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与“三年”

作者: 曹南才2020年07月17日生活随笔

小时候,读一句今古贤文:“读书三天,天下走遍;读书三年,寸步难行。”老是不解,为什么书读得越多,就越走不通路?

长大后,知道的事情多了,才觉得这句话颇有韵味,知道这是一句富有哲理的戏说和反语:“读书三天天下走遍”是浅识稚见,“读书三年寸步难行”才是实感真知。

首先从学识上看,这是井底与天外之别、溪水与江河之别。人在少年时,刚接触学问,读书还少,浅尝辄止,不过是蛙在井底,看到的天地就是井口般大。但因一时新鲜,兴之所至,局于眼界,往往有以为天下学问无非如此的错觉。及至学习时间长了,慢慢走出井底,才真正看到天地之大世界之广,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历史现实横纵交错,世事社情纷繁复杂,学问广博无涯,道路坎坷崎岖,懂得要走半步也不容易,知道古训“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精辟,更有了学而不厌的欲望。记得刚上大学读哲学原理,有一课专讲“物质”。开始以为,初中和高中时都读过“物质”,为什么大学还炒冷饭?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同一个概念,不同学龄读的深度和广度是大不一样的,就好像聚沙成塔、剥茧抽丝,一层比一层高,一层比一层深。同一个“物质”,不但中学读,大学读,研究生还在读;不但物理学在讲,哲学也在讲;不但外国思想家有之,中国的道家儒家也有之;不但讲具体形态,也讲共同特性、抽象概念和认知关系;从简单的一句话到洋洋万言甚至著书立说。这才知道天之高地之厚。

另外,开始学的是书上知识,学要致用得靠实践,解决问题比学书本难多了。尤其不少技艺性专业,如书法、美术、音乐、竞技等,开始以为是眼见功夫,手到即来,自以为很容易。越学越练才觉得水深如渊,非数年数十年的功夫难以奏效。传说相声演员徐德亮从小学画虾,自以为画得不错,和齐白石的不分伯仲。经李苦禅的儿子、清华大学教授李燕指点,才醒悟齐白石的虾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神韵充盈,晶莹剔透;用墨浓淡相宜,刚柔并济、笔笔传神,将灵动而呈半透明质感的虾在水中嬉戏,或急或缓、时聚时散、疏密有致、情态各异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他还了解到,齐白石画虾成就来之不易,足足经历68年的千锤百炼。开始画的虾也只是逼真而已,缺乏质感动感。后来他亲自养虾,通过天天观察,将虾的进退游玩斗殴跳跃等形态收于笔端;通过对眼睛、头胸、体躯、钳节的笔墨变化,表现了硬壳感、曲直感、透明感、动态感。将躯体透明的白虾和长臂青虾结合起来,鬼斧神工地创作了与众不同的“白石虾”,让似与不似之间的理念演绎得巧妙极致。晚年还孜孜以求,将虾配上芦苇、水草、慈姑、奇石、翠鸟等,更以刚劲古拙的书法作题,充满力感的印章落款,成为传世画作。至此,徐德亮也不得不感叹学成之艰和寸步难行了。

其次从学品上看,这是幼笋与熟干之别、稚妄与老熟之别。人刚刚出道,就像山间幼笋,虽然长得飞快,但毕竟嘴尖皮嫩腹中空,不知天高地厚,以为天下无敌,慢慢滋长目中无人的品性,孤芳自赏,恃才傲物,咄咄逼人,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但读的书走的路见的人经的事多了,才发现知道的太少,本事太弱,比不上别人,慢慢从骨子里变得谦和起来,越活越平和,越懂得尊重别人尊重自己。庄子有《外篇·秋水》,写河神因秋水汹涌而至、川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连两岸牛马都难分辨而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之美尽在这里。然而顺流到东海边一望,看不见大海尽头,才改变洋洋自得的面孔,对海神慨叹道:“要不是亲眼看到你的浩渺博大、无边无际而自以为是,真要受人耻笑了。”庄子又描写了井底之蛙,对东海里的鳖自诩何等快乐,称常跳跃玩耍于井口栏杆之上,在井壁破损处休息,漫入泥水里的赤虫、小蟹和蝌蚪,独占一坑之水、盘踞一口浅井,极其称心如意。东海之鳖告诉它,大海的最大快乐在于可以包容千里、深达千仞,不因河涝和天旱而有所增减,不因时间短长而有所改变。可见,识见不同,胸怀和品性也会迥异。

当然,话说回头,虽然人在少年时十分幼稚,但有一点却难能可贵,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知天高地厚,也不怕天高地厚。这也是他们总想“走遍天下”的原因。而随着年岁渐渐增大,小牛变成老牛,人也变得成熟老到,慢慢丧失了先前的锐气朝气,成了名副其实的老朽。就这点而言,“三天”虽然学问仍属不足,但敢闯敢为的精神却可嘉,“三年”虽然识见长进,但也要防止变得畏缩不前。要永远保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状态,人生才臻完美。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