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故事

2023年03月16日优秀文章

生命的故事(必读6篇)

一个生命逝去的感慨

文/记忆的殇

一个同事去世了,刚听说很是震惊,因为学校前几天才安排了监考,他也在,和他一起监考的那个老师还说和他监考痛苦呢,虽说是调侃,却也是事实。

对于这个同事,我只是见过,从没有说过话,他和其他老师也几乎从没有说过话。所以对于他的了解,只是一些零散的江湖传言。传闻,他这个人很是古怪,在家里和他媳妇也处不好,其实不是处不好,是陌生,简直陌生得让人不敢相信,夫妻俩在家各干各的,比如吃饭,谁做的就谁吃,吃完之后收在橱柜里锁起来 ,另一个又自己做,吃完同样收了锁起,像这样的夫妻我之前真实闻所未闻。

平时在学校里遇到,一看他的表情就很不友善,所以从没有跟他主动打过招呼,他更不可能跟我说话,其实不是不想和他打招呼,是怕打了人家不理尴尬。 前车之鉴是另一个同事结婚,因为刚来不知道他的脾气,就送请柬去给他,敲开门他就很不耐烦的问这个同事,你找谁,这个同事就说是送请柬,要结婚了,欢迎他一家届时光临,话还没有说完他就说我又不认识你,砰一声门就关上了,弄得这个同事很是尴尬,愣在那里。

前几天会考学校安排他和一个女老师一个考场,考前头一天都要布置考场,他们的那个考场差一张桌子,那女老师就说,走,我们下去抬一张桌子上来,他回答的是我不去,那女老师也早知他的脾气,就不客气地说,哎!奇怪了,你不去难道叫我一个人去,我是女的哎!难道你叫我一个人去抬到四楼上来 ,你坐在这里?他瞅了这个女老师一眼,无奈的跟着去了。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关于他的传闻很多,有的真有的假,不管有多真有多假,他已经去世了。我是他去世后几天上网看到群里发的消息才知道他去世了,群里那些同事的对话是调侃性的,当然,即便是调侃,也只有几句而已,没有谁会去吊唁,也没有谁会觉得难过,也没有谁问,他是什么病死的还是什么突发状况,总之,走了就走了,大家并不觉得少了什么,似乎这个人就没有存在过。一片叶子的凋零可能还会引发有情人的无限感慨,可怜,生的落寞,死的寂寞。

我问过一些老师,似乎没有谁真正的理解他,包括他的妻子,他根本不愿意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在他眼里,只有他自己,身边没有任何人没有任何事,我不知道这样是幸还是不幸。或许,死,对他是一种解脱,至少我们这样看。逝者安息。

四十多岁,当了所谓的老师二十多年,没有上过一节课,没有一个学生,没有一个朋友,也可以说没有一个亲人(他不以亲为亲),我不知道生命对他而言有没有意义。

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奥斯特洛夫斯基也曾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里探寻过生命的意义,活着,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我认为生命的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得让自己在生活中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让人活得像人,哪怕别人看不见你的光芒。又或许,活着是为了追求,追求不一样的快乐。我追求的快乐就是能在山间有个小木屋,有鸟语有花香,有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人。然后我们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下雨依偎听雨打在万物上发出的可爱的声音,读书,写作……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座岛,有的岛注定一生孤独,成为孤岛;而有的岛它能接纳万物,包括人类,注定了它一世的繁华。

生命的纷驰

文/糖朝晖

生命的鸟群栖息于漂移的岛屿,河流宽阔,从哪里开始有了这座生长着茂盛树林的小岛?没人知道。两边风云变化莫测,无论是黄昏还是正午,都会看见一些鸟展开翅膀,从群生命中单独起飞,盘旋于岛屿数圈,然后,狠狠地飞向正在流逝的一座新城。

有些鸟,是趁着夜色起飞的,用痛苦的挣扎悄悄离开,飞得接近河面,它不是在躲避其它鸟类的目光,它只想把背叛书写得低垂一些,是敬畏让它一低再低,它不得不离开,它日夜都感觉到了有种力的呼唤,无法拒绝。

