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的乡村

作者: 陈绪伟2023年02月14日经典美文

深秋走进乡村,山色真美。金红的红枫、檀香叶,金黄的银杏、梧桐叶,紫色的野李树、马桑拐叶,青绿的松杉、香樟叶等等,万山层林尽染,田野缤纷多彩,让我流连忘返。

住进乡村农家,细细品味欣赏秋声。一阵一阵“嗖嗖”的冷风,一拨一拨“簌簌”的落叶,还有“哗啦、哗啦”轻流的溪水声。就这样,一阵冷风,一拨落叶,一哗水声,农历十月初二的一个夜晚,就把秋天送走了。

就在这个周日,我在乡村迎来了一个新的节令——立冬。立冬如约而至了,乡村的一切应该是怎样的变化呢!

这天清晨,我起来个大早,却没见到一个人。难道是怕冷,还是农活不忙,想睡个懒觉?过去早已是炊烟袅袅,今天乡野的家家户户,房顶烟囱上却没一丝色彩。疑惑的我,走进农家厨房,才见到老者房主,他打着呵欠说:“起来那么早做啥啊?立冬立冬,睡到午中呃!这是老辈人讲的吆!”我问为啥,他解释说:立,就是“起来”;冬,就是“终”;一年四季最后一季。若是起得太早,就是“早终”;要想寿命长,就要起来晚些,才会“晚终”;所以忙了春夏秋,立冬睡个懒觉,正好养息身子,延年长寿哦!

初听这话,让我大吃一惊。山里农家对“立冬”却是这种说法,还跟寿命相关?!但转念一想,那是乡俗,不便与老者辩解。可我记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这意思很明白,是说秋季的农作物已经全部收获,晾晒完毕,并且收藏入库。候鸟早已飞去南方避寒,守土的动物们也已经藏起来准备冬眠。可是,山里这立冬的“乡俗”,怎会这样曲解呢!

老者看我有迟疑,指着窗外说:“还不明白啊!你看外面还有鸟虫飞吗?动物为何要冬眠,难道不是与生死寿命有关吗!”这一反问,让我对乡俗的“不惑”,才迎刃而解了。

乡村的太阳,今天也升起的晚些。它摇着惺忪的红脸蛋儿,趴在山垭树梢上,慢腾腾照射着乡野遍地的黄叶,把农家装扮成柔美的金色。院前的那棵大麻柳树,冷风吹过密扎的枝头,几片叶子摇晃着就是不愿落下,亦是心恋秋天的眷意,或是对冬天的招摇。此时乡村一缕缕炊烟,从山林农家房上袅袅升起,那么暖意亲切而惹人爱怜,把苍天映衬得格外晴朗,而深深勾起我浓浓的乡愁。

立冬的风俗,在陕南我的家乡,过去是很重视的。记得那些年生产队时,立冬要放一天假休息,家乡人多是湖广移民与巴人融合的大家族,在立冬习俗中,就会在家举行祭祖祭天活动。那时虽然贫困食物短缺,但也要准备应有尽有的物品,来祭祖祈天。一方面感恩先辈勤劳传家,以尽子孙义务和责任;一方面感谢苍天恩赐的丰年,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乡人也借此祭祀酒食,让辛苦一年的家人,好好慰劳一下自己,既为了补养身体,也为了御寒保暖,筹划过冬的事情。

立冬节气到,标志冬天开始。所以家乡老人讲,古书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即节气到了立冬,流淌的河水就开始结冰了;“二候地始冻”,就是立冬后的中期,连土地也开始冻结了;“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到了立冬后期,野鸡一类的大鸟再也见不到了,古人还错把海边大蛤(羽毛条纹相似)当成野鸡一类大鸟了。还说他们开始不理解,后来从沿海“两广”移民到大西北,居住在四季分明的陕南山村里,才真正理解、明白古人讲的这“三候”现象。

乡村山梁上,那密集的花栗树、小橡树已经纷纷落叶,将树林铺成了金色地毯一般。还有那遍山满坡的野菊花,白的、黄的、紫的,开得最艳丽。山梁间那沟沟槽槽的梯地,麦苗一吐新绿,栽植的油菜已经返青,家家户户院前房后的蒜苗、大葱、萝卜、白菜、青杠菜,是那样的勃勃生机,一行行、一窝窝、一簇簇,长成乡村优美的诗句歌词。

山乡的雾漫过去,沟壑的风吹过来,落叶和着青绿的旋律,吟唱出乡村《初冬进行曲》——收获的庄稼/ 一粒一颗都藏下/ 河水流动阳光/ 闪耀一层层薄薄冰花/ 山林铺成金色地毯/ 而麦苗油菜别开生面/ 披上绿色盔甲。 寒冷挡不住幸福/ 疙瘩火燃烧在乡村农家/ 柴炉边团转围坐/ 一壶包谷酒几朵火花/ 品出今冬好日子/ 梦里醉说春天的话。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