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作者: 刘东华2021年03月25日生活随笔

小区遭遇大面积的停电,停得突然,生活瞬间被黑暗笼罩着。家里能发光的东西现在就剩下了手机,打开手电筒功能,借着微弱的光和家人说话,人影瞳瞳的,有点像地下工作者,我问:“家有蜡烛吗?”妻子说:“有啊,佛龛上呢。”

本以为蜡烛是敬佛的,忘了它有照明功能了。好在妻子信佛,初一十五的给佛供供香烛。从楼上的小佛龛,取来蜡烛、火柴,点上,客厅顿有蓬荜生辉的感觉。没有电灯明亮,但比电灯温暖、活泼。

妻子信佛信得虔诚,平时点蜡烛也不用火机,有专用的火柴,比以前用的普通火柴棒长一些,用料也好,燃烧的过程有松木香味。

突然就想到薪火相传这个成语,让人感觉到一份生动与执着。

一根火柴,放在精巧的盒子里,安静地等待被点燃。火柴,算是柴薪的最微缩版吧,安静得就像一个佛家的小沙弥,在那里静修。它的点燃,就像佛家人所说的“涅槃”,生命得到了释放和永生,从此驱逐黑暗,传递光明和温暖。

在我住的小城外,有一家刚刚复建的寺院,当家和尚年龄不大,江西佛学院毕业,师承是中国南禅临济宗第四十四传人本焕长老。我对佛教的知识知之甚少,本焕长老的事迹从书上零散地读到一些。到寺里去,与当家和尚聊天,聊到了佛教这些年在中国的发展,自然与本焕长老这一代高僧大德的清修和努力是分不开的。

本焕长老有过很长的时间的隐居生活,那时候,很多出家人都被迫还俗了,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寺庙被毁坏,或者改建为他用。

据说本焕长老在监禁生活中,依然坚持禅修生活,保持着出家的生活的习惯,坚决不还俗,之后,为了复建寺院,恢复佛家生活的仪轨,像本焕长老这一代的高僧,也像一截枯槁的柴薪,尽快地点亮自己,燃烧自己,传承衣钵,让佛家的文化瑰宝能尽快传扬,光大。他们为复建寺院,恢复仪轨,搜集经卷,去台湾,甚至日本去寻找散失的东西,然后带回来。

本来佛家是出世的,讲究的是看淡和放下,但他们放下的是自我,看重的是佛教文化的薪火相传。

小城里,有一户“渔鼓”世家,现在的传承人已经60多岁了。渔鼓戏,是我们当地的一种地方的小戏种,属于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人手持的渔鼓,是细长的铜鼓,用乌鱼的鱼皮作为鼓面,用手打击,音质洪亮、清脆。艺人可以一边敲打,一边说唱,形式活泼、诙谐,可以边走边唱。前几天在电视里看这位渔鼓的传承人诉说自己的愁绪,原因是现在的年轻人能吃苦的少了,对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失去了兴趣,即便有人拜师学艺,大多数也是一时的好奇,缺少恒心。他担忧的,是这种艺术的传承,要找到敢于为它燃烧自己的“柴薪”,为这门艺术无私奉献的人。

一种文化,一门艺术,甚至小到一种技艺,都如一盏明亮的烛火,说不定什么时候会照亮你的生活。薪火相传,是我们要珍惜这些小小的“柴薪”,或者有甘为柴薪的精神。

欢迎投稿,注册登录 [已登录? 马上投稿]

阅读评论你的评论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好文章