更可怕的时候是连续会有那么几天,鸟群在大地上被炸响,无数的翅膀和羽毛随着声音凌厉的线条突然喷向十面二十万个方向,大地血腥,纷杂,遮天蔽日的鸟群混杂硝烟,死亡的味道甘甜地冲刷大地。没人知道,这是幸福降临还是命定如此。也许两者都有,随着时间的远去,大地的裂痕,宽到已经忘记了伤痛,我们都把伤口当河流。

日光月落的交替,生命时刻纷驰,流散于漂移的大地,涨满茫然的天空。

今天我才清晰地明白:纷驰不是美好的线条。

——我们又能怎样?

曾经,初生的生命圆满洁净,一个灵动的圆,可以飞翔,可以俯瞰人与人交往的每一条记录着求知的道路,树木林立,安静。

自然的生命,曾安然地居住在我们的身体里,生身合一,妙美的歌声渺渺茫茫。

我们在长大,老师、前辈和亲人,还有大批的同行人,他们汹涌着自己的生身,用所谓的知识武装每一个动作,纷涌在同一条路上。安全标志,醒目地标注、在一闪而过的路上,密集的提示,让纷驰加速。纷驰是态度,没有一个人会说慢点,没人切实地慢下来,只有不断催进的鼓点和提速。

人们给这些声响命名为:正常的人生轨迹。我们跟进就是。

观念系统化,如流水线的工厂。大力倡导的复印就是一种重复,供应轨道上每个生命的消耗源。无数人,整个社会的人,都在用一生的时间来告诉你,道路就在这,就是这样的。

从没有任何人会怀疑这条轨迹存在巨大问题,它前进的速度让生命纷驰流散,不断地被莫名的强大漩涡所吸取。

几乎所有人,在用生命中的最强音:中间段,来换取一堆奖杯,一个职称,一个命名。奖杯是镀金的,材质选用上等的生命源——二十岁到五十五岁的时间。

三十五年的一滴纯金,我们用生身一体的全部力量使之进入细碎的沙石轨迹群里,我们不会放过任何一次被打磨和损耗的机会,拼命地挤,一个个红色钢印圈耗掉我们。

生命纷驰。

酒桌上的飞扬跋扈、会议桌上过场的场面话、散场后的冷刀热器、用自己的生命点燃别人的生命,同生共灭,没有胜利者,只有一个结果:生命纷驰而去。总有那么事情,来牵扯生命,让什么流散于大地,居无定所。

生命的光华

文/简演

我无法从记忆里抹去那个残缺而又倔强的背影,也无法不触动我那颗麻木而冷漠的心,我不知她姓啥名谁家住何方?但她却给我的人生上了一堂启蒙课。

几个月前,我随着人流穿梭在人来熙往的步行街,在僻静处一个坐在角落里的行乞者吸引了我迷离的目光,阻止了我忙碌的脚步停了下来,从她朴素的着装、齐耳的短发和黝黑的脸庞,我很难判断出她的性别,但我坚信表演这种"绝技"的只有女人。她的一双胳膊扭曲的伸向后背,一双手关节严重变形而紧紧并拢在一起,这样的手如聋子的"耳朵",可她却用一双脚在艰难地刺绣,每缝一针双脚的拇指和食指就像手一样在画布上灵活而笨拙的配合着,挪移着,她的脚趾落满了坚硬的老茧,每次用完线穿针时,那种"表演"不亚于惊心动魄的"走钢丝"挑战,从她穿针的姿势看视力也不好,她的腰尽力弓下,一只脚高高抬到头部,脚趾间夹着针,另一只脚脚趾夹着线也高高举起,眼睛极力瞄准那根离得很近很近的针孔,一分、两分……这样简单的活计她用了足有10分钟,10分钟的时间她的双脚都是悬在半空中,细细密密的汗水从她鬓角流出,她全然不顾周围人的唏嘘不已,只是默默专注自己的刺绣,尽管脚前放了个鞋盒已积蓄了大半盒零零碎碎的钱,她从不看一眼,她的身边还排放着已刺绣好的"作品",每一幅都很精致新颖,画上的动物就像有了灵性,绣出的公鸡似要引吭高歌;鱼儿跃跃欲动;骏马腾空驾雾;小鸟双双展翅翱翔——其中有一幅艳艳的含苞待放的牡丹让我爱不释手,赞叹不已,如果不身临其境,怎么也不会相信这些精美的图案会是出自这样一个卑微的残疾者用脚去完成的。说句心里话,我最讨厌那些把残缺的部位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向路人伸手、甚至磕头的乞讨者,我却对这样的行乞者更多了一份敬重和怜悯,我也掏出自己的一点爱心恭恭敬敬放在那个纸盒里,转身离去。

