰着美丽的春城。

看风筝飘舞,广阔的天空是它的舞台,远方是它的梦想,花草树木听从它的呼唤!

风筝,让低头族们收起手机,仰头凝望,与自己喜欢的风筝对话……风筝,带着人们的祈盼飞翔,她代替人们飞到心心念念却达不到的高度。

因为风筝,放风筝的人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因为风筝,围观欣赏的人们谈笑风生,到处是欢声笑语……

放风筝的人

文/敏黎黎

我累了,不想放风筝了。草坪上,一个女孩对站在旁边的男孩说。于是,男孩安静的收回风筝的线,就这样看着天空的风筝越来越近,直至收到了男孩的手里。不在天空的风筝,失去了飞翔时的生机。

春天里,风,总是会毫不吝惜的吹着。吹动了大树的枝丫,吹乱了女孩的头发,吹起了人们手中的的风筝。

曾经,我是一直不会放风筝的,那个神奇的放飞风筝的瞬间,从来就没有尝到过。只能看着别人的风筝在天空越飞越高。各种形状的风筝和天空里的云一起追逐。那个时刻真的会想,是不是,注定风筝会追着云儿飞,而放风筝的人,即使拽得再紧,终究是只能远远的看着风筝,看着那些风筝在天空与云朵为伍的画面。我常常会一个人发呆。各种场景,各种地方,可以不理会外界的一切杂音。让思绪神游,就像是在空中的风筝那样,无忧无虑的样子。某一次,我尝试用长焦,放大再放大蓝天的风筝,企图看得仔细些,企图离风筝近一些,可是相机里的画面,又怎能抵得过真实的场景。

最近,学会了放风筝,捧在手心里的风筝,是自己喜欢的样式。真想就这样捧着,在掌心就好,可是,风筝终究是要放飞的,如果自私的捧在手心,那也就不能称之为风筝了。于是,会纠结的拿起手中的线,放风筝吧,趁风还在。放飞的瞬间,不经意的拽紧了手中的线。那跟细细的线啊,就成了手中最重要的生命线,因为,自己喜欢的风筝,怎会舍得断了线,断了牵挂。

有时候,越是在乎,越是容易失去吧,手中的那根线,越是紧紧的拽着,越是容易断。风更大了,风筝在天空飞得更欢快了,而手里的线却绷得越发的紧了。我很是小心翼翼的拽着手心里的线,看着空中的风筝在天空快乐的飞动,想要收回那根长长的线,却又舍不得断了风筝的快乐。于是,继续在风里,放飞心爱的风筝。只是眼里多了那份不安和挣扎。

风筝,你知道吗?看着你,就像是灰姑娘看着她的王子,只是远远的看着就好。手心里的线,只要在就不会断了念想。可是,只是细细的那根线,怎能抵得过大风吹。也许一不小心,那根线就断了。断了牵绊,也就断了念想。

断了吧。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断了线的风筝在天空里越飞越远。记忆中的风筝啊,手中的那根线原来是如此脆弱,放风筝的人,想要握紧,却是无能为力。有时候,抬头仰望,天空中的风筝,遥远的想收也收不回,在绝望里,泪水模糊了视线。听说,爱情里,泪水是成熟的标志。那是我们都长大了。

放风筝的人,想要自己的风筝越飞越高,却会让自己与风筝越来越远。如此矛盾的状态,让人不能自拔。总以为手中的那根线能及时拉回心爱的风筝,可是却忘记了,脆弱如线,抵不过大风。等线断了的时候,再揪心也无济于事。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放风筝的人,有多少在舍得与占有之间徘徊的人,就有多少紧拽在手里的线和那些让人魂牵梦绕的风筝。我们都是凡夫俗子,就像是放风筝的人,永远断不了对风筝的牵挂。即使手心的那根线最终断了吧。

春风可托共云飞

文/朱耀儒

我国是风筝的故乡,据《韩非子·外储说》记载,战国时的哲学家墨翟历时三年发明了风筝。那漫天飞舞的风筝历来触动着诗人的情怀。在莺飞草长、风和日丽的四月,看见风筝翱翔蓝天,那些吟咏风筝的诗词便涌上心头。品咂这些诗词,如饮醍醐,心旷神怡。

在吟咏风筝的诗词中,宏观描写放飞风筝动人场景的当数宋代诗人王令的《纸鸢》:“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天看。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逐为安。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抟鹏似尔难。”诗人没有写风筝的形状、色彩,也没有写风筝是如何飞起来的,而是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以衬托、对比、夸张的手法,与风筝飞升的气势,写出了风筝最本质的特征——拔高、善翔。宋代诗人陆游更是把放风筝的乐趣写活了:“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观村童戏溪上》)诗人写了孩子们的两种游戏,一是跑竹马,一是放风筝。竹马跑得十分迅疾,一下子就冲进了泥塘,但他们却乐此不疲;放上天空的风筝左摇右摆、横冲直撞,显得飞扬跋扈,让人特别舒畅。此诗不仅生动地刻画了风筝的姿态,也描绘了孩子们天真可爱、欢乐自在的神情。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更是把孩子们放风筝的游戏描绘得活灵活现:“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极其生动地描绘了春光明媚、柳絮纷飞的时节,快乐的孩子们扬臂扯线、喜放风筝的情景。这些诗篇,有“愚儿仰天看”,有“村童谢晚晴”,也有儿童“放纸鸢”,可见,放风筝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游戏,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风筝》)

放风筝不仅是孩子们十分喜欢的游戏,老年人也爱放风筝。明代徐文长在《风鸢图十首》中就描摹了一位老人对待风筝的情趣:“我亦曾经放鹞嬉,今来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老人放风筝,虽然没有孩子们的喧闹,也没有年轻人的激情,但他们有对生活的珍惜热爱和宁静闲适中的超然情致,读之令人悠然神往、十分解颐。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放风筝好像只是春天的游戏,其实,秋天也是放风筝的大好时节。宋代寇准的《纸鸢》写道:“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秋天的天空,静远辽阔,因风力不大,风筝很难升上高空。如果风力能够再大一些,定会送风筝与白云共舞。其实秋天是经常有风的,只是寇准没有见到有风时放飞风筝的场景罢了。

放风筝虽然是一种游戏,可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否则往往会发生断线、坠落、张挂树梢的结果。清代文学大师曹雪芹就曾著有《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描述风筝制作及放飞的技巧。他在《红楼梦》里借探春这一人物写有一首风筝诗:“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此诗就把风筝断线的情景写得惟妙惟肖。在他看来,风筝断线,并不是因为风大,而是牵引风筝的线太不结实了。清代文人陈长生的《春是信笔》写道:“软红无数落成泥,庭前催春绿渐齐。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屋檐西。”写的是断线风筝落在地面的情景。清代女诗人骆绮兰也有《春闺》曰:“春寒料峭乍晴时,睡起纱窗日影移。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描写风筝张挂树梢的状况。

当然,诗人咏物,并不是纯粹地描摹事物,而是寄托自己的感情和志向。诗仙李白的“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登太白峰》),寇准的“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都是在抒发自己直上青云的向往。宋代侯蒙的《临江仙·凤鸢》就把这种志向写得更为详细:“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方得吹嘘身渐隐。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多情善感的诗人借风筝把自己的丰富情感和崇高志向酣畅淋漓,感人至深。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