不知哪家的店传出了《怒放的生命》在空中蔓延流传,"曾经多少次跌倒在路上,曾经多少次折断过翅膀,如今我已不在感到彷徨,我想超越这平凡的生活,我想要怒放的生命。"怒放的生命,正像那位身残志坚的行乞者一样,虽然我的双手残废了,但我还有一双脚,一样为暗淡的生命着色添光,为如歌的生活描绘出心中的花朵,超越平凡,只要我做出积极的努力,比别人多一份勇气、多一份执着,多一份希望,就可以做出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于是我不再哀怨,不再低沉,不再彷徨,于是我深深懂得了,无论生来多么卑微,都应该为自己拥有一片天空、一席之地而骄傲,无论你是一粒微尘,还是一棵大树,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身在何方,只要竭尽全力地生活,就是值得敬仰的生命,就能彰显生命的光华。

怒放的生命

文/耿艳菊

像朱自清先生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一样,我惊诧起眼前这一树紫色的木槿花。那一朵一朵硕大的紫,密密地从木槿树的各个方向,每一枝桠的缝隙里升腾。木槿树的青枝绿叶,木槿树本身低调地隐去了,仿若迟暮的佳人把风头让贤给了二八的花旦,怒放去吧。立在眼前的就成了一团怒放的窈窕的紫!

每天散步,我总会路过这株木槿树,从来没有这么震惊过,以往我只觉得它和路边的任何植物没什么区别。有时候它闯到眼前了,就看一两眼,更多的时候是把它忽略了。它的存在,没有走到我的心上。

或许,雨后初晴,或许它真的到了怒放的季节。仿佛谁在倾尽全力唱着汪峰的《怒放的生命》,突然地到了你的耳边,你为这生命的呼喊而撼动,抬起头,就遇上了这木槿的怒放:呀,真绚烂!

清晨的园子,草木上露珠晶莹,叶片欲见碧青。路遇一阿姨蹲在草丛里掐野菜,那野菜我认识,叶片像蚂蚁的肚子,在故乡叫蚂蚁菜。阿姨的旁边,放着一个大塑料袋,里面尽是掐来的蚂蚁菜。

我说:掐那么多蚂蚁菜啊!

她笑了,答:"回去晒干了,炒菜吃。"然后,她又说:"野菜到夏季是真正怒放了,我们小时候是靠这些野菜长大的。"她眼中流溢着深情爱惜,声音宏亮,仿佛是野菜的知己。

在夏季,小的时候我们在故乡也常吃野菜,是一种长在田间地头的影影菜,妈妈从田间干活回来,会顺便掐一些,拌着面上锅蒸或着开水绰一下凉拌,都很好吃。后来到北京,人们都叫它野苋菜。

"有野苋菜吗?"我问阿姨。

她站起来,让我往西看,指向葱茏的短墙边,说:"你去瞅瞅,都在那边怒放呢!"

是的,它们在怒放!没有任何词汇会比怒放更恰当地形容那一片野苋菜蒸蒸日上的生命力了。青乌的叶片大而饱满,挤挤挨挨,层层叠叠,像一片青色的花海,却比花还要浓烈。

从那一刻,我知道,众生平等的意义,无所谓生命的贵贱,哪怕你是从遥远的乡下走出来的一棵野菜,也可以怒放成花的绚烂。

看到鸟在草丛里蹦蹦哒哒,而林子里听不到鸟鸣,只有蝉声。那是一场沸腾的,热烈的,盛大的,倾尽全力的演奏。一生只有一次生命的怒放。

我们在林中寻找一种叫"爬猴"的小动物,在夜晚,在黑黑的时空里,它们蜕变为高树上的蝉。

蝉声喧腾,我们最终没找到一只"爬猴",倒并不沮丧。回来的路上,我们一直聊着有关蝉的话题。

从一只幼虫开始,蝉要在寂寞的泥土中待上很多年,短则三五年,长至十几年。其实,在地下的光阴,它们叫"爬猴",只有来到了地上,蜕变了,才称之为蝉。那一刻,从长长的光阴里才真正等来了生命的怒放。飞到高树上,鸣唱不休。

蝉的怒放的生命却非常短,只有60至70天。在黑暗里等了十几年,只为这几十天的生命的灿烂。值得吗?

当然值得。

这是作为一只幼虫从地下到地上,到高树上,再老去的最大意义。若没有这样的蜕变和怒放,那深深的黑暗该如何走到头?

生命有裂缝,阳光才会照进来

最近,我们的生命教育课上谈论了许多关于失去的话题……其实,自己也处于失与得的境遇中。这一次,即使没有与刘慧老师面对面地交流,但是,说心里话,自己从这门课上获得的让我释然了不少……

写给自己,在这个悲伤的5月要逝去的时候,愿我的阴霾也随之而去。有人来到我的生命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却又悄无声息地离开了,留下我一个人,珍视着曾经的回忆和感情,不知道能保持这份感动多久。曾经说好一直不能忘记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就这么慢慢地忘记了。曾经以为过不去好不了的伤,也就这么慢慢地愈合了……

写给他人,在这个悲伤的5月要逝去的时候,愿学妹的工作有所转机。前几天接到小学妹的电话。从当时电话中传出哽咽的声音,可以感受到她的那份委屈。由于学生的那股单纯,她在实习学校当"劳力"足足三个月,结果最后被告知,学校今年只招男老师。面对突如其来的声音,可能是每个人都会难以抑制心中的怨愤……

这一堂课上,刘老师推荐给大家的丹尼尔的《人类的误区》里关于过去、现在、未来的诉说,对于过去,让自己痛苦的,伤害着自己的,既然过去了,就要让自己在时间这幅药的协助下,渐渐让自己的情感转移、进而得到释放……然后,抱着美好的愿望,继续向前走……把握好现实,应对好当下,让自己无怨无悔……这样才不至于感慨自己的未来……

生命有裂缝,阳光才会照进来。

记住:成长的过程中,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它发生的必要性,聪明的人总是能够从中得到财富,然后厚积薄发,越挫越勇……

生命是如此的多情

任何人都可能只是天上漂浮不定的一朵云彩,人生的轨迹有时候就像是射线和平行线的关系。相识也只因偶然的相遇,有时候是相遇了,可是还是要各自错过。有时候又是无论彼此身在何方,会遇到的人还是会遇到的。

在与心仪的人相遇之前,上天也许会安排我们先邂逅其他人,所以你娶的未必是你最爱的,最爱的也未必会嫁给你。多少的有情人走不进彼此的今生,只能苦苦相约于来世。但当我们遇到心上人时,仍应心存感激,还不应该抱怨相遇太晚,别抱怨说没有缘份。

人们常常说:欣赏一个人只需要一分钟,喜欢上一个人需要一小时,爱上一个人只需一天,而忘记一个人却要耗尽一生。人生的路上有太多的无奈,每个人都曾试图努力的改变。但往往最后更多的结果仍然是无奈,我们也许会抱怨这种相见恨晚的无奈。但在我们抱怨的同时是否想过从这一秒开始也会不同,只是看你有没有勇气有理智地去改变这一切,而不是只抱怨和世俗地等待。

付出自己全部的爱并不保证你一定会被爱!不能指望爱必须得到回报,这时但愿偶然的相识带来永久情谊,希望可以成为好朋友,仅仅是好朋友也不错。如果有缘,静静地等待它在自己所爱的人的心里慢慢成长,能共圆那神圣的梦当然更好。即使是它没有在自己所爱的人心里成长,那么至少自己也应该满足它成长在自己心中。

生命中肯定有太多的缺憾和脆弱,始终设身处地为她人着想,即使觉得自己受伤了,那么很可能别人也会感同身受。如果不能在一起,默默的走开,依然不会失掉对这个世界的爱和感激。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生活中总会有这样的时刻:当想念某个人到疯狂时,你只想把她直接从梦里寻觅出来,真正地拥抱一下。当一扇快乐之门锁上时,另一扇就打开了,我们常常过于眷恋那扇已经锁上的门,却对将打开的那扇熟视无睹。但生命只有一次,也只有一次机会可以去完成所有自己所想的事:做自己想做的梦;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想做的人!

知道为什么情侣都将戒指套在对方的中指上吗?那是因为在古希腊传说中,他们相信那儿有一根血管直通心脏,所以戒指的意思就是用心承诺!承诺--其实爱过就会懂,爱到极致,有伤也会有痛。

生命里除了自己,还有很多的牵绊,有些东西终会离去。的确,直到失去时我们才会明白自己曾得到过什么,同样,直到它来临时我们才会明白我们已失去了一些什么,自己又将得到什么。那些努力过,摔倒过,受伤过,尝试过的人才会懂得:在伤痛之中,总会给我们的生命沉淀出一些美丽的东西…

生命中燃烧的火焰

文/孙守名

我读韩愈,是从中学背诵《师说》开始的。我们那位身材短小精悍的老师特别喜爱这篇文章,他两只手抄在衣袖中,从讲台这头慢慢踱到那头,接着又走回来,边走边吟哦着韩愈的文句。低首,平视,仰头,一连串的动作,让我们屏住呼吸,大气都不敢出。后来老师诵读到"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时,已是泪流满面。我们那时尚不谙世事,对于老师的精彩表演,不置可否。后来我也做了教书先生,文化散文:生命中燃烧的火焰(孙守名)也讲这篇文章,初不知个中滋味,待教的时间久了,才恍然大悟。其实,韩愈这是在写自己的亲身所历。

韩愈大约19岁时,曾到京师长安拜独孤及和梁肃两位学问大家为师学习古文,《师说》中写李氏子蟠的那些事大约就写的这段经历。后来,在取得乡贡资格后,韩愈便意气风发起来,他风雨兼程,前往长安参加礼部进士考试。那时,他觉得从此就可以平步青云,指点江山,治国经邦,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哪里知道造化会如此弄人?一败,再败,三败……

三次科场失利,对他的打击实在太大,他忽然感觉到天地昏暗,日月无光,愧对先人,无颜面对嫂嫂与侄子。他做梦都不会知道,考场落败,败就败是他不同流合污,只顾创新。如若用那些世俗学子使用的骈体文而不是古体文,假如迎合那些老气横秋、目光游移、骨子里透着酸腐之气的主考官,他哪里会败得如何惨不忍暏?

但,毕竟韩愈的文章写得好啊!他"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气势雄伟,汪洋恣肆,旁征博引,汩汩滔滔,有唐一代,谁人能与之比肩?主考官挡不住他,皇帝老儿挡不住他,历史的烟尘也挡不住他。他的文章以惊人的穿透力纵贯古今,一直逼到我们今天。

好在他遇到了宰相陆贽,还有另两位崇尚古文的主考官梁肃和王础,在第四次参加考试时,二十五岁的韩愈终于考中了进士。他可以告慰自己三岁时就已去世的父亲了,可以给英年早逝的哥哥一个交待了,可以让养育了自己多年的嫂子郑氏心里生出些许安慰了,还有那个可爱的侄子……

韩愈的内心有一团火在熊熊燃烧,那是一种在生命苦难中磨砺出的执着精神。他崇尚儒家之道,尊奉孔子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信条,他没有被与生俱来的苦难所打倒,无论在什么境遇下,他都会坚强地站起来,站得笔直如青松,站成一座丰碑的模样。

然而,韩愈似乎高兴得早了点。考中进士,只不过是拿到了走上仕途的一块敲门砖,要想步入官场,稳稳当当地实现梦想,还必须参加吏部的铨选。接下来,他理所当然地混迹在其他进士的洪流中去做这件让他失魂落魄的事。又是三次失败,那个博学宏词科考试好像总是和他开些冷冷的玩笑,若即若离,只可远观不可亵玩,怎么说呢?考到最后,他的命运中还是那四个字:造化弄人。这期间,嫂子郑氏去世,他的心情如被冰霜。悄悄返回河阳,守丧五个月后,背着行囊,继续去寻找梦想。他始终想不通,这到底是为什么?

在给宰相三次上书均得不到回复的情况下,他的心情绝望到了极点。生命的火焰几乎就要熄灭。他带着沮丧的心情,在一个冰冷的早晨离开了长安,去寻找另外的人生之路。前方,路途茫茫……五年后,当他再次回到长安,第四次参加了吏部考试,这一次,三十四岁的韩愈终于通过了选拔,从此,压在心头的那块巨石可以缷下了……

在韩愈的仕途人生中,有一件对他影响颇为深远的大事我们不得不提,那就是劝谏唐宪宗迎取佛骨,这一年离他去世还有六年。在唐代,信奉佛教达到了顶峰,唐高祖就曾在京师聚集高僧;到了太宗即位,也度僧三千人,建寺立庙,重兴译经;即便韩愈所处的中唐,信佛之风有增无减。

唐宪宗本是信佛之人,于是在公元819年正月,干脆借迎佛骨之名,在长安掀起了一股信佛的狂潮。为了迎取佛骨,他搜刮民财,征调民工,修路盖庙,大搞佛事,到处香雾缭绕,四面八方的信客车如流水马如龙,纷纷涌入京师长安。一时间朝堂上下,极力奉和者推波助澜,奸邪佞臣随波逐流,那些正直的大臣噤若寒蝉,三缄其口。在这种情况下,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要求将佛骨付之一炬,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个昏庸无道的唐宪宗哪里能分辨出是非曲直,只见他龙颜大怒,拍案而起,喝令处死文章大家韩愈。

其实,韩愈抗龙颜,揭龙鳞,陈利害,表忠心,对君主肝脑涂地,这一点唐宪宗不是不知道,但令这位糊涂虫恼怒的正是韩愈的那股子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作为一君之主,他需要的是俯首帖耳,需要的是惟命是从,你韩愈是什么?竟敢如此大胆,还竟然说人主信佛会位促寿短!

好在这位昏君还能掂量出臣子的份量!那时的韩愈已今非昔比,他的声望正如日中天,每一文出,洛阳纸贵,天下竞相传阅诵读,杀了这样一位当世文学奇才,肯定会落个千古骂名。冷静下来的唐宪臣顺水推舟,一看到裴度、崔群乃至皇亲国戚的劝谏说情,很快就息了雷庭大怒,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了之。伤感的韩愈打点行装,从此开始了又一段人生征程。

这次遭贬对韩愈的重创是显而易见的。在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随之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就这样无辜地惨死在驿道旁。韩愈闻知,心灰意冷,几欲自尽。路过蓝关,侄儿前来探望,叔侄二人抱头痛哭。忧伤之余,他挥毫写下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父母走了,兄嫂走了,自己又遭受如此境遇,敢问苍天,为何如此不公?

好在,韩愈生命中的那团火焰并没有熄灭,他敢于站出来力谏皇帝拒迎佛骨,不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神在支撑着吗?世事艰难,甚至将人逼至万劫不复,不正能衡量出一个人的高贵品格吗?你看,接下来的韩愈,在潮州,在袁州,在镇州,他走得多么从容大度,多么心神气定……

韩愈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就连晚唐的杜牧也对他赞不绝口,将他的文章与杜甫的诗歌相提并论,称之为"杜诗韩笔",宋代的苏轼更是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对一个人来说,有如此盛誉,夫复何求?然而,这些尘世浮名与他生命中的那团火焰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人生在世,命途多舛,这自不可言,只要你把握住前行的方向,不气馁,不放弃,坚守信念,执着前行,你的生命之火就不会熄灭,你的天地就会变得越来越宽广。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